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走进区域活动
吴汝涛
区域活动的教学设定,是为了满足幼儿们发展需求,并于潜移默化中开发他们智慧潜能,促进他们主体探究的最佳途径。教师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简单地组织区域活动,而是让民间艺术融入进来,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循序渐进地增强孩子快乐交往的信心。最具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通过区域活动展现出来,师生互动环节强调“艺术源于生活”这一观点,幼儿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个性化成长目标的实现才有保障。
一、积极创设区域环境,提供丰富活动材料要想提高幼儿教育中区域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实现民间艺术的有效渗透,提前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准备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是关键。既然我们教师有区域内为孩子们介绍适合他们学习、能被他们接受的民间艺术元素,主张尽情玩耍,彻底放飞自我,更多表现的机会就摆在他们面前,没有谁会不乐意抓住。民间艺术教育结合幼儿区域活动,其具体实践的意义是我们光凭分析难以想象出来的,如果能够创造新的机会,搜集多彩材料,当民间艺术特征真正印在了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教育教学就有希望,继续推进时所面临的阻力就越来越小。比如,专门开设“益智区”,为幼儿们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师:“孩子们,你们看这些衣服漂亮吗?”幼:“真漂亮!”“太好看了!”师:“那我们穿上这些衣服会是什么样子呢?”幼:“我会像一个小公主。”“我会成为一个小格格。”“我会变成英勇的战士。”……师:“嗯,想的不错,来吧!每人选择一件衣服。”幼儿穿上了民族服饰,个个表现得欢欣雀跃,此时的课堂氛围就很活跃。区域活动主题不妨设定为:根据你的民族服饰跳一小段舞蹈,让别的小朋友大胆猜一猜。如果不了解你的服饰类型,可以请教老师或者询问其他同学。为了方便孩子们更顺利完成活动任务,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各类民族服饰对应舞蹈的图片(视频)等,彰显艺术的魅力,再加强幼儿们民族团结精神的培养,他们善于欣赏和认知,区域活动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再如,专门开设“美工区”,提供的活动材料有水彩笔、橡皮泥、彩布条、农村自然材料等。要求幼儿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在简单的操作中提高动手能
百科知识 2019.09 C
力。有的孩子想到了海水是蓝色的,就用水蓝色彩笔画出了理想中的“大海”,有的孩子认为童话世界特别美好,先用白色橡皮泥捏出了几个小动物,又用其他颜色橡皮泥摆出了彩色的云。如此一来,艺术情操已被陶冶,更大的施展空间给了他们,幼儿通过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不仅爱上了有特色的区域活动,还扩大了想象的空间,增强了主体优势,一举数得。以上两种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都很符合孩子们个性化的成长需求,“游戏区”等项目的继续实践也可以启发他们思维的创新力,笔者建议其他幼儿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正确选择,观察、沟通、交流,把各种各样的民间玩具放进故事情境,或者联系家长形成一股合力,双方协调,优化教学效果。孩子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在属于他们的创造空间里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潜能表现。民间艺术种类多多,我们教师不断地搜集它们,有效运用到区域活动中来,现代教育彻底走出思维局限,今后的发展规划前景光明。我们的艺术教育不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努力做好的实践教学还将创造新的奇迹。
二、使用有效教育方法,激发幼儿浓厚兴趣幼儿对于民间艺术的探究兴趣全靠教师培养。也就是说,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了什么样的民间艺术,幼儿就会朝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去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幼儿,越有效的教育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就越好。首先,尝试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如,展示剪纸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作品,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后说一说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一旦发现孩子不会表达,教师应该这样去做:第一步,分享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类似“剪纸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代表,实际上表达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更具有抒情、娱乐、交往等的社会价值。以前过年期间,老师会见到爷爷奶奶剪窗花,贴在白纸糊好的窗子上特别美观。你们看见过吗?现在的我们为了干净整洁,一般不会在玻璃窗上贴东西,但是剪纸这类艺术依然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对此你感兴趣吗?想不想动手完成呢?”第二步,保证幼儿在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照着图片动手剪一剪。因为没有经验,他们剪出来的东西肯定不好看。对此,教师不要讽刺或者嘲笑,换个思路表扬他们就很
-37-
“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那么,就应该在有关的活动“语言区”百科知识 2019.09 C
好。师:“哎呀,大家看XXX小朋友剪得多好呀,下面请他具体说一说自己的思路好不好,大家鼓掌欢迎!”见到幼儿非常羞涩,再引导说:“不要害怕,大家都不会笑话你,你是一个勇敢的小朋友。”“你已经被其他小朋友关注了,让别人看到你的优点多好,站起来说一说,现在的掌声就是你突出表现的最好证明。”如此一声声地鼓励,增强了幼儿自信心,愉快的剪纸教学让区域活动中民间艺术教育取得了理想成效,继续按照这一思路完成系统规划,有效教育方法的应用价值也尽显无余。可以选择的民间艺术作品还有蜡染、刺绣、风筝、糖塑等,小孩子愿意了解什么就去了解什么。多样化的区域活动促进了他们知识体系的丰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成为善于传承民间艺术,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可塑之才”。
三、通过改进指导工作,推进民间艺术教育教师必须把握幼儿们的年龄特点,努力做好指导工作,全方位渗透民间艺术教育理念。那么,何为有效地指导工作呢?我认为,需在区域活动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比如,小朋友刚刚接触民间艺术,面对一些材料,这时候教师不妨以自己的言行带动着幼儿思考,通过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不断地进行尝试,动手操作,掌握技能,把不同材料组合变换后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尤其对小班幼儿来讲,教师的榜样示范更有作用,他们模仿能力很强,参与区域活动表现的也会更积极。再如,在区域活动中扮演好“合作者”的角色,一边展示民间艺术,一边培养幼儿观察习惯和能力。大家一起分析相关作品的内涵,同时让他们积极思考动手操作中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这种涉及了“反思”的民间艺术教育对于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而言大有助益。还如:了解幼儿是否喜欢做有挑战性的事情,如果没有,那就继续延伸上述两种教学方向,如果有,不妨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组织复杂的民间艺术学习活动供孩子们大胆创造。面对困难勇于尝试,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区域活动
-38-
不再局限于一个领域,多样化练习将支持启蒙教育事业长远规划进程的加快。
四、结合传统节日主题,幼儿实现个性成长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例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 春节等。不同的传统节日有不同寓意,像是端午节人们要吃粽子,清明节会去扫墓,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在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中,传统节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乐趣,幼儿教师可将“传统节日”定为主题,引导孩子们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民间艺术。比如,在生活区里,提供粽叶、细绳、糯米等,对幼儿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包粽子’小游戏,你们喜欢吃粽子吗?过端午节的时候见过妈妈包粽子吗?”幼答:“喜欢吃,我妈妈包粽子可快了,咻的一下就包好了一个!”“但是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教师给了孩子表达的机会和质疑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也激活了枯燥、乏味的区域活动课堂。教师通过分享相关资料,为幼儿介绍一下“端午节”的节日意义,同时以讲故事的方式重点说明“包粽子”“吃粽子”的原因,这样一来,不仅拓宽了民间艺术的教学范围,还在潜移默化中阐明了历史渊源。幼儿体验的感觉十分真实,区域活动的开设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再如,教师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时划分一下重点项目,指导幼儿熟练掌握一项或者几项民间艺术技能,反复练习后提升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比如,小班组织趣味泥塑装饰活动,或者在数学区提供各种各样的图例,使孩子一边有规律地进行排序,一边尝试用不同材料形成互动,搓压技能、切团技能等掌握的足够熟练,数学思维水平明显提升起来,简单的图形教学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化成长,教师还要鼓励幼儿自由装饰,大胆想象,始终让民间艺术联合区域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现它的独有魅力,启蒙教育事业即可迎来一个绚丽辉煌的新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幼儿园
“无从下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