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意语文教师论文借景抒情散文论文

诗意语文教师论文借景抒情散文论文

来源:华拓网
诗意语文教师论文借景抒情散文论文

摘要:我认为像《春》这种借景抒情散文就是要读,通过读去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气场,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春天;当然,这读不是机械、重复的读,而要求老师认真的去构建一个朗读的多个层次,去营造朗读的良好氛围。在这种教师营造的诗意课堂中,对作品的把握和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那又该如何营造这种氛围、这种气场呢?

想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思考的就是诗意是什么?也许在一千个语文教师心目当中就有一千种关于诗意的解读,我认为诗意不是外加的,外加的东西叫刻意,不叫诗意。做一个诗意的语文老师,需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培养,而不能只看眼前的效率,放弃对诗意课堂的培养,要知道诗意语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如今,相当大数量的学生,在他们中间,有的根本就没有幻想,有的虽然偶尔会幻想但是却没有诗意,而且面临的更现实的问题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诗意变得越来越少,最终随着升学的压力,他们读到的文字只是应付考试的工具,面对冬天里的一块冰,他们只能想到的是化成水,而不是下一个春天。特级教师景洪春这样说:“教育,应该具有诗意和美感,具有滋养人性的功能。什么时候教育丧失了诗意和美感,失去了愉悦人性的魅力和滋养人性的功能,说明教育一定是出了问题,不管素质教育怎样教,课程改革怎样改,都离不开诗意的课堂。”但是,在我们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却很难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诗意了,就连我们所呈现出来的教学目的都变的很刻意,很功利,更多的趋向于实用。这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如果长期这

样下去,是不是和教育界轰轰烈烈的新课改理念和活动背道而驰?

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能抵达每一个孩子的心里,每个孩子对文字都有诗意般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课你说是不是诗意的课?

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并没有一种固定的风格,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可以如大江东去般酣畅淋漓;可以如小桥流水般含蓄蕴藉;可以如庭院深深般曲径通幽;也可以如清风朗月般晓畅明净„„

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是一个很高的追求,就目前的状态而言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心里有了这个目标,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争取在你的诗意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活在语文课的每一分每一秒,享受语文课的一分一秒。

近日,拜读了王崧舟老师的《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感触很深。王崧舟老师在书中写到:如果说,栖居意味着现实主义,那么,诗意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如果说,栖居意味着物欲的满足,那么,诗意就是一种精神的追寻;如果说,栖居意味着采菊东篱下,那么,诗意就是一种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如果说,栖居意味着路漫漫其修远兮,那么,诗意就是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如果说,栖居意味着入世,那么,诗意就是一种出世的胸襟;如果说,栖居意味着理性,那么,诗意就是一种激情地投入;如果说,栖居意味着对生命的一种执著,那么,诗意就是一种超脱之后的自在和圆融„„ 没有栖居,何来人生?没有诗意,何来真正的人生?所以,广大的语文

教师们,请听我说,我们可爱的孩子们需要诗意,我们的生活需要诗意,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更需要诗意。追求诗意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一个遥远而美好的幻想,而应该变成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有人说“好课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人在课中,第二种是人如其课;第三种是人即是课。课的境界越高,课的痕迹就越淡,所以说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没有课,人课合一是不是也应该做到成为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呢?我的良师曾经告诉过我“一个老师要在他从教之初就骄傲而自信的站在讲台上,然后穷其一生让自己与之相配”,我一直铭记着这句话并且一直坚信每一个老师都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礼物和最精妙的创造,所以既然有幸做教师,就要成为自己喜欢的、理想中的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上最适合自己的课!一堂有诗意的语文课和一堂毫无诗意的语文课的效果应该是截然不同的,试想,你和一个毫无想象力,毫无浪漫情趣,毫无诗意的人出去旅行,那么你的旅行一定会觉得毫无趣味可言。作为一名教师,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在带领学生开始一段未知的旅行,你的诗意,就奠定了一堂课的基调,如果无法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老师,那李白笔下的月亮在你看来也只是一轮圆月,而难以理解大诗人把酒问青天的豪情。

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要在你的课堂上营造一种气场,要用你的诗意去感染学生。老师如何把自己对文章解读中体悟到的诗意巧妙的、智慧的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我们去营造一个浓浓的诗意的气场。在生活里,在你的语文课程里,要给学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要告诉学生们,不一定要做诗人,但是一定要有诗意,对身边的随处可见的

人事物都富有同情心、想像力,就离诗意更近了。我认为好的、理想的、有诗意的课一定是有气场的课,这个气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个气场就像我们对待空气一样的感受到它的存在。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的第一课时,我在课前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讲这课的时间已进入初冬,那怎样才能把学生带入到作者描写的那个生机勃勃、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春天里?一直倡导“诗意语文”的王菘舟老师曾说“诗意是自然而然的,来自文字本身,只要我们细细的去阅读,细细的去咀嚼和品味,我们就能够发现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是美的存在,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诗意。我们去挖掘它,我们自然就能够找到它,我们找到了诗意,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将充满了魅力、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诗意语文。”所以我认为像《春》这种借景抒情散文就是要读,通过读去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气场,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春天;当然,这读不是机械、重复的读,而要求老师认真的去构建一个朗读的多个层次,去营造朗读的良好氛围。在这种教师营造的诗意课堂中,对作品的把握和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那又该如何营造这种氛围、这种气场呢?首先,用极赋感染力的春天图片将学生带入到春天的诗意画境中,然后紧接着用作者当时的背景情况来把学生带入你所要设置的诗意课堂中:作者当时刚成了家,同时在清华大学一边任课一边研究学问,在加上满眼的春色,把他从北京似乎又拉回到了江南的春天,让孩子们感受就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他写出了这篇广为流传的散文《春》,就在这样的一个气场中,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们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他们的朗读表现出来,

孩子们卷入其中,文字也有了温度,有了色彩,更有了诗意!

参考文献:

[1]《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2]《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7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