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高考备考工作计划
地理科高考备考工作计划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一、备考原则 1、信心——给自己信心,给同伴信心,给学生信心 2、关系——强化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备考事半功倍 3、科学——科学备考:坚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复习,让学生容易学会;坚持严谨的方式推进复习进度,让学生不掉队;坚持分层教学,果断取舍,让学生备考各有所得;坚持阶段分析,让学生备考成果段段见;坚持运用团队技术进行课后辅导,让团体力量促进学生个体提升 4、落实——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局意识,加强学科间协作,关注每一个目标生,有效发挥导师作用,确保指标完成 二、学生状况分析 班级 3班 学生情况 25名学生,男生8名,女生17名;学业基础、学习状态和习惯较好,得分率在50-60%之间 21名学生,男生8名,女生13名;学业基础、学习状态和习惯较差,得分率在30-40%之间 23名学生,男生12名,女生11名;学业基础、学习状态和习惯较差,得分率在50-60%之间 15名,1人学业基础较好,其余14人学业基础较差 团辅分组 黄嘉宜小组 庄子晨小组 季琳小组 谢嘉丽小组 张盈涛小组 周文珺小组 邱彩粉小组 雷扬小组 刘穗小组 刘颖小组 许英华小组 4班 5班 艺术生 三、教材简析 模块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4 选修5 初中 地理 内容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 《环境保护》 《城乡规划》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乡土地理》 特点 理科性质突出,空间思维要求高,是重点难点 人文指标的学科专业性强,特别是区位分析 案例分析要求突出,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新课 新课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学缺位现象明显 第 1 页 共 3 页
地理
四、教学任务 序号 时间 1 2009.9—2009.11 2 2009.11—2009.12 3 2010年1月 参加月考、区期中统考、市期末统考 任务 完成《自然地理》复习 完成《人文地理》复习 完成《区域地理》复习 五、教学质量目标 1 完成学校下达的高考阶段性指标: 本科:5—8人 专A:17—20人 专B以上:40-50% 让学生掌握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解题的专题性思维模式: 3班,得分率达50-60% 4班,得分率达40-50% 5班,得分率达40-50% 2 六、工作重点 序号 1 2 3 4 5 6 问题 学生不容易理解 课外辅导缺乏系统性 地理高考方案调整 文综卷面排版调整 地理知识考核机率低 选修课未开课 工作重点 提升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完善学科课外辅导机制 从重视点转变到重视面,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目标生 重视史地政的协作策略 有效提炼考点 密切关注上级信息,选择开课时机 七、推进措施 序号 1 2 3 4 5 6 措施 加强备课质量,尽可能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每一项知识、技能和方法思维模式 运用团体辅导技术,完善课外辅导机制,分层推进 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目标生 强化文综学科学做策略,力促得分最大化 把地理课标转化为简答题,提炼考点,踩准考点 密切关注高考信息 八、教学进度 第 2 页 共 3 页
地理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10.2 2010.3.4 2010.5.6
课题 行星地球 行星地球 行星地球 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上的大气 月考 地球上的水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期中考试 人口 城市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月考 地理信息技术、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区域自然资源开发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期末考试 《城乡规划》、《环境保护》 一模、第二轮复习 二模、第三轮复习、高考 备注 地方时、区时计算 太阳高度角计算 圈层结构 热力环流 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天气系统、气候类型 错题集 水循环、洋流 内外力及其代表性地貌、岩石圈物质循环、地震、气象灾害 地带性、非地带性 错题集 指标分析、人口增长模式 指标分析、城市化 区位分析、地域类型 区位分析、地域类型 区位分析、交通运输、商业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案例 错题集 3S技术应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西北、亚马逊、山西、田纳西 东北、珠三角、西气东输、产业转移 错题集 新课 专题复习 回归课本、仿真模拟 2009.9
第 3 页 共 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