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的歌者——论卢梭的社会契约伦理学
来源:华拓网
第卷第年期月研究生法学丑罗曼蒂克的歌者—论卢梭的社会契约伦理学包英杰摘要」卢梭是法国启蒙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人来研究社会、通过社会来研究人的方法,对人和社会的本性、道德情感和良心、爱自己与爱他人、社会契约的政治和伦理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和分析。社会与人是卢梭论证的基点公众与个人是其伦理思想的桥梁通过契约的正义是其伦理思想的终极目标,这三部分是卢梭契约伦理思想独具特色的重要部分。关键词」卢梭社会契约伦理自由公意通过契约的正义每个思想家都有其自己的理想国,那里面寄托着他本人对政治社会的向往。卢梭也不例外,作为法国启蒙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始终同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在各个思想领域都起到了启发人心智的作用。卢梭的伦理思想是通过人来研究社会、通过社会来研究人的方法,对人和社会的本性、道德情感和良心、爱自己与爱他人、社会契约的政治和伦理问题,都进行了深人的论证和分析,构成启蒙伦理思想独具特色的重要部分。一社会与人—卢梭契约伦理思想论证的基点卢梭的论证是从人性出发的。他认为“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当一个人一旦达到有理智的年龄,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时,他就从这时候成为自己的主人”‘〕人的本性是自由,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转让自由。从原始状态转变为社会状态,并不是靠强力,因为任何强力都不可能是永恒的。按照卢梭的构想和推理,自然状态是一种和平的、人人平等的、自由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下,自然人除了年龄、体质和力量上的差别外,没有任何其他特权上的不平等,不存在像霍布斯所描述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他看来,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有两种自然的、本能的本性,就是对自身生存的关切和他人的怜悯,即自爱心和怜悯心。卢梭说“存在着两个先于理性而存在的原理一个原理使我们热烈地关切我们的幸福和我们自己的保存另一个原理使我们在看到任何有感觉的包英杰,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又。年版,第页。研究生法学《刃年第期总第期生物,主要是我们的同类遭受灭亡或痛苦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天然的僧恶。我们的精神活动能够使这两个原理相互协调并且配合起来”’〕可见,自爱心和怜悯心是自然人的两种自然情感,在自然状态下两者相互联系,各自起着特殊的作用。每个人自我保存的需要是容易得到满足的,所以个人的自保不会妨碍或侵害他人的生存。由于自然人具有怜悯心,个人谋求需要满足的欲望和自爱心以及个人谋求自己幸福的热情也会受到限制,怜悯心调节和缓和了自然人的欲望和情感,同时也使人类全体相互保存和维持和平。卢梭将此誉为“惟一的自然美德”“自然美德”,只是卢梭的赞美之词,并不具有严格意义的道德概念。实际上,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道德关系,既没有恶德也没有美德。道德同法律一样,完全是社会形成以后的事情,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卢梭对自然状态和自然人的推论虽然具有抽象和幻想的色彩,但是,他对此也采取了比较慎重的态度,即尊重历史和事实,因此,这种推论包含着一定的合理因素。卢梭比前期的人科学之处在于他肯定了历史的连续性和人类自我完善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直到土地的占有和分配的不平等,私有制取代公有制,自然状态的平等成为历史。“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起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在此,他提出了土地私有制的产生是文明社会的开始。卢梭说“由自然状态进人社会状态,人类便产生了一场最堪注目的变化,在他们的行为中正义就代替了本能,而他们的行动也就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性。’,〔〕由于私有制的产生,人类存在的条件和相互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社会的不平等也日益扩展和加深,穷人和富人的利害冲突加剧,富人以少数奴役多数,以一人对抗全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富人欺骗穷人订立契约,这是一种既不等价又无交换的自由的矛盾约定,是一种奴隶制的不平等契约。这种契约就是“我和你订立一个担负完全归你而利益完全归我的约定只要我高兴的话,我就守约而且只要我高兴的话,你也得守约。’,〕不合理的生存方式已经产生,那么该如何解决呢卢梭认为,这是由许多人的力量汇合而成的。在这种合力中,个人既致力于这个合力,又不妨碍自己的利益。解决的办法就是“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就是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权利与义务、强制与自由以及正义与功利统一起来,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自由的社会伦理秩序和政治局面。在这里,卢梭阐发了一个重要思想公共利益不仅是个人利益的总和、简单的集合体,而且是在把他们联合在一起的联系之中的大于个人利益总和的个人幸福的源泉。也就是卢梭所要论述的是公众与个人的关系。,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法卢校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法」卢校《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日【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拙页。页。页。罗曼蒂克的歌者—论卢梭的社会契约伦理学二公众与个人—卢梭契约伦理思想论证的桥梁在卢梭设计的社会契约中,包含着公众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规约,也就是利己与利人。“每个个人都被两种关系制约着个人对主权者的关系个人对国家的关系。前者是利益,后者是义务。义务和利害关系就迫使缔约者双方同样地要求彼此互助,而同是这些人也就应该力求在这种双重关系之下把一切有系于此的利益都结合在一起。’,’〕在自然状态下只有自然的自由,那么在社会状态下,如果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公众的关系,就是社会的自由,人们能凭借自己的理性为自己立法,自己服从自己所规定的法律,这就是道德的自由。卢梭认为道德来自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关系,可以分为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个人道德是关于个人自身的道德,表现为人对自己的关系社会道德是关于自己对他人的道德,是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所要求的道德。个人道德主要有情感、理性、欲望、意志和行为选择等社会道德主要有良心、义务、友谊和爱情等。在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中,最基本的关系就是自爱与仁爱、利己与利人的关系。自爱是一种生理欲念,有时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和情感。“自爱”是人的根本欲念,是一切欲念的本源。他说“我们的种种欲念的发展,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惟一同人一起产生而且终生不离的根本欲念,是自爱。它是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欲念的欲念,而且,从一种意义上说,一切其他的欲念只不过是它的演变。’,〕卢梭强调,欲念的变化是有外因的,没有外因,这种变化绝不会发生,这是自然人社会化的结果,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人性的改变。关心和保存自己的生命是自爱的最基本的表现。这种自爱始终是优秀的,符合自然秩序,从道德层面讲,由于每个人对保存自己都负有责任,因此,不断地关心自己的生命是人的第一个最重要的责任。卢梭说“为了保存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要爱自己,我们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东西。’,〕他强调,我们要分清自爱心和自私心,自爱心不等于自私心,自爱不等于自私自爱只涉及自己,不与别人计较,自私则不同而且自私无满足之时。他说“敦厚温和的性情是产生于自爱,而偏执妒忌的性情产生于自私。’,〕“自然人”是“绝对的存在”,是“绝对的自我”,孤立的自我。“社会人”则是一个依赖分母的分数单位,其价值是在于同分母即社会的关系。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只是“相对的存在”、“相对的自我”。因此,社会的、精神的自我状态有可能使自爱变为自私。卢梭也认识到,自爱变为自私的关键首先是私有制产生的不平等。人们对不平等地位的相互比较和竞争,于是就产生了“处处占第一的』合理”。同时自爱变为自私也涉及个人对需要的控制,因为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多需要和偏见,个人不是绝对的存在,孤立地生活。所以,保持自爱不变为自私是很困难的,而且这种困难必然随着利害关系的增加而增加。自爱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变为自私,但是从自爱的情感中也会直接产生出这样的结果爱保持他的生存的人即仁爱。在卢梭看来,“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宋希仁《伦理的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法卢梭《爱弥儿》上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法卢梭《爱弥儿》上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法」卢梭《爱弥儿》上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研究生法学珍年第期总第期就可以把自爱变为美德,这种美德,在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可以找得到它的根底的。”〔’〕仁爱情感从自爱产生出来。它的发展却取决于生活的社会环境,包括一定的交往实践和利害关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他说“当你把他日益增长的情感导向人类的时候,不要以为‘人类’这个词指的是所有一切的人,不要以为他懂得这个词的意思。不,这种情感起先只及于同他相似的人而在他看来,同他相似的人并不是他不认识的人,而是那些同他有关系的人,是他一贯亲爱和不能不需要的人,是他清清楚楚地看出跟他有共同的想法和情感的人,是跟他同甘共苦的人。’,〕这就是说,仁爱的情感不是天赋、自然具有的,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对天性进行改造之后才产生的。情感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利益的问题,用休漠的概念来表达就是“利益感觉”的问题。总体说,卢梭既反对片面地强调自爱,也反对片面的仁爱,而是认为二者应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得到良心的安宁和幸福。实际上,自爱和仁爱的发展,就是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的过程。自爱和利己作为人的自然倾向是一个必然存在的事实,而仁爱、利人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道德品性则是根据社会要求达到的,是一种应然的要求。作为一个人,应该力求摆脱仅仅属于自然的存在,努力达到社会的应然的要求,做一个社会人和道德人。三通过契约的正义—卢梭契约伦理思想论证的终极目标个人利益是主要的生存手段,自爱是生存的本能,自爱、自利如何才能转化为仁爱和利人,个人如何才能献身整体和公益,就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包含着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则。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主体就是要探讨在社会秩序中,能不能有某种合法的即合乎正义的,而又切实可行的政治原则,以便把权利所许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结合在一起,使正义与功利二者减少分歧。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是要寻求一种结合的方式,使它能以一种共同的力量来保障每个结合者的利益,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个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像以前一样地保持自由。这样的结合方式就是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的集体,这个集体即是道德的共同体,这种契约以大我的生命和意志代替小我的生命和意志,并且在利益关系中遵守相互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实现正义与和平。在卢梭看来,奴隶制之所以不合乎人性,就在于它规定一方具有绝对权利,另一方只有无限的服从义务。社会秩序应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自由是人维护自身生存的首要法则。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转让自由,强权之下没有道德可言。但是,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弃权是不合乎人性的。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德性。社会契约所包含的道德关系,体现着个别意志、团体意志和人民意志。个别意志趋向个人利益团体意志趋向特殊利益,因为相对国家来讲,它是特殊意志人民意志趋向公共利益。在良好的社会秩序里,人民意志和公共利益是终极目标,人民的意志是衡量一切意志的标〔门〔法卢校《爱弥儿》上卷同上注,第页。,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罗曼蒂克的歌者—论卢梭的社会契约伦理学准和根据,个人意志要服从人民的意志和公共利益。“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那就是成员的结合,那么这种成员公意就是公共利益、整体利益的代表。主权的正当性就在于它符合公意。卢梭在《山中书简》中说,使国家成为统一体的原因是什么的结合又是从那里来的呢础又是什么呢是义务,来自那些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义务。这种义务的基那就是契约,国家成员之间的契约,契约是国家政治共同体的基础。共同意志就是至高无上的秩序和命令,它就是通过契约形成的。这一普遍的人格化的命令就是所谓的“主权者”。意志得以公意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卢梭认为,投票的数目多少只是形式,实际的力量是把人们结合在一起的共同利益。如果说个别利益的对立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必要,那么正是这些个别利益的一致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这就是正义和利益的统一。它使得人们的意见有了公正性的根据和标准。当公意有分歧时,公民中形成这样那样的派别,便形成以牺牲大集体为代价的小集团,这种小集团的意志对它的个别成员来说就成为公意,但对国家和人民的意志来说,这种小集团的公意只不过是特殊意志。每个人在一切事物上都应该以全体的最大幸福为依归。在《日内瓦手稿》中,卢梭说,由社会公约而得出的第一条法律,也是唯一真正根本的法律,就是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这样,社会契约就确立了大家都遵守的并且具有平等权利的基础和原则。这种契约的约定不是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约定,而是国家共同体同它的平等的各个成员个人之间的约定。这种约定是以契约为基础,对一切人都是共同的,以公共幸福为最大目标,并且有公共力量和最高权力的保障,因此,这种约定是合法的、公平的、有益的、稳固的。建立在这种契约基础上的原则,既体现了共同利益,同时又体现了个人利益,是个人服从自己的意志,自己给自己立法的同时又履行自己的立法既是公意的他律,又是个人的意志自律。综上所述,从伦理的意义上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上确立了以公共利益为社会标准,并以按照这种标准建立的社会秩序为善。社会契约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型,尽管个人转让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是为了个人利益,在加人共同体之后,自己的个人意志与全体意志仍可能发生冲突和对抗。但是,公意是不可侵犯的,它是强制力量的象征。社会法则是一种约束,法律要强制那些不自觉的人服从公意,能遵守法律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公民,但是,他还不是道德人。只有将公共利益和公共幸福作为行为的动机和出发点,为公共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履行社会义务和道德义务,这样的人不但是好公民而且还是道德人。这也是人转变的过程,即自然人—社会人—道德人,自然自由—社会自由—道德自由。自由、平等和博爱,是法国大革命的追求,也是卢梭的梦想。“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种变化是怎么形成的我不清楚。是什么才使这种变化成为合法的我自信能够解答这个问题。”〔〕卢梭的目的是寻找一种真正合法的社会契约来取代以往以牺牲人的自由平等为〔〕【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同上注,第页。年版,第页。研究生法学《旧年第期总第期代价的社会契约。“在社会秩序中,从人类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的可能情况着眼,能不能有某种合法的而又确切的政权规则。’,’〕卢梭的这些思想,是对那个时代已经成熟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民社会伦理关系的理论表达,也是试图解决尚未解决的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最精彩的设计,不仅是支配整整一个时代的思想,而且也是对后世思想家最具魅力的社会伦理秩序的理想模型,以其特有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和浪漫感伤的福音式启示精神唤起了完全不同类型的人们的心灵。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评论道“卢梭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在某种程度上。卢梭代表了西方世界主体伦理精神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总的潮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年版,第以巧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