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来源:华拓网
 .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XXX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六年二月

资料

.

目 录

1.区域概况 .................................................................. 1

1.1区域地理位置 ......................................................... 1 1.2行政区划 ............................................................. 1 1.3自然、社会条件 ....................................................... 1

1.3.1自然条件 ....................................................... 1 1.3.2社会条件 ....................................................... 2 1.4土地生态环境 ......................................................... 2 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 ........................................... 3 2.工作综述 .................................................................. 4

2.1工作任务来源、背景、意义及工作目标 ................................... 4 2.2工作依据 ............................................................. 5

2.2.1 法律法规....................................................... 5 2.2.2 相关政策....................................................... 5 2.2.3 技术规范....................................................... 6 2.2.4 相关成果....................................................... 6 2.3工作过程 ............................................................. 6

2.3.1 工作准备阶段 ................................................... 6 2.3.2 调查评价阶段 ................................................... 7 2.3.3 外业补充调查阶段 ............................................... 8 2.3.4省补充调查(15-25度).......................................... 8 2.3.5 数据入库阶段 ................................................... 8 2.3.6 成果汇总与分析阶段 ............................................ 10 2.4取得成果 ............................................................ 10

2.4.1调查评价特点 .................................................. 10 2.4.2调查评价成果 .................................................. 11 2.4.3成果应用价值 .................................................. 11

3、技术方法 ................................................................ 14

3.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 14

3.1.1技术路线 ...................................................... 14 3.1.2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 ............................................ 14 3.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 22

3.2.1资料收集和整理 ................................................ 22 3.2.2调查核实 ...................................................... 22 3.2.3上图标注 ...................................................... 23 3.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 23

3.3.1资料收集和整理 ................................................ 23 3.3.2调查核实 ...................................................... 24 3.3.3上图标注 ...................................................... 24 3.4成果质量检查 ........................................................ 24

3.4.1成果检查内容与方法 ............................................ 24

资料

.

3.4.2各作业环节的质量与精度 ........................................ 26

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 28

4.1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 ................................................ 28

4.1.1耕地后备资源类型 .............................................. 28 4.1.2耕地后备资源数量 .............................................. 28 4.1.3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及特点 ........................................ 28 4.2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对比分析 ............................................ 29

4.2.1与上轮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比分析 ................................ 29 4.2.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 29 4.2.3与土地整治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 29 4.3不宜耕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 30 4.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 30

4.4.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 30 4.4.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 31 4.5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 31

4.5.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目标 ................................ 32 4.5.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 32

5.二调 “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结果 ....................................... 35

5.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 ........................................ 35

5.1.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 35 5.1.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类型 .................................... 36 5.1.3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利用状况 ................................ 36 5.1.4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条件 .................................. 36 5.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评价 ............................................ 37

5.2.1二次调查新增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 37 5.2.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类型 ........................................ 38 5.2.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来源及原因 .................................. 38 5.2.4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条件 ...................................... 38

6、经验及体会 .............................................................. 40 7、开发利用建议 ............................................................ 42

7.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对策 ............................................ 42 7.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对策 ........................................ 43 7.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对策 ............................................ 43

资料

.

1.区域概况

1.1区位条件

XXX位于河北省东南部, 地理位置东经115°15′至115°45′北纬37°06′至37°27′之间,南与广宗、威县相连,北与新河、冀县、枣强接壤,西与巨鹿为邻,东部隔清凉江与清河、故城相望。市域内分布有西沙河、索泸河、东沙河、清凉江古河道及清西干渠。

1.2行政区划

XXX隶属于河北省XXX,辖3个街道、6个镇、6个乡:XXX,距省会石家庄108千米。

1.3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1.3.1自然条件

(1)气候

XXX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4℃,一月平均气温-1.4℃,四月平均气温16.2℃,七月平均气温26.8℃,十月平均气温13.5℃,极端最低气温-12.7℃,极端最高气温42℃。≧0℃积温4936.3℃,≧10°积温4449.7℃。年日照271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98mm,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早霜始于十月下旬,晚霜终于四月上旬,无霜期约200天。

(2)地形地貌

XXX位于太行山至渤海滨之间,属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海拔高程在26.5m至30.1m之间,地势南高北低、坡降约为1/7000,局部地区有缓岗、洼地、道沟、坑塘等微地貌形态。

(3)水文

XXX主要河流有索泸河,境内流长20.5公里;西沙河,境内流长17.2公里;清凉河,境内流长15.9公里,均为季节性河流,旱季干枯。

XXX属少雨、干燥区。全年平均总径流量0.711亿m3,其中地表自产0.138亿m3,外地客流0.573亿m3。地下水资源欠缺,地下20-60 m,有条带状的浅层

资料

.

淡水,可用水资源0.86亿m3,矿化度下雨2 g/L,补给条件好,可开发利用。地表以下60-140 m为咸水体,难以利用。碱水体以下为深层淡水,矿化度小于12 g/L,该深层淡水遍布全市。

(4)土壤

XXX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土壤有潮土、风沙土、盐土三个土类,草甸风沙土、潮土、脱潮土、盐化湖土和草甸盐土5个亚类,9个土属,19个土种。土质以沙土、沙壤质、轻壤为主。市域土壤以潮土为主;西北部以风沙土为主,土壤多砂性,水利条件差,土壤相对贫瘠;东部为盐碱土区,部分盐化,虽种植粮棉,但产量不高;中部为壤质潮土,土层厚,排水性好,适宜农作物生长,为全市的主要粮棉菜产区。

(5)自然灾害

XXX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风、冰雹、霜冻、干旱、暴雨、连阴雨、干热风等。

1.3.2社会经济条件

2012年XXX总人口为47.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8.04 %;农业人口39.02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81.96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61.4603亿元,同比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0.6498亿 元,增长 20.3%;全部财政收入 2.2039 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248 元,增加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82 元,增长 10.1%。全市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实惠增多、城乡环境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1.4土地生态环境

XXX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把绿色观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经济发展中,围绕疏浚水脉、延伸绿脉、传承文脉下力气,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促使了该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疏浚水脉。该市在加快推进南宫湖综合开发工程的同时,投资1.4亿元,打造环城水系工程。该工程分内环水系和外环水系,内环水系河道总长18公里,外环水系总长29.3公里,河道最宽处可达200米,最窄处28米。目前,东段工程已栽种常绿乔木132棵、落叶乔木626棵、灌木124棵、花卉957平方米;南

资料

.

段工程和西段工程正在进行场地平整。

延伸绿脉。今年该市以境内高速公路、国道两侧绿化带各宽100米,省道、县道两侧各宽50米的标准建设通道绿化带,涉及道路总长214公里。目前,完成绿化造林3.8万亩,植树212万株。在城区绿化方面,投资1.2亿元,启动了总面积为58公顷的五大绿化工程,规划街头绿地34块,确定了21个创建园林单位,确保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

2012年XXX土地面积86326.29hm2,其中农用地面积69857.26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0.92%,建设用地面积12108.41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4.03%,其他土地面积4360.62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05%。

1.农用地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63147.70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90.21%;园地1631.41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2.33%;林地面积1980.53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2.83%;其他农用地面积3244.39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4.63%。

2.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0773.89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1.43%;交通水利设施用地945.60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8.02%;其他建设用地面积64.87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55%。

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2136.7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9.83%;城镇用地面积1990.69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8.48%;采矿用地面积146.0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36%;农村居民点占用面积8637.16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80.17%。

3.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面积中水域990.97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5%;自然保留地3546.93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11%。

资料

.

2.工作综述

2.1工作任务

耕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XXX人多地少,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土地需求量增大,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紧缺,人地矛盾日渐突出,耕地保护任务艰巨。近年来,在保障大型项目用地的同时,通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坚守耕地保有量红线,基本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但耕地资源保护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不能仅依靠“节流”加以解决,还应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清查和摸底,准确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分布及其质量状况和生态环境条件,是科学开展土地整治活动,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依据。XXX2003年完成了上一轮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但经过多年的土地整治活动,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快,上轮调查结果已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当前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不能满足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有必要通过调查、评价等手段,重新掌握当前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在开源节流,维持耕地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同时,为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现有耕地尤其是多年来通过土地开发所形成的位于生态脆弱区或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耕地,通过进一步调查评价工作,掌握该类耕地的利用活动对周围生态环境或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查清“不稳定耕地”的数量、类型和分布,也成为破解耕地保护问题的重要组成内容。XXX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按照“以土地利用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河道防洪泄洪区控制范围内和影响区域地下水生态环境安全的“不稳定耕地”纳入了耕地范围进行了调查统计,该类耕地的利用对区域生态安全存在隐患。开展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调查,通过实地核实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的上图

资料

.

入库,为“不稳定耕地”的后续利用提供参考。此外,XXX第二次土地调查确定的耕地资源中,还有部分农民自行开发,且长期未纳入统计的二次调查新增耕地。通过对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调查,查清其位置、数量、质量条件,可以为这部分耕地的后续有效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支持。

因此,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2014]13号)文件精神,XXX决定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不稳定耕地”调查和“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工作。

2.2工作依据

2.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2004年8月28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9年12月24日); (3)《土地复垦条例》(2011年2月22日); (4)《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2013年3月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2年12月28日修正);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

(10)《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1998年12月27日); (11)《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2005年5月27日修正)。 2.2.2 相关政策

(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13号);

(2)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冀国土办发[2014]37号);

(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完善二次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

资料

.

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70号);

(4)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二调新增耕地调查的通知》(冀国土资发[2012]50号)。 2.2.3 技术规范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2)《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TD/T 1007-2003); (3)《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5)《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6)《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试行); (7)《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 2.2.4 相关成果

(1)XXX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 (2)XXX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 (3)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4)XXX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 (5)XXX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

2.3工作过程

本次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自2014年9月开展,包括工作准备阶段、调查评价阶段、外业补充调查阶段、省补充调查(15-25度)、数据入库阶段、成果汇总与分析、质量检查等各阶段进度安排及完成情况。 2.3.1 工作准备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筹建工作组、确定工作任务与范围、制定工作和技术方案、准备必要的应用物品。

(1)组织准备

由XXX国土资源局主管领导负责协调工作、召集会议,明确相关部门责任、义务;由市国土资源局、技术承担单位组建工作组,编制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资料

.

为了保证调查评价工作的全面与准确,划分了专业的技术小组,明确了各技术组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2)资料准备 ① 基础工作图件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采用上级下发的XXX耕地后备资源图层作为基础图层,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和新增耕地调查采用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作为基础图层,补充行政界限、地物等地理要素,形成以1985国家高程系和西安80坐标系为基础的数字化工作底图。

② 调查表格编制

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和新增耕地调查需要,在充分保证科学性和使用便利性基础上,编制调查用表,并按调查组印制各种调查表格。

(3)技术准备 ① 调查队伍的培训

为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参与调查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明确各种耕地后备资源的不宜耕评价指标识别与判定方法,掌握“不稳定耕地”的特点和类型,以及上级管理部门对新增耕地判定条件的要求。

② GIS平台的选定

为了提高调查评价的技术水平,方便成果的应用,确定ArcGIS作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信息平台,评价指标的空间分析、地块的上图标注及成果图件的编制均在该平台下实现,并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保障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为后续数据库建设及成果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3.2 调查评价阶段

(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收集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11项评价指标,指标涉及面广、数据量大,分别需要到国土、农业、气象、水利、环境等多个部门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具体资料内容包括:

① XXX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库; ② 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数据库;

资料

.

③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数据库; ④ XXX土壤普查资料; ⑤ XXX土壤图; ⑥XXX林业用地规划。

(2)“不稳定耕地”调查资料收集

“不稳定耕地”调查资料主要包括XXX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XXX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成果及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等。

(3)二调新增耕地调查资料收集

二调新增耕地调查所需资料主要包括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XXX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成果及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耕地质量等级成果、1998年以来土地变更调查资料等。

(4)资料整理

为保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所需资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在进行资料收集的同时,开展资料整理工作。主要包括资料内容的核实、分类编号与归档,数据资料和图件资料的数字化等方面的工作内容。资料整理过程中,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做好对资料的检查工作,确定资料是否完整,一旦发现收集的遗漏,立即反馈给具体的资料收集人员,及时查漏补缺,以节省整体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3.3 外业补充调查阶段

对收集整理的现有资料进行综合评判,对指标因素数据精度不足、资料陈旧、不实、不详等问题进行总结,对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分布进行预判,组织外业调查人员开展补充调查,补充、修正耕地后备资源的不宜耕评价指标的数据内容,实地核实“不稳定耕地”数量、类型和利用状况,实地核定新增耕地类型、位置和范围。为节约时间和精力,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和新增耕地调查内容进行统筹准备,调查路线统一制定。 2.3.4省补充调查(15-25度)

XXX位于太行山至渤海滨之间,属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坡度较小,耕地后备资源较为平缓,本次调查未进行省补充调查。

资料

.

2.3.5 数据入库阶段

(1)耕地后备资源

通过综合部门资料整理结果和外业补充调查成果,将耕地后备资源不宜耕评价指标信息填注到评价对象图斑属性信息中。如评价对象图斑某一指标评价结果不同,则需要进一步细分图斑,保证图斑属性相对均一,形成评价单元。

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评价单元进行评价。评价单元参评指标中,有任何指标项不符合宜耕性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其余为耕地后备资源。

(2)不稳定耕地

在二次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范围。

结合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等,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确定“不稳定耕地”类型和利用状况,区分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和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

依据XXX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资料,确定“不稳定耕地”的质量等级。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将“不稳定耕地”调查核实成果上图入库。

(3)新增耕地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结合1998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扣除二次调查前已纳入变更调查的耕地图斑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等,确定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图斑范围。

依据参考面积和耕地图斑范围,对属于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新增耕地,实地核定位置、范围。

依据XXX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资料,确定新增耕地质量等级。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将新增耕地调查核实成果上图入库。

(4)数据库建设

对耕地后备资源、不稳定耕地、新增耕地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数据库管理功能,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建设规范要求,建设符合数据库标准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

利用国家下发的数据库质检软件进行检查,对质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复合上报要求的数据库系统。

资料

.

2.3.6 成果汇总与分析阶段

将文字成果、表格、图件和数据库成果,以及评价图层、基础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为基础,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进行统计汇总。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特点,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和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等情况,提出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2.3.7 质量检查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完成后,应先由县级主管部门自检,然后再经市级复检,报省级检查。对通过检查的,省厅将以市为单位分批组织验收,通过验收的出具验收意见。

2.4取得成果

2.4.1调查评价特点

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包含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不稳定耕地调查、新增耕地调查三项工作内容,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① 时间紧、任务重

本项工作从任务布置到实施结束共计五个多月时间,工作内容涵盖了耕地后备资源、不稳定耕地、新增耕地三部分,工作范围涉及XXX辖区全部,参考资料包括国土、农业、水利、环境等诸多领域,调查范围广、数据分析量巨大,给调查评价工作的实施带来了较大难度。为此,XXX国土资源局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工作的复杂性,局领导全程负责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并选派部门精英参与到调查、核查等工作中,为任务的按时完成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② 技术方法严谨,科学性强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采用了限制因子的方法,选择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具体包含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11个评价指标,并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划分了耕地后备资源指标区,进行了分区评价,既统筹考虑了不同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构成特点,又能够准确判断后备资源的宜耕性。

③ 充分考虑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资料

.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的设定充分考虑了后备资源开发后对区域生态环境条件的影响,选择了生态条件、地形坡度等多个因素,因素值设定也结合了水土保持、环境评价、农业生态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使评价结果在准确反映耕地后备资源可耕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出其生态宜耕性特点。 2.4.2调查评价成果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实施形成了以下成果: ① 文字成果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② 数据库成果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数据、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数据以及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含县级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型统计表、县级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统计表、县级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分类型统计表、县级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统计表和县级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分类型统计表等内容。

③ 评价指标数据

各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收集到的资料扫描件、矢量图和电子文档等); 评价指标图层;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 ④ 其他资料

包括检查记录以及资料清单等相关的其他资料,其他资料应在资料清单备注栏说明,具体内容包括:

县级自检报告;

评价指标资料情况统计表; 资料清单;

典型地类照片成果; ⑤ 外业补充调查成果

外业补充调查相关记录表以及现场照片。 2.4.3成果应用价值

① 为科学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提供依据

资料

.

自1998年颁布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质量问题一直是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可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要求数量上和质量上整体平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开展,为耕地占补平衡由单纯数量平衡向数量和质量综合平衡升级提供了依据。

XXX经济发展迅速,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加大,经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努力,虽然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的目标,但随着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之间的数量质量上的差距将会日益突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及时查清了家底,为占补工作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② 为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随着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土地整治已成为提高粮食产能的重要手段,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土地开发、复垦等工作的实施更是能够将未利用或废弃的工矿或居民点用地,通过工程手段重复恢复其生态利用价值,增加耕地数量和质量。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可在前期阶段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可直接应用到土地开发和复垦项目的效益评价、空间分布分析等工作中。此外,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也可为土地整治规划中的制定、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与农用地宏观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③为土地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业务。通过调查、评价,可准确、及时地掌握不同类型待开发、整理、复垦土地及其变化情况,保持数据与图件资料的现势性。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成果,精度高,数据准确,分布位置明确,对每个地块都有准确的图形与属性数据,为国土部门进行土地管理提供了详实、准确的图件与数据依据,为占补平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了依据。

④ 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国土管理的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是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通过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建立了XXX耕地

资料

.

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库,为完善XXX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奠定了数据基础,并将进一步推动国土数字化的建设。

资料

.

3、技术方法

3.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3.1.1技术路线

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目标和任务,依据统一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充分利用二次调查、2012年度变更调查和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以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调查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形成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技术路线如图3-1所示。

基础资料收集 外业补充调查 构建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 立地条件 气候条件 区位指标 完善指标属性 宜耕性评价 耕地后备资源类型、数量、分布情况分析 成果编制、审核与申报 图3-1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路线图

3.1.2评价方法和程序

3.1.2.1资料收集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基础资料涉及土地、农业、林业、环境等多个部

资料

.

门,为此,技术组制订了详细的资料收集清单,具体到每个资料对应的部门及主管科室,极大的提高了资料的收集效率和准确度,减少了相关部门的查找工作量,节省了行政资源。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主要资料内容包括:

① XXX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库; ② 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数据库; ③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数据库; ④ XXX土壤普查资料; ⑤ XXX土壤图; ⑥XXX林业用地规划。 3.1.2.2 评价对象

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大类。

可开垦土地主要是指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包括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其他草地(043)、沿海滩涂(115)、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和裸地(127)7个二级地类。

可复垦采矿用地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采矿用地(204)。

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

二次调查成果中,处于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受沙化、荒漠化等因素影响的耕地。

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完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70号)要求,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新增耕地。

3.1.2.3 确定评价指标

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结合XXX耕地资源基本情况,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

资料

.

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11项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详细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1 耕地后备资源不宜耕评价指标表

评价结果 评价指标 生态条件 年积温 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 土壤污染状况 排水条件 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 地形坡度 盐渍化程度 土壤质地 土壤pH值 耕作便利度 不宜耕 生态保护区内、或开发可能导致土地退化、或引起地质灾害 <1800℃ 天然降水量<350mm且无灌溉条件,不能满足作物生长要求 土壤遭受污染 无排水条件 北方<60cm且无客土土源 南方<30cm且基岩为难风化岩石且无客土土源 可开垦≥15°、可复垦坡度≥6° 土壤盐渍化程度重度以上且无灌溉排水条件 土壤质地为砾质土或更粗或岩石露头度大于2% pH≥9.5或≤4.0 难以到达耕种 3.1.2.4外业补充调查

XXX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包括其他草地、盐碱地和采矿用地三种类型,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因素,均可根据农业、国土、气象等部门的现有成果确定因素取值,采矿用地的土壤污染状况和采矿活动对地形的影响结果等无法根据现有资料获得。因此,XXX耕地后备资源外业补充调查工作的重点针对采矿用地,调查内容涉及采矿用地的因素条件、生产状况等方面,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采矿用地图斑的基本属性状况。此外,对其他草地和盐碱地采用实地核查的形式,对因素属性进行实地审核,审核采用定性的方式检查因素取值的准确性,不再利用设备进行测量和测定。

3.1.2.5评价指标专题图的制作 1、评价指标 (1) 生态条件

通过对XXX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关的成果进行分析,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中的土地用途区图层可知,XXX境内没有划定生态保护区,因此,评价范围内

资料

.

生态条件对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不存在障碍性影响。

(2)年积温

年积温指标专题图采用上级下发数据,原始数据文件为JW,存储于上级下发的MDB数据库中,数据图层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系统。

(3) 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

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指标专题图采用上级下发数据,原始数据文件为JS和JW,存储于上级下发的MDB数据库中,数据图层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系统。

(4)土壤污染状况

因未收集到土壤污染状况的有关监测成果,因此,土壤污染状况专题图的制作以外业补充调查中实地核查数据为依据。土壤污染状况底图利用上级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图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典型地理要素综合制作,具体到图斑所在区域,通过实地核查掌握土壤的污染状况,因XXX耕地后备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其他草地、沙地等未利用地和砖瓦窑等形式的采矿用地,因此,不涉及土壤的污染,因此,评价范围内土壤污染对耕地后备资源不存在障碍性影响。

(5)排水条件

排水条件专题图参考耕地质量等级成果中的排水条件因素分值图制作,数据图层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系统,底图以上级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图层为基础,利用空间叠加,将排水条件因素分值图层中的专题属性赋给耕地后备资源图层,结合外业实地核查,最终确定图层中各图斑的排水条件,形成排水条件专题图层。

(6)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

XXX太行山南段冀南山前平原区,区域土壤类型主要为潮土,土层深厚,均能达到60cm以上,且土体中无砂姜、无砾石、无潜育层等障碍因子。另外,采矿用地中部分砖瓦窑用地周围形成取土后的大坑,导致表土破坏、地表裸露,但因地面上部覆盖冲湖积相厚度40米左右的亚粘土、亚砂土,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松散物质,可通过回填、覆土等土地复垦措施恢复其生态利用功能。因此,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不会成为本县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的障碍性因子。

(7)地形坡度

资料

.

地形坡度专题图参照XXX二次调查数据库中的PDT图层制作,图层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系,底图以上级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图层为基础,利用空间叠加,将地形坡度专题属性赋给耕地后备资源图层,结合外业实地核查结果,最终确定图层中各图斑地形坡度条件和级别,形成地形坡度专题图层。

(8)盐渍化程度

盐渍化程度专题图参考耕地质量等级成果中的盐渍化程度因素分值图制作,数据图层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系统,底图以上级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图层为基础,利用空间叠加,将盐渍化程度因素分值图层中的专题属性赋给耕地后备资源图层,结合农业局土壤调查资料及外业实地核查结果,最终确定图层中各图斑的盐渍化程度,形成盐渍化程度专题图层。

(9)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专题图直接采用耕地质量等级成果中的土壤质地因素分值图,原数据图层即为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系统,因此,土壤质地图层可直接使用,不再进行投影转换。

(10)土壤pH值

土壤pH值专题图参考农业部门土壤调查成果编制,利用农业部门土壤调查结果中pH值测定结果根据空间位置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形成土壤pH值分布图,最后完成投影转换,统一为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系。

(11)耕作便利度

耕作便利度专题图的制作是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为基础,提取XZDW图层中的所有道路线,提取DLTB图层中面状道路图斑的中线,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将道路图层和耕地后备资源图层叠加,确定耕地后备资源图斑的耕作便利度,形成耕作便利度图层,图层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系。

2、评价指标获取及处理情况说明

XXX属于黄淮海区(市所属评价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涉及11个评价指标,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土壤质地、耕作便利度、排水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获取及处理情况如下:

(1)生态条件

资料

.

①资料名称:河北省XXX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②资料来源:XXX森林资源分布图、XXX规划林地布局图 ③数据格式:jpg图片。 ④处理方法:勾绘。

⑤评价指标图层标注内容与数据库属性对应关系:对应。 ⑥限制情况:部分限制。 (2)年积温

年积温指标无限制,数据来源于国家下发的底图。 ①资料名称:JW.shp(底图数据中积温图层)。 ②资料来源:国家下发底图。 ③数据格式:shp格式。 ④处理方法:插值处理。

⑤评价指标图层标注内容与数据库属性对应关系:对应。 ⑥限制情况:积温在区域内全部限制。 具体情况见国家下发底图.mdb图层 (3)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

年降水量指标无限制,数据来源于国家下发的底图。 ①资料名称:JS.shp(底图数据中降水量图层)。 ②资料来源:国家下发底图。 ③数据格式:mdb格式

④处理方法:勾绘、叠加分析。

⑤评价指标图层标注内容与数据库属性对应关系:对应。 ⑥限制情况:无限制。

具体情况见国家下发底图.mdb图层 (4)土壤污染状况

无法收集到相关土壤污染资料,但经环保部门证明,本区域无土壤污染,见环保部门证明材料。

(5)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 其他资料

资料

.

①资料名称:XXX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的证明。 ②资料来源:从国土、农业部门获得。 ③数据格式:纸质证明扫描件,JPG格式。

④处理方法:根据本区域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的证明。 ⑤评价指标图层标注内容与数据库属性对应关系:对应。 ⑥限制情况:无限制。 (6)土壤质地 其他资料

①资料名称:XXX土壤质地证明。 ②资料来源:从国土、农业部门获得。 ③数据格式:纸质证明扫描件,JPG格式。 ④处理方法:叠加分析。

⑤评价指标图层标注内容与数据库属性对应关系:对应。 ⑥限制情况:无限制。 (7)耕作便利度 ①资料名称:航空影像。 ②资料来源:从国土部门获取。 ③数据格式:JPG格式。 ④处理方法:叠加分析。

⑤评价指标图层标注内容与数据库属性对应关系:对应。 ⑥限制情况:无限制。 (8)排水条件

①资料名称:XXX排水条件的证明。 ②资料来源:从国土、农业部门获得。 ③数据格式:纸质证明扫描件,JPG格式。 ④处理方法:叠加分析。

⑤评价指标图层标注内容与数据库属性对应关系:对应。 ⑥限制情况:无限制。 (9)地形坡度

资料

.

①资料名称:坡度图。 ②资料来源:从国土部门获取。 ③数据格式:WP格式。 ④处理方法:叠加分析。

⑤评价指标图层标注内容与数据库属性对应关系:对应。 ⑥限制情况:无限制。 具体情况见坡度图层 (10)盐渍化程度

①资料名称:XXX盐渍化程度的证明。 ②资料来源:从农业部门获取。

③数据格式:纸质证明扫描件,JPG格式。 ④处理方法:叠加分析。

⑤评价指标图层标注内容与数据库属性对应关系:对应。 ⑥限制情况:无限制。 (11)土壤PH值

①资料名称:XXX土壤PH值的证明。 ②资料来源:从农业部门获取。

③数据格式:纸质证明扫描件,JPG格式。 ④处理方法:叠加分析。

⑤评价指标图层标注内容与数据库属性对应关系:对应。 ⑥限制情况:无限制。 3.1.2.6宜耕性评价

本次XXX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是以ArcGIS基础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据统计功能。首先,利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功能,以耕地后备资源图层为基础,与生态条件、年积温、土壤质地等评价指标图层进行空间叠加;然后,对叠加形成的中间成果图层进行属性结构和属性值的规范化处理,并以原耕地后备资源图斑为单元,统计分析各图斑评价指标取值,当同一图斑存在多个取值的时候,采用面积“加权平均”的方法确定图斑取值,使每个耕地后备资源具有唯一的评价指标取值;最后,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耕地后

资料

.

备资源宜耕性进行评价,即当评价因子中有一个存在限制性,则判断该评价单元为不宜耕。

3.1.2.7评价结果属性信息标注

将评价过程中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标注在评价单元属性信息表中。依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HBTC”,分类型对图斑属性进行标注。不宜耕土地标注为“FHB”,宜耕土地标注为“GDHB”。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标注为“LSYL”。所有评价单元的属性信息均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编制,包含综合评价结果和所有单项指标评价结果。

3.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3.2.1资料收集和整理

① 资料收集

“不稳定耕地”调查资料主要包括XXX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XXX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成果及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等。

② 资料整理

“不稳定耕地”调查资料具有数据量大、资料类型多样等特点,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才能更好的掌握资料的精度、完整度等,以保证后续分析工作的顺利。资料整理工作主要包括文档的整理与数字化处理、数字化文档的分类储存等内容。文档的整理与数字化处理主要针对纸质数据和图件,利用Excel将纸质数据表格录入计算机,将专题图扫描并利用GIS软件的制图功能提取专题信息,形成专题矢量图层,此外,还包括对文字报告等材料中重要数据和关键信息的提取;二次调查时点数据库等电子化数据可直接使用。所有文档进行信息提取和数字化处理后,按照数据的专业类型分类存放到计算机中所划分的不同逻辑存储位置,以备数据处理过程的使用。 3.2.2调查核实

在二次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范围。

资料

.

结合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等,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确定“不稳定耕地”类型和利用状况,区分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和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

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资料,确定“不稳定耕地”的质量等级。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将“不稳定耕地”调查核实成果上图入库。

3.2.3上图标注

根据“不稳定耕地”调查核实结果,建立“不稳定耕地”图层“BWTC”。按照不稳定耕地类型、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对“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进行标注。

(1)“不稳定耕地”类型标注如下:

①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DBW1”;位于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PBW1”;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标注为“LQBW1”;草原过度开垦的标注为“CYBW1”;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的标注为“HSBW1”。

② 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DBW2”;位于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PBW2”;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标注为“LQBW2”;草原过度开垦的标注为“CYBW2”;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的标注为“HSBW2”。

(2)质量等级按照“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标注。 (3)利用状况标注如下:

对于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但耕地质量较好、并连续多年保持稳产高产的标注为“WG”;对于要经过一定工程措施改造后能达到常年稳定收获的标注为“GZ”;对于继续耕种会影响生态环境或难以保证稳定收获的标注为“BW”。

3.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3.3.1资料收集和整理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收集基本农田保护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全国农用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与监测成果资料、1998年以

资料

.

来变更调查资料等,为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做好资料准备。 3.3.2调查核实

在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结合1998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扣除二次调查前已纳入变更调查的耕地图斑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等,确定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图斑范围。

依据参考面积和耕地图斑范围,对属于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新增耕地,实地核定位置、范围。

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资料,确定新增耕地的质量等级。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将新增耕地调查核实成果上图入库。 3.3.3上图标注

根据新增耕地调查核实结果,建立新增耕地图层“XZTC”。按照新增耕地类型、质量等级,对新增耕地调查结果进行标注。

(1)新增耕地类型标注:对于单位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标注为“DWXZ”;对于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标注为“GRXZ”。

(2)质量等级按照“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标注。

3.4成果质量检查

3.4.1成果检查内容与方法

(1)内业核查。

①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国家对地方上报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进行内业核查。 A.成果齐全性检查。

检查耕地后备资源图层、各评价指标图层是否齐全,属性信息是否完整,外业补充材料是否齐全。

B.范围检查。

检查耕地后备资源图斑是否在国家下发底图图斑范围内。不在范围内的是否有说明材料,说明的原因是否合理。

C.地类一致性检查。

资料

.

将被评价为耕地后备资源图斑的地类信息与变更调查数据库该图斑地类对比,不一致的提为疑问图斑,交地方复核确认。

D.属性内容检查。

对照评价图斑属性表,检查属性是否完整、规范,是否对应评价区指标要求。 ②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A.面积合理性审查。

检查各地标注的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总面积和分类面积,是否等于参考面积。

新增或减少的“不稳定耕地”面积是否与省厅专报面积一致。 B.类型合理性审查。

检查标注的图斑是否在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中为耕地;检查标注的图斑是否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

参考周边地类,对上报标注的“不稳定耕地”的位置进行审查,位于河道和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不稳定耕地”应在河道和湖泊防洪泄洪区内,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不稳定耕地”应在林区内,草原过度开垦的“不稳定耕地”应在草场内,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影响的“不稳定耕地”应在生态脆弱区域内。

③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A.面积检查。

检查各地标注的新增耕地面积,是否小于或等于参考面积。 B.合理性审查。

检查是否标注在耕地图斑上;检查标注图斑是否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检查标注图斑是否已在1999年以来变更调查相关图件上标示为耕地。

(2)外业核查。

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成果,以县为单位进行外业抽查。根据内业核查结果,选取有疑问的图斑,针对问题,对其调查评价结果进行实地验证和检测,填写外业检查情况记录表。

(3)数据库质量检查。

国家制定统一的数据库质检细则,开发统一的质检软件,确保数据库成果全

资料

.

国统一。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的质量检查主要包括: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空间定位准确度、属性数据准确性、数据成果现势性五个方面,具体包括成果完整性检查、元数据检查、矢量数据检查、权属单位代码表检查、汇总表格检查五个部分,其中矢量数据检查包括属性、图形、逻辑一致性检查等内容。

①成果完整性检查。

主要检查数据成果目录及文件规范性,具体包括: A.检查成果数据是否符合要求。

B.检查成果数据是否满足国家标准对目录和文件的命名要求。 C.检查成果数据是否能正常打开,是否能导入数据质量检查软件。 D.检查上报数据中的图层要素代码是否为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标准中规定的图层要素代码。

②元数据检查。

主要检查数据成果中的元数据内容是否符合《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1016-2003)要求,是否符合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元数据成果要求。

③矢量数据检查。

具体包含:图层数据完整性检查、数学基础检查、属性数据结构符合性检查、属性数据值符合性检查、属性值正确性检查、面积正确性检查、汇总表格检查、图形拓扑关系检查、碎图斑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等内容。

④相关数据库内容一致性检查。

A.检查耕地后备资源数据与土地调查数据库相关内容的一致性。 B.检查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据与土地调查数据库相关内容的一致性。 C.检查二次调查新增耕地与土地调查数据库、土地整治项目备案等数据的一致性。

3.4.2各作业环节的质量与精度

(1)内业检查

内业检查是在内业预判完成后开展,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图斑的数量、位置,图斑属性与确定依据,图层基础地理参数的设置等内容。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对XXX耕地后备资源、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图层进行了检查,数据质量和精度符合上级要求。

资料

.

(2)外业检查

外业检查主要针对耕地后备资源的指标特性、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具体情况,深入实地,采用重点核实和抽查等方式,检查成果与实际条件的符合性。通过外业的调查核实,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符合上级要求的精度和质量。

(3)数据库检查

数据库检查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采用人工检查,以上级技术要求为依据,对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数据内容、图层属性结构和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排除冗余和逻辑错误;第二阶段采用计算机质检,利用上级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对数据库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保障数据内容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规范和上报要求;第三阶段为数据库整体性检查,采用人工方式,对数据库各逻辑位置存放的数据进行比对,对数据库质检软件未检查到的数据进行人工核查,保证上报和备案数据库成果内容不重不漏,对各阶段检查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再反复检查,消除所有不符合数据库规范的问题。

经过对数据库的全面检查和修改,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完全满足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达到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和备案的要求。

资料

.

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

4.1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

4.1.1耕地后备资源类型

从耕地后备资源的构成类型来看,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其他草地、沙地和采矿用地,其中,可开垦其他草地168.04 hm2,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18.08 %;可开垦沙地619.26 hm2,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66.63 %;可复垦采矿用地125.63 hm,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13.52 %。 4.1.2耕地后备资源数量

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XXX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总计929.45 hm2,总量不足、可复垦采矿用地比例较高是XXX耕地后备资源的首要特点。 4.1.3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及特点

XXX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北胡办事处、大村乡、南便乡、垂杨镇、明化镇和段芦头镇等6个乡镇,从全县的分布情况来看,段芦头镇分布最多,面积为223.12 hm,占总面积的24.01 %,其中可开垦其他草地118.66公顷,占段芦头镇后备资源总面积的53.18 %;南便乡和垂杨镇面积分布较为接近,分别占总面积的14.03 %和13.63 %;其次,大村乡占总面积的11.31 %;北胡办事处和明化镇分布最少,分别占总面积的7.23 %和9.54 %。因此,从分布情况来看,XXX大部分耕地后部资源不在县域内重点发展区域,区位、交通等条件优越,建设占用的可能性较小,宜耕性较佳。

表3-1 XXX分乡镇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分布情况一览表

单位:hm

乡(镇)名称 面积 32.9 4.1 67.23 22.98 105.15 130.39 14.4 126.68 比例 3.54 0.44 7.23 2.47 11.31 14.03 1.55 13.63 2,%

2

2

资料

.

乡(镇)名称 合 计 面积 88.66 51.74 223.12 10.91 51.19 929.45 比例 9.54 5.57 24.01 1.17 5.51 100 4.2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对比分析

4.2.1与上轮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比分析

XXX自2003年完成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来,由于不断的利用和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在数量、分布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二次调查以来,耕地后备资源愈加趋紧,有必要对当前耕地后备资源的状况进行全面清查摸底。

本次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与上一轮调查评价有所区别,主要以二次调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制定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底图;结合生态环境因素,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开展补充调查,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以图斑为单元,以县为统计单位进行数据汇总,形成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体状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技术与生态成本和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基础上,开展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潜力规模调查。 4.2.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确定全市后备土地资源面积4537.91公顷,其中自然保留地面积为3546.85公顷,主要是盐碱地和荒草地、 规划期内,可开发整理面积2461.39公顷,增加耕地575.70公顷,主要大村乡、段芦头镇、薛吴村乡、南便乡和垂杨镇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从数量对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分析,并通过新增耕地率计算了增加耕地数量。本次后备资源调查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不仅从数量上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分析,更综合考虑了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和区位指标,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 4.2.3与土地整治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资料

.

根据《XXX土地整治规划(2010-2020年)》,XXX可开发利用的土地主要是荒草地、河流水面、内陆滩涂等未利用地和自然保留地。总面积为4390.62公顷。土地整治规划对后备资源的评价主要以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调查成果为基础,充分利用XXX域地形图、土壤普查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和图件、农业气候资料以及各种区划资料,采用间接经验评价法,遵循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最终确定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及新增耕地潜力。评价指标仅考虑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地下水位、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而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选择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11项评价指标。

4.3不宜耕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XXX上级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基础图斑面积共计3408.7904 hm2,宜耕后备资源总量为929.45 hm2,占总面积的27.27 %;不宜耕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2479.3404 hm2。耕地后备资源基本不存在自然限制因素,不宜耕后备资源的土地利用类型为采矿用地,现状并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生产,因此,该类后备资源短期不具备复垦条件。另外,宜耕后备资源部分地块现状存在灌溉、排水设施缺乏,表层土壤遭到破坏等限制性问题,但该类问题并非不可改变,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可以通过灌溉、排水工程修建,土地平整等土地整治措施改善其立地条件,以满足耕作的基本要求。

从宜耕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难度来看,采矿用地复垦难度较大。可复垦采矿用地大多为砖瓦窑用地,地表存在挖损和压占等土地损毁状况,部分取土后形成的大坑复垦难度较大。

4.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4.4.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1、耕地后备资源现状

资料

.

XXX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为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土地,可开垦土地为荒草地、盐碱地和沙地;可复垦土地为采矿用地。

根据下发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可知,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3408.7904 hm2,宜耕后备资源面积为929.45 hm2。宜耕后备资源中可开垦土地为803.82 hm2,包含可开垦其他草地168.04 hm2、可开垦盐碱地16.52 hm2、可开垦沙地619.26 hm2;可复垦土地125.63 hm2,全部为采矿用地。

2、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按照可开发利用的面积进行分级,开发利用面积大于100 hm2的为一级潜力区;开发利用面积大于50 hm2小于100公顷的为二级潜力区,开发利用面积小于50 hm2的为三级潜力区,以此标准确定各乡镇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全市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面积为929.45 hm2,其中一级潜力区主要为XX;二级潜力区主要为XX;三级潜力区主要为XX。

表3-1 XXX各乡镇开发利用潜力汇总表

单位:hm 乡镇 XXX 2

面积 32.9 4.1 67.23 22.98 105.15 130.39 14.4 126.68 88.66 51.74 223.12 10.91 51.19 929.45 潜力级别 3 3 2 3 1 1 3 1 2 2 1 3 2

4.4.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发展,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持续减少,现阶段可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面临诸多的制约因素。

资料

.

1、水资源是制约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水是制约XXX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XXX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少雨、干燥区。根据调查,全年平均总径流量0.711亿m3,其中地表自产0.138亿m3,外地客流0.573亿m3。另外随着地下水资源不断开采,XXX地下水资源欠缺,另外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方案(2014年度)的通知》以及《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平原区地下水超采区、禁采区和限采区范围的通知》的文件要求,XXX严禁开采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水资源本来就十分贫乏,但现有的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却很低,相当多的农田水利工程建造标准低、质量差。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不仅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而且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重视水资源的统一调配。

2、投入资金短缺,难以筹集开发利用资金,集约化水平低

现阶段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收入,而国家投资安排开发利用的资金有限,地方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使得开发规模、开发的配套程度都难以保障,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难以统一发挥。另外,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得到普及和推广,以家庭为单元,独立的传统耕作方式,仍然是耕地经营管理的主要方式,其相应的生产力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和规模化要求。

4.5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4.5.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人口与土地逆向发展的形势比较严峻,这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有限,实现耕地总量平衡和占补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保有量目标。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既保护了耕地资源,又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5.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资料

.

1、加强顶层设计,设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保护差别化目标。当前,应按照十八大精神,加强顶层设计,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切实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保护。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利用面临的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基本特征,需要在研究区域差异化的开发与利用方向的基础上,明确清晰的目标界定和功能定位,防止“一刀切”。根据资源承载力优化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划定耕地后备资源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生态建设区、生态保护区,设定差别化开发利用目标,明确开发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发挥资金投入的最佳效益,实现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域的协调发展。

2、加强生态保护,建立科学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前提是从全局生态环境保护出发,依据“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基本原则,建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管理机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前应进行翔实的调研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论证新增耕地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制定生态保护方案和应对措施,尽可能地避免或减轻因耕地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发过程中各项工程应充分利用生态化工程规划和设计,进行生态化施工,达到开发利用全链条生态保护,实行开发项目的生态全程跟踪管理。工程施工完毕后,要强化后期管护,加强地力培护。通过上述开发项目生态化管理制度,可有效保证开发项目的科学性和生态保护,同时也是对土地开发进行科学化管理的关键。

3、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补充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战略目标。针对当前存在“占优补劣”现象和生态化整治理论和技术的缺乏,应加大土地整治科技投入,创新理论基础,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加强土地整治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坚持“数、质、生”并重的原则,增加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提高补充耕地的质量等级,探索更加合理的跨区域补充耕地机制和占补平衡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努力实现国家耕地“占补平衡”的战略目标。

4、吸引社会资本,完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资金保障,政府投资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但财政资金毕竟有限,所以应针对具体的开发项目,按照市场规律,在开发利用建设及经营过程中,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采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耕地后

资料

.

备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明晰各方职责义务,解决土地开发的资金投入、过程监管、后续实施和收入分配等切实问题,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产业化,可有效地推进土地整治进程和当地社会经济的繁荣,同时可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 强化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监督约束机制。要加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开发年度计划与土地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效果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树立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中重要作用的认知。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农户参与机制,合理定位政府、专家的职能,提高农户在生产方式选择、用地布局、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参与性,强化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监督约束机制,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从而促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规划的可行性和效率的提高

资料

.

5.二调 “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结果

5.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

5.1.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根据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可知,XXX“不稳定耕地”总面积为2476.88 hm2。从“不稳定耕地”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分布于XX。其中,紫冢镇685.15 hm2,垂杨镇527.57 hm2,段芦头镇357.06 hm2。详细的面积和分布情况见表5-1所示。

表5-1 XXX“不稳定耕地”面积分布情况一览表

单位:hm,%

乡(镇)名称 合计 不稳定耕地类型 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 17.17 32.74 26.07 3.34 161.95 80.54 21.8 71.19 37.60 15.42 527.58 114.15 158.84 357.06 685.15 125.80 40.48 2476.88 比例 0.69 1.32 1.05 0.14 6.54 3.25 0.88 2.88 1.52 0.62 21.3 4.61 6.41 14.42 27.66 5.08 1.63 100.00 2

从XXX“不稳定耕地”的质量等级状况来看,主要为8、9、10、11、12和13等地, 其中8等地面积为197.7 hm2,占总面积的7.98%;9等地面积为466.63 hm2,占总面积的18.84%;10等地面积为456.61 hm2 ,占总面积的18.43%;11

资料

.

等地面积为336.53hm2 ,占总面积的13.59%;12等地面积为510.20hm2,占总面积的20.60%; 13等地面积为427.15hm2,占总面积的17.25 %。 5.1.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类型

XXX“不稳定耕地”的类型全部为位于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不稳定耕地”,总面积2476.88 hm2。

5.1.3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利用状况

通过实地调查可知,位于林区内的“不稳定耕地”受林木的影响较大,其大部分为历史上村集体自发占用林区开垦的耕地,经过多年耕种和质量,耕地质量和稳定性逐渐提高,可通过土地整治等措施继续加以改善。 5.1.4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条件

XXX“不稳定耕地”主要位于林区,通过实地调研,按照“不稳定耕地”的面积进行分级,面积大于100 hm2的为一级潜力区;面积大于50 hm2小于100 hm2的为二级潜力区,面积小于50 hm2的为三级潜力区,以此标准确定各乡镇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潜力。

全市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面积为2476.88 hm2,其中一级潜力区主要为苏村镇、垂杨镇、明化镇、薛吴村乡、段芦头镇、紫冢镇和南;二级潜力区主要为大高村镇和大村乡;三级潜力区主要为凤岗乡、南杜街道办事处、北胡办事处、西丁办事处、南便乡、大屯乡、王道寨乡和北。

表3-2 XXX“不稳定耕地”潜力分布情况一览表

单位:hm

乡(镇)名称 不稳定耕地类型 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 17.17 32.74 26.07 3.34 161.95 80.54 21.8 71.19 37.6 15.42 潜力级别 3 3 3 3 1 2 3 2 3 3 2

资料

.

乡(镇)名称 合计 不稳定耕地类型 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 527.58 114.15 158.84 357.06 685.15 125.8 40.48 2476.88 潜力级别 1 1 1 1 1 1 3 由于XXX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主要为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耕地,受周围林木的影响较大,年积温、土壤条件相对较差,在耕种时要注重土壤肥力的提升,农作物要以林粮间作的方式进行种植。

5.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评价

5.2.1二次调查新增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根据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结果可知,本县二次调查新增耕地面积为3794.52 hm2。从分布上来看,新增耕地在段芦头镇和垂杨镇分布最广,面积为分别为1293.98 hm2和1091.29 hm,占总面积的34.1 %和28.76 %;南便乡分布相对较少,面积为1.52hm2,占总面积的0.04 %。

表5-2 XXX二次调查新增耕地面积分布情况一览表

单位:hm,%

乡镇名称 总计 面积 95.43 49.04 1.52 161.00 156.22 65.60 1091.31 224.79 267.80 1293.98 387.83 3794.52 比例 2.52 1.29 0.04 4.24 4.12 1.73 28.76 5.92 7.06 34.1 10.22 100.00 2

2

资料

.

5.2.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类型

经调查核实,XXX二次调查新增耕地主要类型为个人自行开垦,总面积为3794.52 hm2,辖区范围内无单位自行开垦类型。 5.2.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来源及原因

通过将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与第一次土地详查成果对比分析可知,新增耕地的地类来源主要为水工建筑物和未利用地。水工建筑用地主要位于索泸河两侧,村集体在平常年份开垦耕种,经过多面开垦整治,耕地淹没损毁和安全隐患较小。 5.2.4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条件

XXX二次调查新增耕地主要为个人自行开垦的自留地,通过实地调研,按照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面积进行分级,面积大于100 hm2的为一级潜力区;面积大于50 hm2小于100 hm2的为二级潜力区,面积小于50 hm2的为三级潜力区,以此标准确定各乡镇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潜力。

全市二次调查新增耕地面积为3794.52 hm2,其中一级潜力区主要为大高村镇、大屯乡、垂杨镇、明化镇、薛吴村乡、段芦头镇和紫冢镇;二级潜力区主要为凤岗乡和王道寨乡;三级潜力区主要为南杜街道办事处和南便乡。

表3-3 XXX二次调查新增耕地潜力分布情况一览表

单位:hm

乡镇名称 面积 95.43 49.04 1.52 161 156.22 65.6 1091.31 224.79 267.8 1293.98 387.83 潜力 2 3 3 1 1 2 1 1 1 1 1 2

资料

.

乡镇名称 总计 面积 3794.52 潜力 由于XXX二次调查新增耕地主要为个人自行开垦,地块面积较小,而且分布较为零散,土壤肥力较差。在耕种时应注重土壤肥力的提升,另外由于新增耕地属于个人自行开垦,农田配套设施不完善,应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完善新增耕地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新增耕地质量。

资料

.

6、经验及体会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是与良好的组织协调,严格的质量控制,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专家的悉心指导密不可分的。本次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为本县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相关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主要经验与体会如下:

(1)领导重视与部门配合,是搞好本次调查评价工作的关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在工作中需要对各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因而需要多部门的支持与配合。XXX国土资源局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使资料收集工作能够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调查评价基本完成后,国土资源局又专门召集有关部门技术骨干进行了讨论研究,充分保障了工作质量。

(2)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是完成调查评价工作的前提

此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涉及的领域较广泛,且该项工作政策性较强,因此,认真搞好组织管理工作是保证该项工作完成的前提。为此,XXX国土资源局指派专业人员具体负责各部门协调工作,使外业调查及各方面的资料收集工作能顺利完成。

(3)严格执行技术规程,及时跟踪检查,是保证更新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 调查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规范要求的操作方法及技术要求进行实施。调查评价工作实施过程中,通过及时的质量检查,对基础资料与技术参数是否符合本地实际进行校核及修正,对更新图件中所采用技术资料及时进行审核及校对,对图件认真进行检查及修改,及时解决了研究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调整了所采用的有关技术参数,从而保证了成果质量。

(4)坚持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是搞好更新工作的保障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坚持科学的工作态度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及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在外业调查中,外业调查人员对每个地块都须进行详细的调查,并进行登记、分析、测量,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能反复核对,提出疑问,细致分析;在内业工作中,作业人员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操作,对有关资料数据进行反复运算及

资料

.

检查、修正、调整;在图件编制中,编图人员逐幅地进行精心检查与反复校核;在编写文字报告时,编写人员多方收集资料,反复思考及推敲修改。经过全体工作人员艰苦细致的辛勤劳动与团结协作,按工作计划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5)充分发挥技术骨干及专家的指导作用是更新工作优质、高效完成的重要措施

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技术人员的技术骨干作用,他们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地努力工作,认真地处理及解决问题,使工作能迅速完成。在研究报告初步完成后,又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使本研究结果更趋合理及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资料

.

7、开发利用建议

7.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对策

(1)建立完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的资金投入机制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复垦要高度重视资金投入问题,应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建立并逐步完善用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机制。随着财政收入的逐步增长,应同时增加财政用于土地开发和复垦的支出总量。广辟筹资渠道,鼓励集体和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筹资金搞开发。逐步建立起政府、集体、农户多层次以及财政、银行、外资等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以确保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

(2)坚持政策引导,强化管理措施

土地开发和复垦应本着“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去进行;同时,应突出重点,择优立项,连片开发,讲求规模效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方针。明确经济主体权责关系,规范开发者的行为,维护环境和生态的平衡。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严格执行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的审查工作,积极配合各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认真参与开发项目的验收工作,特别是对造成或可能造成土地退化等危害生态环境的工程不得通过验收,并限期整治。

(3)建立土地开发复垦项目管理制度,实行土地开发的科学管理 针对具体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在进行开发复垦前,必须组织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不同角度调查、研究与土地开发复垦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资料,分析、比较可能的投资建设和施工设计方案,预测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或后果,在此基础上,形成土地开发复垦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具体实施计划,组织力量和资金实际实施,定期进行技术、质量和财务监督,实行土地开发复垦项目的全程跟踪管理。有效保证土地开发复垦项目的科学性和顺利实施,同时也是对土地开发复垦进行科学化管理的关键,可以防治土地开发复垦的短期行为,确保土地开发复垦资金的专款专用和工程质量。

(4)明晰和稳定产权,建立土地开发收益的公平分配机制

资料

.

80年代初期农村推行的划分责任山、自留地、鼓励农民植树造林政策,由于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民担心土地承包不稳定,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80年代后期实行“四荒”拍卖或租赁承包,农民或其它投资者出一笔钱就可以得到几十年长期的土地使用收益权,而且还规定在出让期间允许转让、出租或抵押,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投资开发的积极性,推动了“四荒”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借鉴上述的经验和教训,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必须从法律角度确立待开发土地的使用权,建立稳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收益分配机制,才能极大地刺激投资主体进行长期的开发复垦投入,调动国家、集体和个人开发的积极性。

7.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对策

根据XXX“不稳定耕地”利用状况,通过实地调查可知,位于林区内的“不稳定耕地”受林木的影响较大,其大部分为历史上村集体自发占用林区开垦的耕地,经过多年耕种和质量,耕地质量和稳定性逐渐提高,可通过土地整治等措施继续加以改善

另外, “不稳定耕地”虽大部分为水浇地,现状具备一定灌溉条件,但随着限采政策的逐步推广和深入,其灌溉条件在现有条件下将进一步下降,耕地产能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因此,利用地表水资源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成为该区域“不稳定耕地”主要的改造手段。

7.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对策

XXX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多为村集体自行开垦的耕地,因受技术和投入等条件的限制,耕地质量偏低。另外,部分新增耕地也属于“不稳定耕地”,尤其是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的新增耕地,利用条件差、存在安全隐患,不适合再继续加以利用,应逐步退耕。其他新增耕地应适当提高投入水平,改善耕作条件,通过土地整治手段,改善其耕作便利条件和灌溉排水条件,提高耕地产能。

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