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名师教案:12.2熔化与凝固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2.2熔化与凝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四、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二)讲授新课
1.熔化与凝固
(1). 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演示实验】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进行实验:
(1)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同学们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不要让玻璃泡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固体中。
(3)第1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想想】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3.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得出结论】
(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
点相同。
4.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1)、熔化条件
温度要达到熔点;要继续吸热。
(2)、学生列举熔化、凝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饮料中加冰块;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为防止冬天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等。
(3)、讨论熔化、凝固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
都要吸收热量。
【过渡】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三)重难点精讲
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四)归纳小结
1、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
2、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熔化凝固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八、教学反思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
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
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