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元代铜器时代特征之管见——以甘肃汪世显家族墓出土铜器为例

来源:华拓网
博物馆研究2017年第3期(总第130期) ・文物研究・ 元代铜器时代特征之管见 ——以甘肃汪世显家族墓出土铜器为例H 班摘要:元代铜器在整个中国古代铜器 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例。但是由于各种 原因,元代铜器的面貌一直不甚清晰,在 断代时,有的被划归宋代,而有的则被判 定属明代。本文以甘肃汪世显家族墓出土 铜器为例,试图梳理出元代铜器的基本时 代特征。 关键词:元代铜器时代特征断代 DOI:10.13368/j.cnki.mure.2017.03.016 中国先民使用铜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 器时代晚期。中国早期铜器主要为青铜器, 即铜、锡两种或铜、锡、铅三种金属之合 金。商周时期是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代 表了中国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汉代以降, 铜器多用于生活用器,除了钱币、铜镜、 宗教造像外,礼器类铜器和其它日用类铜 器相对减少,铜器生产已不复商周时期的 盛况。 目前,学者们多将注意力集中于商周 铜器,而对于唐宋以后的铜器(后文简称 为后期铜器),则关注较少。其原因较多。 其一、唐以后铜器出土较少,主要是传世 品(尤其是元明清三代),缺少标准器。其 二、唐以后铜器并不占社会主流,从而今 人关注较少。其三,唐宋以后,仿制之风 盛行,既有崇尚古风地摹古之作,然更多 的是为了谋取暴利赤裸裸的造假。这些东 西,尤其是后者,对于这一时期的铜器鉴 定增添了许多不便。 总体来看,唐宋之后的铜器多带有崇 古之风,其时代特征变化较为缓漫,不似 睿 其它质地文物,特征既有承前又有启后, 且时代特征较为清晰闺此,后期铜器年代 判定往往难点较多,解决问题之道无非是 依据出土标准器以及流传有序的传世品作 类别研究。本文试图以甘肃漳县汪世显家 族墓出土的铜器为例,从其器型、纹饰切 入,对元代铜器的时代特征作一论述,管 中窥豹,以求教于方家。 汪世显家族墓位于今甘肃省定西市漳 县城东,徐家坪东坡地。清代《重修漳县 志》记日:“南山在城五里,一名汪古山, 元陵右汪世显墓在东麓”。该墓地占地面积 三万多平方米,埋葬的家族成员从1243年 至1616年瞄 ,历金、元、明三朝十四代。 从1972年开始发掘,共清理墓葬十八座, 出土文物共七百多件,其中包括木房屋模 型、元代衣帽、瓷器、琉璃托盏等精美的 文物。此外,铜器出土颇多,大部分为元 代(包括蒙古时期)所制,为我们对元代 铜器的鉴定提供了丰富的标准器型。 汪世显(1195—1243),“字仲明,巩 昌盐川人,系出汪古族,仕金,屡立战功, 官至镇远军节度使,巩昌便宜总帅”。 巩 昌,即今甘肃省陇西县,文中称汪世显出 “汪古族”,该族名称于史无据。据考证, 汪氏家族出自徽州歙县汪氏,其先祖在唐 初便移镇巩昌,其后家族便定居于此。至 汪世显,为金朝镇守巩昌,金灭后第二年 (1235年),降于蒙古,遂为蒙古转战西 北、西南,为元朝最后统一中国,平定蒙 古诸王及西南少数民族部落贵族叛乱屡立 战功,官爵累封至陇右王。从汪世显到其 曾孙,在元朝为官者达一百八十余人,其 家族一直掌握着西北、西南的重要军事、 行政权力。 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的铜器有爵、盆、 瓶、托盘、 、鼎炉及铜镜等,简述如下:: 一、爵 按形制可分为三种类型: 1.流口翻卷成半圆形,尾尖。流口、 爵上沿与尾呈流线型。细长帽、圆身、垂 底、三尖足。这种形制是仿商周IHN。单 耳,耳或为传统的半圆形,或为方折型(图 1)。方折型耳似为元代创制,前代所无。 图1铜爵 2.流口长且直,与爵上沿呈近90度夹 角。流身略卷,尾尖、细长帽、圆身、垂 底、三尖足、半圆形耳(图2)。流口的这 种特殊处理方式为前代所无,应为元代新 制。 图2铜爵 3.元宝形爵。爵杯的流口与尾几乎相 同,难分彼此,从上部俯视,形似一元宝, 故称为元宝杯。各种质地的元宝形爵杯在 明代大量生产,其源流可以被迫溯至元代。 以此为例,虽然流口与尾略显不同,但已 经具有元宝杯的明显特征,可视为这一类 型爵杯的“初级形态”。(图3) 图3铜爵 二、盆 俱为素面, 口、平沿、折边、浅腹、 平底,与宋器十分相似。(图4) 图4铜盆 三、瓶 薄胎、喇叭口、细束颈、垂腹、 足 外撇、通体镀银。这种铜瓶的形制特征脱 胎于宋代瓷器玉壶春瓶。(图5) 图5镀银铜瓶 四、托盘 俱为素面,形制不一。大体可分为两 类:一为圆形,似盆,但腹部浅.口沿或 宽或窄;有的平底、有的底部突出为一圆 台。(图6)二为八角长方形。特征基本一 致,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足部:有的为三足、 有的四足;有的足高、有的足低(图7) 这些托盘是作为铜爵或铜鼎的底托配 套出土的,带托盘的爵、鼎杯元之前似无 出土,元之后尤其是明朝大量制作,成为 一种定制。 图6铜托盘 图7三足 五、匝 形制相同。圆形、平口、凼 微曲、平底、槽状方流、流口略 口沿。 六、鼎炉 按出土类型可分为两种: 1.带托盘鼎炉(图8)。平口、 鼓腹、 平底、拱形双耳、腹部饰西番莲花一周、 三足。下有托盘,圆形、折沿、平底 托 盘下圆形直足、两侧有翼。其炉身仿蒯代 “温鼎”旧式,十分明显。 图8铜鼎炉 2.带盖鼎炉(图9)。炉身圆形、垂腹、 腹身上下饰几道弦纹、两侧方折耳,‘足 外撇、足根部各饰一兽面纹,炉盖下饰两 道弦纹,盖身一岗饰叶纹。此种鼎炉前代 后世均不见于著录、疑为元代特有。 制作,如“至元四年”款铜镜,代表了元 代铜镜制作的特点。总的来说,元代铜镜 蕉叶纹成为了主题纹饰,元代开这一题材 的先河。 带有浓厚的宋金气息,并在局部纹饰特征 k具有上承宋金、下启明朝的影子。 以上就汪世显家族墓出土铜器的器型 作一梳理。事实上,这批铜器不仅在器型 k风格独特,而且在具体的图案、纹饰上 也颇有时代风气。 】.梅花纹乳丁。如图l0,铜爵颈部饰 一J吉j梅花状乳丁,这种纹饰似为元代特有, 可以作为鉴定依据之一。这种样式的乳丁 不仅可以单独作为装饰,而且还可以与其 他图案搭配使用(图2)0 图l0铜爵 2.网纹。回纹大都用在器物主体纹饰 卜下起隔断作用,如与明清两代回纹相比 较,元代网纹制作不规整,似无章法,信 手制来,比较随意。 3.雷纹。在商一汉的铜器上,雷纹一 直作为器身主体纹饰的补充,分布在主体 纹饰的周围。元代则可用作主体纹饰,如 I刳1,铜爵颈部满饰雷纹,这里有两点值 得注意:其一,铜爵颈部用雷纹作装饰为 前代所无;其_二,这些雷纹呈涡状,与其 说是雷纹,其实更像是战国汉代玉器表面 的谷纹。可以说是两种纹饰的结合体。 4.蕉叶纹。蕉叶纹是铜器中的传统纹 饰,一般用作衬托,置于器物上下部装饰 主纹,绝少直接作为主体纹饰。图1】中, 图ll铜爵 5.龟背纹。如图2,器腹部纹饰形如龟 甲,这种纹饰似为元代独有。 6.八卦纹。八卦图像起源非常早,传 说是由伏羲氏创制。用八卦作为铜器的装 饰图案则比较晚,据笔者掌握的材料,最 早在唐、五代时期就有用八卦纹样作为铜 镜上的装饰。至宋金时期逐渐盛行,但大 多还是出现在铜镜 。至于鼎爵等青铜礼 器 则从未见此纹饰。汪世显家族墓}士j土 爵杯两件,腹部主体纹饰为八卦纹,( 12)应属元代的创新。 图12铜爵 7.龙纹。元代龙纹继承白宋代,U张、 上唇长且向后微卷,脑后飘长发,身 细 长,尾秃,似蛇。通体布满鳞片,爪略大, 或三趾或四趾,形态凶猛。 8.海水纹。海水纹自唐宋之后成为铜 器上的常见纹饰。唐代海水纹较少,主要 出现在五岳纹铜镜上,姑且不论。宋代逐 渐流行,且深受当时院体绘画风格影响。 望而知其仿意,时代风格明显。另外,在 铜质上,宋器普遍炼铜较精,铜质细腻。 汪墓铜器则相对铜质较粗,器身留下的沙 眼较多,器成后加工、修整不足,如图5, 瓶颈与瓶身之间留下明显的分体铸接痕迹。 宋代画风写实、细腻,生动逼真。这种风 格也反映在其他门类的艺术创作上。如浙 江省博物馆藏海水比目鱼纹铜镜 ,海水层 层递进,翻滚往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金元时期,海水纹常用粗线条勾勒,虽不 如宋代写实,但也粗具意境。至明代中期, 海水纹便简化为寥寥数笔,不再有波浪的 感觉。 9.鱼纹。鱼纹的发展情况与海水纹类 似。宋代写实,鱼形清秀,宋金继其余绪, 但鱼形变的较为肥硕。至明代中期,鱼纹 变的扁平,立体感差。 总的来说,元代铜器纹饰题材多样, 继承了宋代世俗化、生活化的趋势。即便 是仿古图样,如饕餮纹,线条也显得柔和, 委婉,不似商周铜器纹饰线条刚硬、图案 狰狞。 传统观念认为,元代铜器仿古对象主 要为汉、魏晋时期,器型单一,主要为簋、 炉之类,其他历史时期风格不见仿制,且 制作粗率、器物笨重,纹饰模糊不清。以 汪世显家族墓出土铜器情况来看,此论颇 有争议之处。这批铜器虽主要是仿制商周 风格,但是春秋、战国乃至宋代的器物造 型均在其仿制范围之内。器物体轻壁薄, 形质秀丽、纹饰精美。 整体来看,汪世显家族墓出土铜器风 格受宋代影响较大,主要继承了宋代器物 精致典雅的气息,但是与宋代仿古铜器最 大的区别是宋代仿器力图逼真,如杭州环 城西路出土的宋代铜器窖藏 ,仿商器皿完 全按照旧式铸造,器型、纹饰与商代一模 一样,几可乱真。汪墓仿器不图形似,加 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可谓仿其神,因此一 实际上,很多的元代铜器的铜质都有这样 的缺点,这也许就是元代铜器给人制作较 粗率印象的原因之一吧。 事实上,元代铜器的情况非常复杂, 尤其是将甘肃汪世显家族墓出土铜器与江 西宜春和福建南平两个窖藏出土的元代铜 器横向比较,更能说明问题。 江西宜春元代窖藏共出土完整铜器l5 件,有鼎式炉、瓶、贯耳壶、香薰、盆等, 该窖藏出土一件双耳三足铜香炉,器口沿 下有铭文一圈:“大德癸卯年郡北祈求会新 造过锡器外续置铜香炉肆个永充供养”, “大德癸卯”为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 年,为该窖藏提供了基本的时代信息。根 据“祈求会”、“永充供养”等字眼,该窖 藏应该是当时—个宗教组织埋藏的。 福建南平窖藏出土元代铜器7l件,有 鼎、觑、爵、壶、盘、钟、炉等。 综合对比三地出土元代铜器,既有相 似点,又有不同之处。共同的特征为:l、 三地的器物大多为仿古器,上至商周、下 至宋代,各种器物类型均有仿制,2、器物 整体气息均受宋代影响较大,器型规整, 华美秀丽。3、器物纹饰在仿古的基础上有 所创新,并非照搬旧器图案,如梅花乳丁 纹、蕉叶纹、兽面纹等。尤其是蕉叶纹, 在三地出土的铜器上使用最多,特征也最 近似。元破南宋后,以南宋内府藏经籍、 图典、礼器为样本,重新铸造新的铜器, 必然带有浓厚的宋朝遗风。三地的铜器除 了上述的相同特征外,还有各自的不同之 处:以器型而论,福建南平铜器仿古逼真, 本朝时代元素较少,更接近宋代铜器的法 度,求“形似”特征明显(图13),江西 宜春和甘肃汪墓则在仿古的基础上加入了 更多的元代本朝审美情趣,只求“神似”。 如果综合考虑铜器发展脉络,将三地的铜 器排时间先后顺序的话,福建南平铜器应 早于其它两地;以纹饰而论,福建和江西 比甘肃更精致、古意浓。如江西宜春出土 兽足鼎器身纹饰(图14),兽面狰狞,较 之甘肃汪墓更接近商周兽面特征;以铜质 而论,福建和江西炼铜精、质地细,而甘 肃则铜质较粗。 图l3铜觚 图14兽足鼎器身纹饰 铜器.尤其是礼器,是统治阶级彰显 身份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在战国以后,礼 崩乐坏,铜器由于其特殊的材质也远非寻 常百姓可 之物。皇室使』{j铜器历代皆由 官方机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器型、纹 样、炼铜次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由 官方制作的铜器无疑会对民间制作产生巨 大的影响力,官作民效,从而使得一个时 代的铜器形质具有统一性。这就是鉴定中 所谓的时代特征。 但是,元代情况很特殊。元朝起自北 方草原,历史上一直是游牧民族,其社会 形态长期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初成的 阶段。在礼制方面并无多少建树,直到元 统一前后,一切的典章制度均承袭宋代, 其宗庙中使用的鼎、彝等祭祀器还是使用 掠夺而来的时人大家族家庙中的旧物。到 至元十三年,破南宋,将南宋内府藏经籍、 图典、礼器等送至京师后,才开始按图索 骥,重新铸造新器。 元代官办的铜器作坊称为“出蜡局”, 铸造的青铜器皿多为礼器,如鼎、簋、随、 盈、爵等。除了官办外,民问私营的铸造 作坊也很多,著名者有杭州姜娘子和平江 王吉。前者所制器物刻意仿古,纹饰细腻, 后者则古意不浓,制作也较粗糙。总体来 说,现存元代铜器中数量最多的是铜权, 但是器型单一,绝大多数为为六面体,也 见少量圆形。除此而外,还有鼎、簋、盘、 罐、碗、鼓、铃、盒、盆、赢、盔、爵、 笔架等。 由此可见,一方面,元朝是北方少数 民族南下统一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在 统一之初甚至是在统一后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统治者对于制度、文化的建设不够重 视,北方民族的游牧心态和他们所统治的 农耕文明之问的文化冲突一直存在,且征 战频繁,社会不稳定。另一方面,元朝国 祚很短,虽然设立了“出蜡局”这一官方 机构,但是恐怕统治者没有时间、精力像 后来的清代皇帝一样事无巨细,作多方面 的规范要求。因此,元代铜器器制作并没 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各个地方的铜器 制作基本是根据本身工艺基础的不同,形 成了比较浓的地方特色。江、浙、赣地区 在汉魏晋时期就是铜器制作的中心区之一, 尤其是铜镜制作技术冠绝一时,这一地区 铜器作坊起点高、基础好,因此即使到了 元代还能制作出如江西宜春窖藏的高水平 铜器。关于福建南平窖藏,黄汉杰、曾伟 希两位先生撰文指出,直到元明时期,福 建地区铜器制作水平都不高,该窖藏“似 非福建之制器,应是外来器物,或许是江、 浙、赣等周边地区的产物” ,此论虽待新 的考古资料证实,但深受江、浙、赣地区 影响应该是可靠的。至于甘肃汪世显家族 墓出土铜器,与江、浙、赣地区明显无关, 可能是甘肃或陕西关中地区制作。 据以上分析,可以将元代铜器基本特 征总结如下: 1.元代铜器主要为礼器,生活实用器 较少。 2.元代铜器的制作主要是仿制前代风 格,仿制对象上至商周,下至宋代,仿制 范围广,器型多。早期延续宋代风气,力 求“形似”,后逐渐加入了本朝时代风格, 只求“神似”。 3.元代铜器的整体风貌受宋代影响大, 器型雅致、秀美,纹饰精致。 4.元代铜器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不 同区域的制作受工艺基础影响,形成了浓 厚的地域特征。 以上诸种特征对我们全面的认识元代 铜器造成很大的障碍。应对之道只能是尽 可能多的收集材料,尤其是考古出土器物, 对比分析,多管齐下,才能进一步归纳元 代铜器的特征。 注释: [1]本文所引图版,如无特别注明,均出土自 汪世显家族墓,甘肃省漳县博物馆藏。 [2】漳县博物馆:((汪世显家族墓发掘简报之 二 [J]・ 文物》1982第2期 [3】宋濂等《元史・列传》中华书局1976 [4】((浙江省博物馆典藏大系越地范金》[M] 第17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 [5]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6]丁孟:(《中国青铜器真伪鉴别 [M】辽宁人 民出版社,2009 [7]黄汉杰,曾伟希: 福建南平窖藏铜器》 [J] 南方文物 1 998第2期 参考文献: [1]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 [2]甘肃省博物馆,漳县博物馆: 汪世显家 族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2第2期 [3]丁孟: 中国青铜器真伪鉴别 【M]辽宁人 民出版社,2009 [4] 浙江省博物馆典藏大系越地范金 【M]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 [5]黄汉杰,曾伟希: 福建南平窖藏铜器 [J】 南方文物 1998第2期 [6]谢志杰,王虹光・ 江西宜春市元代窖藏 清理简报 [J】 南方文物》1992年第2期 [7]马承源: 中国青铜器》[M】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3 [8]杜遁松: 中国青铜器收藏鉴赏全集 [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者单位:甘肃省文物资料信息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