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种植物分根装置[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华拓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07340617 U(45)授权公告日 2018.05.11

(21)申请号 201720707591.5(22)申请日 2017.06.19

(73)专利权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

种资源研究所

地址 571737 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72)发明人 李晓亮 杜公福 余小兰 李汉丰 

戚志强 杨衍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东国晖律师事务所 44266

代理人 谭宗成(51)Int.Cl.

A01G 9/02(2018.01)A01G 18/10(2018.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植物分根装置(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植物分根装置,包括由有机玻璃及尼龙网隔断而成的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自左向右分为非根际

(Ⅱ)、菌根室(Ⅲ)、菌丝室(Ⅳ)。土壤室(Ⅰ)、根室

非根际土壤室(Ⅰ)与根室(Ⅱ)、菌根室(Ⅲ)与菌丝室(Ⅳ)之间用尼龙网-镂空塑料板隔开,根室(Ⅱ)与菌根室(Ⅲ)之间用有机玻璃隔板隔开,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五面均由有机玻璃组成。该装置中菌丝和溶液能透过尼龙网,而根系则不能通过,故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吸收养分的贡献,以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CN 207340617 UCN 207340617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植物分根装置,包括由有机玻璃及尼龙网-镂空塑料板隔断而成的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自左向右分为非根际土壤室(Ⅰ)、根室(Ⅱ)、菌根室(Ⅲ)、菌丝室(Ⅳ);所述非根际土壤室(Ⅰ)与根室(Ⅱ)、菌根室(Ⅲ)与菌丝室(Ⅳ)之间分别用尼龙网-镂空塑料板(1、3)隔开,所述根室(Ⅱ)与菌根室(Ⅲ)之间用有机玻璃隔板(2)隔开,所述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五面均由有机玻璃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分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长×宽×高分别为20cm×10cm×1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分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根际土壤室(Ⅰ)、根室(Ⅱ)、菌根室(Ⅲ)、菌丝室(Ⅳ)长×宽×高均为5cm×10cm×1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分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尼龙网-镂空塑料板(1、3)的尼龙网长×宽均为15cm×10cm,孔径均为40μm,镂空塑料板均长×宽×厚为15cm×10cm×0.5mm,孔径均为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分根装置,其特征在于:根室(Ⅱ)与菌根室(Ⅲ)之间的有机玻璃隔板(2)长×宽×厚为13cm×10cm×3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分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玻璃厚度为3mm。

2

CN 207340617 U

说 明 书一种植物分根装置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丛枝菌根真菌研究的植物分根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丛枝菌根真菌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的一类菌根真菌,能够与90%的陆生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共生体。菌根共生体可通过其庞大的根外菌丝,吸收磷、氮、硫及微量元素等矿质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大多数菌根研究主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菌根功能,但是在这些研究体系中,植株的根系、菌丝等都生长和分布于同一空间内,无法准确定量丛枝菌根真菌菌丝的直接作用,也不能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因此,本专利采用四室分根装置,从空间上隔离菌根、植物根系以及菌根菌丝,分析比较菌根际土壤、根际土壤、菌丝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土壤参数,从而能够定量评价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植物吸收养分和影响植物光合产物分配中的作用。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吸收养分的贡献,以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光合产物分配影响的丛枝菌根真菌分根装置。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0005]一种丛枝菌根真菌研究的植物分根装置,包括由有机玻璃及尼龙网-镂空塑料板隔断而成的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自左向右分为非根际土壤室(Ⅰ)、根室(Ⅱ)、菌根室(Ⅲ)、菌丝室(Ⅳ)。所述非根际土壤室(Ⅰ)与根室(Ⅱ)、菌根室(Ⅲ)与菌丝室(Ⅳ)之间用尼龙网-镂空塑料板隔开,所述根室(Ⅱ)与菌根室(Ⅲ)之间用有机玻璃隔板隔开,所述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五面均由有机玻璃组成。[0006]所述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长×宽×高分别为20cm×10cm×15cm。[0007]所述非根际土壤室(Ⅰ)、根室(Ⅱ)、菌根室(Ⅲ)、菌丝室(Ⅳ)长×宽×高均为5cm×10cm×15cm。

[0008]所述尼龙网-镂空塑料板中,尼龙网长×宽为15cm×10cm,孔径为40μm,镂空塑料板长×宽×厚为15cm×10cm×0.5mm,孔径为5mm。[0009]根室(Ⅱ)与菌根室(Ⅲ)之间的有机玻璃隔板长×宽×厚为13cm×10cm×3mm。[0010]所述有机玻璃厚度为3mm。[0011]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0012]1、本装置可以填充河沙、蛭石、玻璃珠、土壤等常用丛枝菌根真菌培养基质,且不易于基质粘附,容易清洗,方便重复利用;[0013]2、本装置可将植物根系分成两部分,可在两侧设置不同接种处理,研究接种与不接种以及接种不同菌种对植物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

3

CN 207340617 U[0014]

说 明 书

2/3页

3、本装置可在非根际土和根际土区域定量加入氮磷等养分,在菌根室接种丛枝菌

根真菌,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养分吸收的贡献;[0015]4、本装置体积适中、质量轻、耐腐蚀,能大幅节省试验场地面积,方便移动,还能置于苗床等具有一定承重能力的设施上,方便研究人员操作;[0016]5、本装置采用30μm孔径尼龙网,丛枝菌根真菌菌丝可以通过,植物根系不能通过,因此,可以明确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的影响;[0017]6、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材料价格便宜,制作简单,便于多处理试验的开展。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丛枝菌根真菌分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丛枝菌根真菌分根装置中尼龙网-镂空塑料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所示,丛枝菌根真菌研究的植物分根装置包括由有机玻璃及尼龙网-镂空塑料板隔断而成的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容器厚度为3mm。

[0021]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自左向右依次通过嵌套的尼龙网-镂空塑料板1、有机玻璃2、尼龙网-镂空塑料板3分为非根际土壤室Ⅰ、根室Ⅱ、菌根室Ⅲ、菌丝室Ⅳ。[0022]其中: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长×宽×高分别为20cm×10cm×15cm。[0023]非根际土壤室、根室、菌根室、菌丝室长×宽×高均为5cm×10cm×15cm。[0024]尼龙网-镂空塑料板中,尼龙网长×宽为15cm×10cm,孔径为40μm,镂空塑料板长×宽×厚为15cm×10cm×0.5mm,孔径为5mm。

[0025]根室与菌根室之间的有机玻璃隔板长×宽×厚为13cm×10cm×3mm。[0026]以辣椒为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操作步骤:[0027](1)基本材料准备[0028]A、宿主植物:辣椒;接种剂:丛枝菌根真菌菌剂。[0029]B、长×宽×高分别为20cm×10cm×15cm的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长×宽为15cm×10cm、孔径为40μm的尼龙网2张,长×宽×厚为15cm×10cm×0.5mm,孔径为5mm的镂空塑料板2张,长×宽×厚为13cm×10cm×3mm的有机玻璃隔板1块,容量为2L的盆钵1个。[0030]C、培养基质:土壤,河沙。[0031]D、辣椒种子用10% H2O2消毒10 min,然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后置于干净培养皿中;敞口四室菌根分离器采用84 消毒液灭菌;所有培养基质均需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30 min。[0032](2)试验步骤

[0033]将消毒过的辣椒种子置于装有土:沙=1:3的盆钵中,并用河沙覆盖,浇足水分使之发芽,待辣椒长出5-10cm根系时进行分根。[0034]首先分别在根室Ⅱ、菌根室Ⅲ的室底放置0.25 kg土壤,后将辣椒根系分成均匀的两部分分别置于根室Ⅱ、菌根室Ⅲ中,然后在菌根室Ⅲ中加入与接种剂充分混合均匀的0.5 kg土壤,根室Ⅱ中则加入与灭菌的接种剂混合均匀的土壤,最后再加0.25 kg土壤覆盖。非根际土壤室Ⅰ和菌丝室Ⅳ加入的土壤与根室Ⅱ相同。分根完成后,每室浇水150 mL,盆栽3个

4

CN 207340617 U

说 明 书

3/3页

月后收获,收获时样品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分开,四个室的土壤分开收获即可。[0035]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5

CN 207340617 U

说 明 书 附 图

1/1页

图1

图2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