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把关人”
译者——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把关人”
作者:杨书泳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5期
本论文受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985工程”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支持,项目编号2010YJS003。
摘 要:“把关人”理论认为,把关人是控制信息流通的个人或群体。在文化传播中,译者属于重要把关人。目前,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仍处于“入超”地位,译者不能局限于简单的、静态的语际转换和文化阐释,需要采取一定的把关策略,为中国在世界传播中取得真正独立和平等的地位发挥作用。
关键词:译者 把关人;对外传播;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5-0148-02 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性
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国家硬实力得到极大提升,在中国经济实现出超的同时,“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赵启正,2006)。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愈发得到重视。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近年来,中国在对外传播方面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向外传播中国的真实形象。同时,中国在对外传播中注意宣传正面情况,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然而,如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程度很高,全球范围内信息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两极分化日益明显(鲍曼,2004)。在世界传播中一度落后的中国仍然未能高效率地实现对外传播,与对外传播大国仍有差距。以美国为例,其人口约占世界人口5%,但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通讯社垄断了世界上90%的新闻(徐耀魁,2000)。截止2002年,国际互联网上60%以上的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器信息来自美国,相比之下,中国在互联网上的信息输入和输出仅分别占0. 1%和0. 05%(刘继南,2002)。2002年11月21日,第二届中美媒体研讨会上,报告者认为由于“缺乏中国语言和文化知识”,美国媒体容易忽略事件的关键性因素,误解甚至曲解事件真相。力量的悬殊导致中国的对外传播一时难以与外媒相对强大的负面传播相抗衡。
“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有了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赵启正,2006)在此背景下,中国必须越过文化障碍,增进与国际社会的了解和沟通,掌握舆论主动权,树立正面形象,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动地位,为自身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求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加强中国信息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刻不容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把关人理论与翻译
“把关人(gatekeeper)” 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率先提出的。他认为,把关人是控制信息流通的个人或群体。在传播过程中,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罗杰斯,2002)。而“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赛佛林,2000)
在文化传播中,国家起决定作用,政府决定传播内容制定传播计划,资助传播活动,并限制传播的范围,是宏观意义上的把关人。出版单位、编辑人员也是把关人,他们选择原著,选择译者,决定刊登的篇章。从较为微观的层面来看,翻译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始于信息源编码,形成讯息,而后接受者解码,接受信息,产生反应,反馈给信息源(赵明,2009),具备传播的四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国家对外传播中充当着微观层面上的重要把关人。
当前的国际传播环境信息传播失衡,英美主导文化社会,“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把外来文化拒于门外,习惯于接受通顺易懂的译文,把外国文本中的价值观隐匿在本国的价值观之中,令读者面对他国文化时,还在自我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文化。”[1](韦努蒂Venuti,2004)英国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在《论中国诗的翻译》中就说:“……在翻译上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因为按照一般规律,翻译都是从外语译成母语,而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这一规律很少例外。”(潘文国,2004)纵观中国现今翻译市场,大部分中国译者从事的仍然是外(英)译中的工作,中译外(英)的作品相对较少。
中国对外传播要求打破英语译者对汉译英的垄断,不能仅仅依赖于孔子学院之类的机构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希冀外国人对中国的语言文化和真实情况有深刻了解。中国必须通过自己的把关人,向外传播国家正面形象。这就要求中国译者的媒介活动不能局限于简单的、静态的语际转换和文化阐释。译者需要从国家的政治立场、国家的综合国力、政府的方针政策等等出发,从大量信息中选取和传播有益国家的信息,为中国在世界传播中取得真正独立和平等的地位发挥作用。
二、中国译者在对外传播中的把关策略
对外传播要求中国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积极策略,对外进行译介。在此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以及接受心理,进行恰当的增删;同时,正确定位中国形象以及文化内涵,大胆输出中国特色的新信息。 三、考虑受众,增删信息
《邓小平文选》是我国改革开放先驱邓小平同志的著作、讲话选集。了解邓小平的思想将有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在中国对外传播中,《邓小平文选》的外文译本可以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需要译者仔细把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例1:
《邓小平文选》(以下简称邓选):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北京周报(英文版)》(以下简称北周):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stead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ut steadiness and coordination are only relative, not absolute.
外文出版社《邓小平文选(英文版)》(以下简称外文):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stable and proportionate development, but stable and proportionate are relative terms, not absolute. 北周版是对原文的简单语际转换,将“steadiness(稳定)”和“coordination(协调)”保留作为后半句的主语,以“relative(相对的)”作为表语,描述“稳定”与“协调”的特性。对英语国家的读者而言,这是在陈述客观情形,可能导致误解,以为中国有相对的稳定协调情况,言下之意也就是有相对的不稳定和不协调情况。外文版对此作了修正,指出“稳定”和“协调”是作为相对的措辞(terms)使用的。这样的修改明确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是稳定和协调的,消除了误会的可能,能够有效实现对外传播。 例2:
邓选:(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
北周:Of course, as the reform is implemented, these policies should be improved or amended wherever necessary. But we should remain unwavering in our general direction.
外文:Of course, as the reform progresses, some of these policies should be improved or amended as necessary. But we should keep firmly to our general direction.
此处,北周版使用了“these policies(这些政策)”,将应该完善的基本政策等同于所有政策,这样会使目标读者作出判断认为城乡改革政策会有改变。外文版的译者通过使用“some of these policies(其中的一些政策)”杜绝了错误的理解,达到把关的效果。 (二)拒绝文化畏缩,大胆传播中国特色信息
2007年12月18日,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正式确定“海宝”为吉祥物,英文名称为“Haibao”。“海宝”的英文译名大胆地采用了汉语拼音,显示了中国克服文化畏缩、对外传播的信心。相比之下,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英文译名的确定颇是经历了一番波折。2005年11月,“福娃”的译名发布,采用英语原有词汇“friendly”的变体,定为“Friendlies”。此译名在翻译界认同率颇低。兰州大学一名李姓博士提出“Friendlies”至少有三方面不足:首先,“friendly”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名词用法含“友谊赛”之意;其次,译名发音与“friendless”雷同;第三,译名拼写为“friend+lies”,易使受众产生不良联想。这些缺点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译者把关不严,没有考虑到可能在受众中引起的负面反应;另一方面则是屈服于受众文化的强势,对受众接受外来新词(如汉语拼音译法)的能力不抱信心,使得传递的信息出现了缺失。随后李博士提出了三个备选译名:“Forworld”、“Forward”、“Forwards”,分别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勇往直前”以及西南方言中的“福娃子”相合。李博士的提议解决了译名在受众中引起负面反应的问题,却依然体现了对本国文化的不自信。2006年10月,“福娃”英文译名最终确定为“Fuwa”。汉语拼音的采用既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原意,又避免了误解,可谓一举两得。
其实,将“福娃”、“海宝”译成“Fuwa”、“Haibao”之类的语言间词语互借现象并不罕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新事物、新概念从一国传入另一国,随之也在输入国产生了带有异域色彩的新词。汉英之间词语的互借现象十分突出:汉语中,有向英语借的咖啡(coffee)、基因(gene);英语中,也有向汉语借的dim sum(点心)、feng shui(风水)等。然而汉英之间词语的互借是不对等的。汉语中的英语音译外来词要远远多于英语中的汉语音译外来词。由于英语国家各方面的强大实力,英语在近年已成为国际性语言,英、美文化也成了强势文化。在此背景下,中国译者在中译英的实际操作中,容易缺乏把中国独特的词汇推介到国际社会的自信。
事实上,由于音译词语义丰富,其在现实生活中也广泛被英语读者所接受、理解。相比较breathing exercises、martial arts等意译词汇,英语读者更愿意接受并使用qigong,kongfu(或kung fu)等音译词。2012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新编的《美食译苑》为2158道中餐饭菜给出官方译名。其中不乏用汉语拼音命名或音译的菜名,如:“驴打滚儿”译为“lǘdagunr”,“豆汁儿”译为“douzhir”,“饺子”也从“dumpling”变为“jiaozi”。中国译者在对外传播中应该发挥类似的把关作用,大胆并积极对外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词汇。需要注意的是,外译中文词汇时依然需要周详考虑译词在英语中的相关联想义,避免造成负面传播。 结语
为了树立传播中国真实而正面的形象,维持世界力量平衡,促进共同发展,中国需要积极对外传播。在此过程中,需要大力推进中国译者的汉译英工作,打破国外强势媒体在国际的垄断地位。中国译者必须明确自己“把关人”的重要性,明确立场,采取有利于国家利益的把关策略,为中国的对外传播贡献力量。 注释:
【1】\"...successfully imposing Anglo-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on a vast foreign readership, while producing cultures...that are aggressively monolingual, unreceptive to the foreign, accustomed to fluent translations that invisibly inscribe foreign text with English-language values and provide readers with the narcissistic experience of recognizing their own culture in a cultural other.\"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鲍曼, 齐格蒙特. 全球化——人类的后果.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刘继南.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3]、罗杰斯. 传播学史.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4]、潘文国. 译入与译出. 中国翻译, 2004, VOL25, (2).
[5]、赛佛林,沃纳. 小詹姆斯·坦卡德著.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6]、韦努蒂, 劳伦斯(LawrenceVenuti). 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7]、徐耀魁. 世界传媒概览.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0.
[8]、赵明. 从信息传播模式论翻译.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9, (2). [9]、赵启正. 跨越文化障碍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
[10]、http://www.cccf.china.cn/whcb/txt/2006-08/25/content_161788.htm 访问时间: 2011年6月10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