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促使他们掌握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同时又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因此物理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由于农村学校实验条件差,加之不少教师怕影响教学进度在主观或客观上并不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为一名新课改中的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和影响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初中生对那些新奇的物理现象、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演示实验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增强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实验前务必精心准备,确保实验成功,力求实验带有示范性,实验现象清楚、有趣。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其次指导观察方法,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按时间的先后,位置的远近等。此外对于不同的实验,还可结合其他观察方法,如对比观察法、反复观察法和重点观察法等。最后对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条件,要求学生作记录。还可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失时机的提问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
例如在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引导学生把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渐渐移近凸透镜进行全面观察。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记录随着蜡烛和凸透镜距离变化而产生的成像变化规律。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附近反复观察,从中引出实验结果: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学生自己可顺利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不仅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使学生学会观察物理实验现象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加强分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就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相互帮助,密切合作,合理划分实验小组、分工明确,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引导他们注意实验小组组员的合理搭配,实验小组长的选定,实验前对实验内容、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的预习、实验器材的准备等;要求小组长发挥领军作用,组织、指导和督促组员完成实验。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或个别小组的独到见解、新的思路,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各小组学生亲自动手、齐心协力、自主、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激励他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去猜想、验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实验,从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结论。相互交流结果,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注重交流评价,给个小组以展示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的推测、假设、猜想中探究答案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鼓励个小组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学习方式,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操作过程、分析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数据归纳总结结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胆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建立起“引导→探索→实验→掌握”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一般能达到预期目标,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的思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只在旁边作一些必要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极易引起学生对教材结论的“怀疑”。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为了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他们必定会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只有当自己经过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验证后,才会消除怀疑心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各种自主探索实验。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安排,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将一
些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并根据实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实验仪器,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探究实验结论。利用探究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 “平面镜成像”时,很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人站得镜子越远,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像就越小。因此他们认为:物体在镜中像的大小跟它与镜面的距离有关。为了验证这种错误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玻璃、直尺、白纸、蜡烛、铅笔等常用器材,亲自设计“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并能取得很好的实验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自主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不仅验证了生活经验中的错误认识,也学会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这既可以增加实验的创造成分,又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创新演示实验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思维、主动发问、主动探索、主动研讨、主动创新。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在紧张、热烈、兴奋的状态下掌握物理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上设计了很多有趣的课外小制作、小实验。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各种物理小实验,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活动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活动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强烈,使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践能力逐步得到了培养。如“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万花筒”“小潜艇”“不倒翁”等小实验、小制作,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促使他们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相关问题。这些生动、有趣、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能极大的
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同时也是对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使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得到了强化。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物理实验课堂上,观察物理现象和模型,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小制作,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手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创新学习的平台, 也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基本技能,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创造了条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