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搭配》微课程设计方案

来源:华拓网


《简单的搭配》微课程设计方案

主 题:《简单的搭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流程与内容设计:

(一)情境引入

“六一”节快要到了,小欣要代表学校去参加演讲比赛,可是她却不知道穿什么好,你们能帮帮她吗?

(二)新课讲授、自主学习

1、我们先来看看她的衣服吧,她准备了几件上装?几件下装呢?(她准备了2件上装,3件下装)。你会建议小欣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2.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装只配一件下装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

想法,那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衣服卡片,摆一摆吧)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视频可以暂停,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 2、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方法: 先选上装,一件上装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装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装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不同的下装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我们先来看看第二种方法:第二先选下装,一件下装分别与两件不同的上装搭配,有2 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装就有3 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3、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有顺序的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为了更简便我们将实物抽象为简单符号或者字母,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用 表示上装, 表示下装。 (板书) 每件上装可以配3件下装,所以总共是6种搭配方法。 4、我们还可以用字母表示。我用A表示上装,B表示下装。

A1 A2(板书)B1 B2 B3 小结: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将实物抽象为简单符号或者字母来进行搭配,这样比较简单直观,并且组合问题是不分顺序的,不同于我们前面所学的排列问题。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搭配 有序思考 不重复 不遗漏

A1 A2 B1 B2 B3

实施思路: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三年级难度又有所提高,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本节课首先由学生的亲身经历创设情境引入,获取数学信息,提取本课的教学素材,找到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衣服搭配的问题,这种取材于学生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亲切、真实,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探索新知。

接着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实际操作,感知从无序到有序,从片面到全面的思考过程。最初学生搭配的方法不一定全面,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对比、交流。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进行补充,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寻求找到解决问题策略的渴望,为本课数学思想的渗透做好铺垫。

学生通过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写一写各种方法表示服装之间的搭配关系。体现了学生创造力和智慧。在这环节中,比较优化,既巩固了有序搭配的方法,又让学生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符号的简洁美,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最后让学生在掌握有序思考,用不同策略搭配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两类不同事物可以用乘法算式来求解。通过在操作中验证,可以使学生感受有序思考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