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散文的审美功能

来源:华拓网
散文的审美功能

贵州省威宁县炉山中学 龙章焕

我国是诗歌和散文的国度,诗和散文在我国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和散文的审美功能是一脉相承的。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2]这种“兴、观、群、怨”的审美功能就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外在体现,是作者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及思想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使读者在审美活动

过程中获得自身审美理想和情感体验。所以,这种审美功能只有在读者进行审美活动过程来实现。“兴观群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审美标准。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中具有同样的审美功能。在古代有“文以载道”之说。“文”指的就是包括散文在内的各种文学样式。荀子认为诗、书、礼、乐各有其社会功能。他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3]而王充也认为:“天下文人,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4]可见,在古代,“文”就有重要的审美功能,人们重视的是“文”的道德和情感的教化作用。古往今来,文学的这一功能永远都没有缺失。只是在不同时代,“文”的审美功能总是以不同的形式来体现。

一篇能真正打动读者心灵并能永久产生审美功能的散文,一定是作者真情实感在起作用。这种情感就是现实生活中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思想感情。它是触动读者灵魂的核心。王景科在《散文创作中的情感论》一文中说:“散文创作中散文家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作品之中,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结果是以情感人,而不是以理服人。”[5]散文的审美功能只有在作家的思想情感与读者的思想情感形成默契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这就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融入到读者的思想情怀中去。正如巴金先生说的“把心交给读者。”[6]这样才能在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共鸣。巴金先生的《忏悔录》正是这样一部与读者谈心著作。作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触动每个读者的心灵。而每个读者在作品中都会产生这样一种审美体验——“似曾相识燕归来”。[7]著名散文家李广田先生说:“自己在心里说自家的事,或对着自己说人家的事情一样。”[8]说的就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体验。读者在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灵魂的时候,就好像也在触摸着自己的灵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背影》、《匆匆》、《春》等名篇就是用自己的灵魂来书写各种不同的心境。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都会感同身受、心领神会,获得一种超越自身的审美体验。

散文的审美功能,不仅是作家自身情感与读者情感交融的一种体现,而且作家与读者之间思想情感的碰撞,还会产生出一种新的情感体验。一个品格高尚的作家,必然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熏陶着读者。读者在审美体验过程中被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那么,作家抒发的情感就不单单是个人的情感,还是人民的情感,祖国的情感,甚至是世界的情感。因为这种博大的情怀是捕捉读者内心灵魂的关键所在。如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文学的政治基调后,可以说文学创作的主题倾向于对人民的歌颂和赞扬。如郭沫若的《银杏》,矛盾的《白杨礼赞》、《风景谈》等。抒发的就是一种全民族的思想情感。在那个时期,这种创作主题思想也正符合了领导者和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可以说,散文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实现了其自身的审美价值。散文的这种审美价值取向在现代的社会中同样非常重要。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作家和读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都会影响散文在现实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会影响着散文的审美功能。

散文是一种自我意识很强的文学,这一特征要求散文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能完成自我超

越。即是一种审美价值取向的自我实现。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风景游记,都不能脱离人民内在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的人文关怀,否则创作将无法实现其审美功能。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周作人和鲁迅为代表的不同的散文审美价值取向的两派。鲁迅这一派是“慷慨激愤”的敢于直接面对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斗士。如他的作品《纪念刘和珍君》。而周作人这一派却是“平和简淡”,对现实充满想象的浪漫者。如他的作品《金鱼》、《苦雨》等。像鲁迅一派“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作家和像周作人这一派“冲淡平和”“简淡”的作家,他们的审美精神已经在作品中超越了他们本身的自我意识形态。他们那种“激愤”已经上升到了全民族的甚至世界的激愤;他们那种“简淡”,也是全民族在水生火热之中的一种精神的寄托。因此,散文在实现自我意识的同时,也要实现广大市民的全民意识。即是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审美价值的自我实现。

散文的审美功能近年来在我国却并没有凸现出来。散文在大众中的影响似乎已经远不如其他的文学样式(如电视文学、手机文学、网络文学等)。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也更容易接受这种带有影音功能的文学样式。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文本文学样式会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特别是像散文这种灵活性很强的文学样式。而现实生活中散文数量的增多也不意味着散文会被读者所喜欢。可以说,散文的审美功能已经开始落后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审美功能。这一点从读者对散文的青睐程度和散文创作实践中得到证明。所以,二十一世纪散文创作更应该抓住读者的心灵,散文的审美功能才能凸现出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