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顺境成长辩论赛

来源:华拓网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老师、评委、同学,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顺境有利于出人才,当然我方并不否认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但是我们认为顺境比逆境更有利于出人才。人才是指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人,我们说的顺境就是为这样的人才的发展提供好的条件。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顺利的、优越的条件,在这个大顺境中,我国人才辈出。这说明顺境给人才更多的表现和发展机会,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

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否认现在和解放前比是一个空前的大顺境吗?你能否认现在人才比解放前多得多吗?如果不能否认这一点,那么又怎么能否认我方的观点呢?

首先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一方面科学的营养供给、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比起匮乏的物质保障,欠缺的公共卫生服务,更有利于人的生理成长。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长,人心智的成长包括认知能力的提升、性情的陶冶、品格的养成。逆境中,学习环境是压制性的,可以认知事物,但是顺境中,提供的是鼓励性的教育氛围,更有利于认知的系统发展。逆境中可以认识到人生的艰辛,但也容易产生焦虑和痛苦,甚至产生对他人的疏离感和不信任。而顺境当中,我们更可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友情的可贵,从而拥有宽容开放、健康的心态。逆境中,对人品格的培养是有条件的,很容易就超出了基本的心理承压范围,造成人格的扭曲。而顺境中,对人品格的培养,却是潜移默化的,通过积极的教育手段,和良好的性情陶冶,锻造更健全的人格。各国同样还在努力争取把学校办得更好,为学子提供发展的顺境,否则还要办那么多的大学干什么呢?这说明挫折只是其次,顺境才是根本

对方又告诉我们《西游记》的故事,我们非常的感动,但是《西游记》到底是有利于孙悟空的成长呢,还是有利于我们在座普普通通的人成长呢?孙悟空压500年可以练就不坏金身,可是如果您被压了500年,恐怕也很难泰山压顶不弯腰吧?孙悟空在炼丹炉里头,可以练得火眼金睛,可是如果我在炼丹炉里头,恐怕就要变成北京烤鸭了。所以其实今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的有两点,第一点,他告诉我们说,其实您在逆境当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顺境中,也许只付出了三分,逆境中,你也许付出了八分,所以三分努力叫

顺境,八分努力叫逆境。可是有没有人在逆境当中,意志消沉,借酒消愁呢?不是有一句话叫“举杯消愁愁更愁”嘛,我没有付出努力,是不是因为因此我们就没有身处逆境了呢?如果我们有人在顺境中珍惜我们现有的资源,加倍地努力,付出十二分的努力,是不是在对方眼中,因为我们有了这些良好的资源,父母的关爱,因而即便我们如何的努力,我们依然身处逆境呢?

第二点,对方辩友其实要告诉我们的是说,如果您在逆境过程中,能够激励您的潜能,所以我们当看到一个盲人要过马路的时候,不应该去帮助他,因为您应该告诉他,黑暗的世界更有利于您激发您的潜能,可是我们如何能忍心呢?如果我们看到处于战乱和饥荒中的儿童的时候,对方辩友也应该告诉大家,我们不应该对他们施以援手,因为我们何尝忍心,对他们的帮助让他们转逆为顺,从而失去了成长的动力呢?所以今天对方辩友可以高呼说,有许许多多伟大的人物,他们在逆境中成长了,没错,他们成长得非常好,但是我们为什么对他们心怀敬佩呢,不正是因为他们身处逆境,这样如此不利于我们生存的环境,却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吗?但是我们今天应该谈的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嘛,你可以高呼逆境如何获取历练,但您有什么权利,让我们不去追求幸福的生活呢,如果逆境让我们有了动力,那是因为我们顺境还拥有阳光,谢谢!~

因此,逆境并不是成才的保证,它甚至会销磨才华,扼杀人才,正像巴尔扎克所说的:\"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我国封建社会不知磨灭了多少闪光的人才,可悲!可叹!

应设法把诱惑,溺爱,过于优越的物质生活等等腐蚀意志的东西统统划归为逆境。因为,这些统统是腐蚀人心智、把人引入歧途的逆境。是实质上的逆境。

贫穷不是痛苦,只有不适应贫穷的人才痛苦。 顺境不能产生人才,只有勤奋才能产生人才,顺境只能产生优越感。 逆境不能产生人才,同样只有勤奋才能产生人才,逆境只能产生自卑、倔强、敏感的性格。

据专家说:“优越感导致人善机巧;而自卑、倔强、敏感导致人善苦干。”

究竟机巧的人于社会有用呢?或是苦干的人于社会有用呢?是值得推敲的。但是苦干的人较之机巧的人更勤奋,是应肯定的。

我们仍坚持顺境出人才要多于逆境出人才,据有关报纸统计,世界上顺境出的人才占百分之六十,而逆境出的人才只占百分之四十,对方又如何解释?

“对方辨友既然说逆境有利于成长,那为什么还在这里读书接受教育?不如直接上街流浪乞讨啊,那是何等的逆境!”

那你们又可知深山里,还有多少孩子,穿不暖,吃不饱,受尽苦难,面对这样的逆境,能成才的屈指可数。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顺境出人才

导入(一辩):

老师(评委)好、同学们好——这虽然是客套话,但也是场面话,必须要讲Di„„ 环境与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无庸置疑的。没有起码的环境条件,根本不可能出人才。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不到这点,就违背了唯物主义。

良好的环境,即所谓“顺境”,有着成才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有利于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利于造就人才。反之,恶劣的环境,即所谓“逆境”,处处限制乃至扼杀人们在学习与事业上的努力,就不利于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有时甚至可以把人毁灭。

生处顺境,会让人的成长有更多有利资源,会让你有更好的选择,更好的路途,更好的去处,更能让成长缩短周期,少走弯路。顺境不仅能为人才成长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还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古有“孟母三迁”,为孟子寻求更好的学习环境,从而造就孟子的学富五车。有“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苏辙成才得益于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今有哈佛女孩刘亦婷、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成才都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

如果说这些都只是个案,那我们也可以看看当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泰民安,欣欣向荣,人才辈出。我们也可看看当今的教育,各所学校不遗余力的谋求更好的办学条件,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学习上的顺境,从而培育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钦佩。”羡慕,说明在他看来,顺境优于逆境;钦佩,则说明逆境出人才之不易,也即顺境比逆境更能出人才。

所以,我方的观点是:顺境比逆境更容易出人才。 可以运用的论据(二辩、三辩):

古代封建社会制度(逆境)扼杀着学习欲望。从人类经历的五种社会形态看,封建制度和神权统治最不利于人才成长,对人才摧残最严重。在欧洲中世纪,军队人事制度以封建门第为核心,军官身份是少数贵族的世袭特权,这就堵塞了大量平民及其子弟成为军官并展现和发挥其军事才能的渠道。我国隋唐后实行.的科举制,实际上是限制人们发挥才能的一个圈套,广大劳动者因生活所迫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根本不可能参加科举走人仕途。明清时期以八股文取士,应考者只能依葫芦画瓢,替古人立言,不得有独立之思想,科举制成为束缚人们成才的一道枷锁。这种制度性逆境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但是这个例子轻易不要用!)

个别逆境成才事例的表面现象,都是社会为了教育人在困难的环境中不要丧失追求理想的信心而所做的事例——即使是在顺境中,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并且为之不懈奋斗得人也会成才——比身处逆境更容易成才!不要把结论作为你的依据。(注意,这个论据也轻易不要用——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论据!)

困难(困难造就人才,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没有困难——逆境出人才常用论据)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逆境(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分析),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才是最典型的逆境呀!某些人辩论的时候特别偏爱逆境,但是人的本性是避难趋易,这如何能自圆其说呢?从种种方面来统计(据有关报纸统计,世界上顺境出的人才占百分之六十,而逆境出的人才只占百分之四十),逆境出人才的机率远远低于顺境出人才,今天,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创造了这样好的顺境,据有关报纸统计,世界上顺境出的人才占百分之六十,而逆境出的人才只占百分之四十,使得人才辈出,不正说明了顺境更容易出人才吗?

客观现实表明还是顺境出人才,不然为什么党和政府要努力为我国青少年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为什么父母老师还要竭尽全力为我们创造好的学习氛围?为什么不本着逆境出人才的原则让我们自己去奋斗呢?逆境出人才只是一种激励人的理想观点,而非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客观现实——鼓舞人心固然重要,但是它不能超越客观现实 。

一个人在有主动选择权的情况下,主动放弃有利条件而选择不利条件,显然这和人类的基本行为规律是违背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是寻求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的,现在对于一个各方面都一样的人,自然是顺境更有利于成长。好比两辆汽车性能完全一样,当然是公路上跑的比小路上快。

小注:以上论据只可做参考,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对方的二辩、三辩会说啥。 顺境出人才的具体事例(仅供我方二辩、三辩与与反方二辩、三辩互掐时引用):

1、 美国爱迪生12岁的时候,因为喜欢“鼓捣”科学小把戏,被校长误认为贪玩而开除学校。这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然而,她的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的兴趣,她不认为儿子的兴许是不务正业。他为儿子创立了良好的条件,给爱迪生开辟了实验室,支持孩子的小科学实验,从而使爱迪生的发明智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终于发明了白执电灯泡,电报机,留声机等,并发现了热电子发射现象。

2、 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位登陆月球的第一人。小时候,他是一个善于幻想的孩子,但他的母亲从来不打击他的积极性,一次,他的妈妈在厨房洗碗,他在后院蹦蹦跳跳的玩耍,母亲问他:“你在干吗?”他说:“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他的妈妈听后没有向其他孩子的家长那样泼孩子冷水,也没有骂他,或者说:“不要淘气,快停下来。”之类的话。而是说:“好!不要忘

记回来哦!”在这样的轻松的环境下,他终于登陆了月球。可见好的引导方式更有利于他们发展。

3、 成长和出人才的本质是一样的,顺境和逆境也都是一个生命历程,最重要的是人是否勤奋,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我国古代诗人杜牧就是一个实例。杜牧,出生在一个豪门世家,他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年轻的时候,事业上便有了很大的成就。他与李商隐被后人称作“小李杜”。还有文天祥、周恩来、鲁迅等人,这不是顺境也能出人才的最好证明吗?

4、 轰动一时的张海迪,可以说他的成功筑足于逆境中,但是,我们站在顺境的角度来看,没有同志们的帮助鼓励,她有勇气活下来吗?如果没有组织上的关怀,照顾,她能战胜病魔吗?如果没有党的哺育指导,她又能做出如此辉煌的成就吗?

5、 要说那些在逆境中成长成才的伟人,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能发现,其实人们往往忽略了顺境,而是注重那个人比其它人多付出的辛酸。司马迁还是汉朝的一个史官,他拥有察看管理汉朝皇家书馆的权利,试问如果他没有那样的环境,它怎样写出真实反映历史的《史记》,凭空捏造?曹雪芹,祖父曾是江浙织造,曾经家财万贯、阅书千卷。所以才可以在书中营造出贾府那豪华奢侈的场面。

6、 从前那么遥远,我们来说说眼前的事例。越来越多人加入了追星族,那么,影星章子怡大家一定不陌生,她从小喜爱唱歌、演戏,第一次歌唱就得奖,第一次舞蹈就出名,这样的一帆风顺还有人能否认吗?事实证明她的成功中多数是顺境而非逆境。

7、在哈佛留学的顺境中获得成功又在文革的逆境中饱尝辛酸的立信之父潘序伦老先生正是深谙此道才创立立信。(立信,即上海立信会计学院——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SLUC),其前身为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教育家潘序伦于1928年创立。) 8、哈佛女孩刘亦婷——介个太有名了,她的母亲和继父不是还出了本书么,教给全天下父母,怎么给自己孩子制造顺境。

9、李泽楷童鞋——香港第一巨富李嘉诚次子,1989年从美国回香港和黄任职,仅十年时间,便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成为世人瞩目,有着“小超人”美名的香港第二大富商。李嘉诚为了培养他没少花功夫,李泽楷自由就是在超一流的优越环境中成长的。

10、海伦·凯勒,之所以举这个例子,绝对不是因为我是叛徒,海伦在一开始因为失聪失明而做出种种令人痛心疾首之事——她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亲妹妹,温柔的沙利文老师(专业的盲聋儿童辅导老师)予以她耐心的教诲并且联合海伦的家人全力为海伦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才慢慢改变了海伦的暴虐性格,并且热爱学习(如果一直任由海伦在所谓“逆境”下成长„„) 11、弘一法师李叔同,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李叔同 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一代风流名士。

12、杜牧,出生在一个豪门世家,他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年轻的时候,事业上便有了很大的成就。他与李商隐被后人称作“小李杜”。

13、苏轼(苏辙和苏小妹亦可),宋之大文豪,满腹经纶,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堪称时之第一大才子,其父就是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位居庙堂要津。典型的顺境成才者。

14、宋徽宗(李后主也可以),精于书画,造诣甚高,独创瘦金体,享誉千年,令人五体投地。问其家境,堂堂天子家。(这个例子有点矛盾,因为很多人认为这俩人是昏君,不算人才,可是我认为其艺术造诣确实彪炳千古,而这与二人身为帝家子有很深的关系——他们要不是生在皇家,连这点造诣都没有)。

15、华盛顿(克林顿,艾森豪威尔、布什父子),可以称之为“美国总统系列”,家里都老鼻子有钱,生活优越。

16、比尔·盖茨,这是一个常常拿来论证“逆境出人才”的人物,看看,比尔没念玩书就去做生意还赚了N多money惹了多大的事儿啊,但是事实上,比尔·盖茨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大学虽未毕业,但是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另外,退学研究计算机编程,盖茨是得到家庭的支持的——没有阻力,没有阻力,没有阻力。

17、阿基米德,他出生于贵族,与叙拉古的赫农王(King Hieron)有亲戚关系,家庭十分富有。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学识渊博,为人谦逊。阿基米德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对数学、天文学特别是古希腊的几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刚满十一岁时,借助与王室的关系,被送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去学习(亚历山大位于尼罗河口,是当时文化贸易的中心之一)。这里有雄伟的博物馆、图书馆,而且人才荟萃,被世人誉为“智慧之都”。阿基米德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了许多年,曾跟很多学者密切交往。他兼收并蓄了东方和古希腊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其后的科学生涯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总结陈词(四辩):

首先(这一点非常重要)——谢谢主席(评委)以及各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下面由我来做一下总结陈词:

对方本场一直在把英雄(社会上许许多多著名的人物也可以列入“英雄”之列)等同于人才(这是很多持有“逆境出人才”观点的人都会有的),而在我方看来,这个出发点就是错误的。难道你能说那些在自身岗位上默默无闻、敬职敬业的人就都不是人才了吗?其次,今天我们双方讨论的辩题是顺、逆境哪个更容易造就人才,而刚刚对方辩友所举事例中人无一不是在饱经风霜之后才有所作为的,那么我想请问饱经风霜雨雪还能叫容易吗?——(原谅我,找素材的时候,我实在是不知道论题是:顺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容易出人才)。

此外,我方认为良好的境遇将为人成材提高更多、更好的机遇。倘若按照对方的观点,文化大革命百业废止算是逆境吧,三年自然灾害万物凋敝算是逆境吧?为什么在那期间没有人才大量涌现,为什么在那期间没有祖国腾飞震惊世界?而当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打开国门,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顺利的条件,立刻就有了人才辈出,民族振兴,祖国富强?深圳渔村的奇迹,浦西港口的繁华,顺境给了人才表演的舞台,让更多的有志之士为民族的崛起而奋斗,难道对方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么?

让我们再环顾周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身处暴力家庭中的儿童,其自卑心理的产生率是60%,而正常家庭中这个比例还不到10%,对方辩友认为逆境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那么请问,当我们看到处于战乱和饥荒中的灾民,是否就应该拍手称快,大呼“这样的环境才能造就人才”?当看到生活于顺境之人,又是否会刻意为其制造坎坷?不,当然不会!相反的,我们应当伸出援手帮助有身处困境的人,因为我们的帮助会使他们转逆为顺,从而有了成长的条件,有了成材的动力。

鲲鹏驭风扶摇直上,佛祖凭势瞬间菩提。最后,我愿用汪国真先生的一句名言来再次宣告我方立场:“逆境是用来磨练意志,顺境才是用来发展事业。”但是前者后果未知,后者才能真正造就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