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内容很简单,但涉及的知识点、考点很多,考试难度加大,如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五节《光的反射与折射》中的“平面镜成像”,总共只有63个字,但蕴含许多中考考点。在杭州市的中考说明中,是这样描述的: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与光反射定律之间的联系;理解虚像的物理意义;能直接应用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作出虚像,找出物、像的对应关系。显然光靠短短的63个字,是无法达到上述教学目标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实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的目的。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时对其教学内容、方法进行处理的几点做法。
一、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的科学知识,包括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初一学生好奇、好动,他们非常喜欢实验,特别是喜欢自己动手操作,而对于平面镜成像,教材只安排了两个学生活动:1.观察镜子里的你和真实的你有什么不同?2.在纸上画半个圆,并沿
着平面镜放好,你观察到什么?这样的安排,显然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我增加了演示实验,可是感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课下与学生交流时发现,原来学生始终认为他们只是演示实验的旁观者,而老师才是“主角”,但他们内心非常渴望自己能亲自动手操作。为此,在新一年的平面镜成像教学中,我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给每个学生提供科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悟“成像”的过程,感受成功的乐趣,领略平面镜成像现象的美妙,获
得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亲近的情感。从课上学生的表现告诉我――这样的改变是成功的。 二、 变讲解实验为科学探究
以前,我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时,为了防止学生“瞎折腾、浪费时间”,保证该实验成功,就精心设计了实验过程,然后向学生逐一讲解操作要领,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这种讲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功”地完成实验,但整个实验过程却变成了乏味的机械操作,这样做的结果是时间省了,效果也有了,但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性,更不要说科学素养的提高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此,科学教学应特别注意实验的本性,发挥实验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培养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方面的作用,要
提倡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展开探究活动和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来检验知识、发展知识。因此,我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法,变讲解实验为探究实验,然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索多种实验方案,优化最佳方案,使问题解决。对于学生设计的合理方案,我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最后还让他们在各种方案中评选出最佳方案,给予设计此方案的学生“最佳设计师”称号。这样可以避免教师、教材对学生思维的压抑,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处于主动思维的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 变完全开放的学生自主探究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关于××,你想研究什么?”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常用的问题设计,教师此举的目的无非是想体现“从学生需求出发”、“鼓励发散型思维”,从而体现教学的“开放”。但往往实际教学效果并没达到教师事先所预期的目标。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此类“开放性”问题,往往会导致目标过多、过杂,使探究难以深入、扩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应达到的探究技能水平(最近发展区),结合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学生知识的现有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探究目标。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就有学生提出“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这类范围太大的问题,这样假设就无法进行,探究就
无从下手。我给每位学生发一面镜子,要求他们做几个动作,并改变镜子与人的距离,观察像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镜中像的位置和人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像的大小跟人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面的远近有关吗?这样在教师引导下,使探究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
四、 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以前我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时,虽然也在课堂里进行了探究,但在如何确定虚像时,则是通过如下方式呈现的:在桌面上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实验时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玻璃板后放一支同样未点燃的蜡烛,移动蜡烛,直到从玻璃板前看这支蜡烛好像点燃一样,即让它恰好与点燃的蜡烛所成的像在同一位置。直接传递知识,虽然避免了学生因思考、探索而走的弯路,但学生没有经历思考、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结果,学生好像什么都听得懂,事后却又说不清,一遇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样不靠思维获取知识,不仅知识本身掌握不牢固,无法举一反三并加以迁移应用,还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为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我摒弃
了以前直接呈现的教学方法,而是改为提出问题: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如何测量像的大小(高度)?要求学生在所提供的器材中(有平面镜、玻璃板、大小相等的两支蜡烛)进行选择,找出实验要用的器材,并让学生设法确定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学生兴趣很高,个个跃跃欲试,在动手操作后通过比较、分析终于找到了定位像的方法,他们非常兴奋。虽然只是小小的改变,却大大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为以后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而且学生还了解了替代法这种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探究中领略科学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总之,我们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程改革中,面对问题,我们要不断地思考、寻找对策,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教学方法更加合理,教学过程更加与学生认知合拍,使教学效率更富有提高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甘金福.对科学探究的几点思考[J].科学课,2003(2):17.
[2]崔峻明.化学探究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内蒙古教育,2005(5):19.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