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华拓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04783646 U (45)授权公告日 2015.11.18

(21)申请号 201520391005.1(22)申请日 2015.06.09

(73)专利权人复盛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台湾台北市中山区南京东路二段

172号1-3楼(72)发明人林丰詠 徐瑞宏 冯展华(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梁挥 鲍俊萍(51)Int.Cl.

F04C 18/16(2006.01)F04C 29/00(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此双螺旋转子结构包括一公螺旋转子及一母螺旋转子,公螺旋转子具有一公螺旋齿面、一吸气端及一排气端,公螺旋齿面上形成有一第一螺旋齿顶及一第一螺旋齿根;母螺旋转子具有一母螺旋齿面,母螺旋齿面上形成有一第二螺旋齿顶及一第二螺旋齿根,第一螺旋齿顶与第二螺旋齿根之间具有一第一径向间距,第二螺旋齿顶与第一螺旋齿根之间具有一第二径向间距,第一径向间距与第二径向间距分别自吸气端朝排气端方向逐渐增加尺寸。借此,运转时,能避免公螺旋转子与母螺旋转子发生摩擦、碰撞并维持压缩效率。 C N 2 0 4 7 8 3 6 4 6 U CN 204783646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公螺旋转子,具有至少一公螺旋齿面及配置在该公螺旋齿面两端的一吸气端与一排气端,该公螺旋齿面上形成有一第一螺旋齿顶及一第一螺旋齿根;以及

一母螺旋转子,配置在该公螺旋转子的一侧,该母螺旋转子具有与该公螺旋齿面相互啮合的一母螺旋齿面,该母螺旋齿面上形成有一第二螺旋齿顶及一第二螺旋齿根,该第一螺旋齿顶与该第二螺旋齿根之间具有一第一径向间距,该第二螺旋齿顶与该第一螺旋齿根之间具有一第二径向间距,该第一径向间距与该第二径向间距分别自该吸气端朝该排气端方向逐渐增加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公螺旋转子及该母螺旋转子为相同材料所构成,该公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一轴心线,该母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二轴心线,该第一轴心线与该第二轴心线之间具有一中心距,该第一径向间距=LαΔT,L为该中心距,α为该公螺旋转子及该母螺旋转子的热膨胀系数,ΔT为该公螺旋转子及该母螺旋转子的受热温度减常温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公螺旋转子及该母螺旋转子为相同材料所构成,该公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一轴心线,该母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二轴心线,该第一轴心线与该第二轴心线之间具有一中心距,该第二径向间距=LαΔT,L为该中心距,α为该公螺旋转子及该母螺旋转子的热膨胀系数,ΔT为该公螺旋转子及该母螺旋转子的受热温度减常温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公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一轴心线,该第一螺旋齿顶与该第一轴心线之间具有一第一径向齿顶距,该第一径向齿顶距自该吸气端朝该排气端方向逐渐递减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公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一轴心线,该第一螺旋齿根与该第一轴心线之间具有一第一径向齿根距,该第一径向齿根距自该吸气端朝该排气端方向逐渐递减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母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二轴心线,第二螺旋齿顶与该第二轴心线之间具有一第二径向齿顶距,该第二径向齿顶距自该吸气端朝该排气端方向逐渐递减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母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二轴心线,该第二螺旋齿根与该第二轴心线之间具有一第二径向齿根距,该第二径向齿根距自该吸气端朝该排气端方向逐渐递减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公螺旋齿面及母螺旋齿面的数量为多个且彼此数量相等,该公螺旋齿面相互并列且平行配置,该母螺旋齿面相互并列且平行配置。

2

CN 204783646 U

说 明 书

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

1/4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压缩机的转子结构,尤指一种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

背景技术

空气或其它气体式压缩机中有一种无油式压缩机,此无油式压缩机在压缩的过程中,于增压机构的公、母转子衔接处之间不需要使用润滑油。因此,为避免增压机构的公、母转子相互磨耗,此公、母转子之间会预留一间距,以防止公、母转子相互贴触与摩擦。[0003] 然而,增压机构由吸气端至排气端逐渐增加温度,将造成公、母转子越接近排气端时越容易发生热膨胀之情形,同时公、母转子相互啮合的齿顶与齿根是公、母转子两者最接近的位置,故热膨胀效应会导致公、母转子相互啮合的齿顶与齿根之间预留的间距越来越小,轻者造成增压机构的压缩效率不如预期,严重者造成公、母转子相互摩擦、碰撞而停止运作。

[0004] 有鉴于此,本创作人遂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尽力解决上述的问题点,即成为本创作人改良的目标。

[0002]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增压机构的压缩效率的问题。

[0006]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包括:一公螺旋转子,具有至少一公螺旋齿面及配置在该公螺旋齿面两端的一吸气端与一排气端,该公螺旋齿面上形成有一第一螺旋齿顶及一第一螺旋齿根;以及一母螺旋转子,配置在该公螺旋转子的一侧,该母螺旋转子具有与该公螺旋齿面相互啮合的一母螺旋齿面,该母螺旋齿面上形成有一第二螺旋齿顶及一第二螺旋齿根,该第一螺旋齿顶与该第二螺旋齿根之间具有一第一径向间距,该第二螺旋齿顶与该第一螺旋齿根之间具有一第二径向间距,该第一径向间距与该第二径向间距分别自该吸气端朝该排气端方向逐渐增加尺寸。[0007] 其中,该公螺旋转子及该母螺旋转子为相同材料所构成,该公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一轴心线,该母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二轴心线,该第一轴心线与该第二轴心线之间具有一中心距,该第一径向间距=LαΔT,L为该中心距,α为该公螺旋转子及该母螺旋转子的热膨胀系数,ΔT为该公螺旋转子及该母螺旋转子的受热温度减常温温度。[0008] 其中,该公螺旋转子及该母螺旋转子为相同材料所构成,该公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一轴心线,该母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二轴心线,该第一轴心线与该第二轴心线之间具有一中心距,该第二径向间距=LαΔT,L为该中心距,α为该公螺旋转子及该母螺旋转子的热膨胀系数,ΔT为该公螺旋转子及该母螺旋转子的受热温度减常温温度。其中,该公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一轴心线,该第一螺旋齿顶与该第一轴心线之间具有一第一径向齿顶距,该第一径向齿顶距自该吸气端朝该排气端方向逐渐递减尺寸。[0010] 其中,该公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一轴心线,该第一螺旋齿根与该第一轴心线之间

[0009]

3

CN 204783646 U

说 明 书

2/4页

具有一第一径向齿根距,该第一径向齿根距自该吸气端朝该排气端方向逐渐递减尺寸。[0011] 其中,该母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二轴心线,第二螺旋齿顶与该第二轴心线之间具有一第二径向齿顶距,该第二径向齿顶距自该吸气端朝该排气端方向逐渐递减尺寸。[0012] 其中,该母螺旋转子定义出一第二轴心线,该第二螺旋齿根与该第二轴心线之间具有一第二径向齿根距,该第二径向齿根距自该吸气端朝该排气端方向逐渐递减尺寸。[0013] 其中,公螺旋齿面及母螺旋齿面的数量为多个且彼此数量相等,该公螺旋齿面相互并列且平行配置,该母螺旋齿面相互并列且平行配置。[0014]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其第一径向间距与第二径向间距分别自吸气端朝排气端方向逐渐增加尺寸,使双螺旋转子结构自吸气端朝排气端方向增加温度时,第一径向间距与第二径向间距已先预留热膨胀影响,以达到双螺旋转子结构运转时,公螺旋转子与母螺旋转子之间的间距能达到预定的距离,进而避免公螺旋转子与母螺旋转子发生摩擦、碰撞并维持压缩效率。

[0015]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附图说明

[0016] [0017] [0018] [0019] [0020] [0021] [0022] [0023] [0024] [0025] [0026] [0027] [0028] [0029] [0030] [0031] [0032] [0033] [0034] [0035] [0036]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螺旋转子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螺旋转子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螺旋转子结构不运转时的局部剖面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双螺旋转子结构运转时的局部剖面放大图。其中,附图标记:10…双螺旋转子结构1…公螺旋转子11…公螺旋齿面111…第一螺旋齿顶112…第一螺旋齿根12…吸气端13…排气端2…母螺旋转子21…母螺旋齿面211…第二螺旋齿顶212…第二螺旋齿根d1…第一轴心线d2…第二轴心线s1…第一径向间距s2…第二径向间距

s3…中心距

[0037] s4…第一径向齿顶距[0038] s5…第一径向齿根距

4

CN 204783646 U[0039]

说 明 书

3/4页

s6…第二径向齿顶距[0040] s7…第二径向齿根距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将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作为说明用途,并非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0042] 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的双螺旋转子结构,此双螺旋转子结构10主要包括一公螺旋转子1及一母螺旋转子2。[0043] 如图1至图3所示,公螺旋转子1具有一或复数公螺旋齿面11,公螺旋转子1具有配置在公螺旋齿面11两端的一吸气端12与一排气端13,公螺旋齿面11上形成有一第一螺旋齿顶111及一第一螺旋齿根112。[0044] 如图1至图3所示,母螺旋转子2配置在公螺旋转子1的一侧,母螺旋转子2具有与公螺旋齿面11相互啮合的一母螺旋齿面21,公螺旋齿面11与母螺旋齿面21的数量相等,母螺旋齿面21上形成有一第二螺旋齿顶211及一第二螺旋齿根212,第一螺旋齿顶111与第二螺旋齿根212之间具有一第一径向间距s1,第二螺旋齿顶211与第一螺旋齿根112之间具有一第二径向间距s2,第一径向间距s1与第二径向间距s2分别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增加尺寸。[0045] 详细说明如下,公螺旋转子1及母螺旋转子2为相同材料所构成,公螺旋转子1定义出一第一轴心线d1,母螺旋转子2定义出一第二轴心线d2,第一轴心线d1与第二轴心线d2之间具有一中心距s3,第一径向间距s1=LαΔT,第二径向间距s2=LαΔT,α为公螺旋转子1及母螺旋转子2的热膨胀系数,L为中心距s3,ΔT为公螺旋转子1及母螺旋转子2的受热温度减常温温度。[0046] 另外,第一螺旋齿顶111与第一轴心线d1之间具有一第一径向齿顶距s4,第一螺旋齿根112与第一轴心线d1之间具有一第一径向齿根距s5,第二螺旋齿顶211与第二轴心线d2之间具有一第二径向齿顶距s6,第二螺旋齿根212与第二轴心线d2之间具有一第二径向齿根距s7。[0047]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径向间距s1与第二径向间距s2分别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增加尺寸,其达成方式如下所述,[0048] 其一方式,第二径向齿顶距s6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尺寸不变,第二径向齿根距s7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尺寸不变,第一径向齿顶距s4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递减尺寸,第一径向齿根距s5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递减尺寸,使第一径向间距s1与第二径向间距s2分别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增加尺寸。[0049] 其二方式,第一径向齿顶距s4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尺寸不变,第一径向齿根距s5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尺寸不变,第二径向齿顶距s6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递减尺寸,第二径向齿根距s7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递减尺寸,使第一径向间距s1与第二径向间距s2分别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增加尺寸。其三方式,第一径向齿顶距s4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递减尺寸,第一

径向齿根距s5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递减尺寸,第二径向齿顶距s6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递减尺寸,第二径向齿根距s7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

[0050]

5

CN 204783646 U

说 明 书

4/4页

递减尺寸,使第一径向间距s1与第二径向间距s2分别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增加尺寸。[0051] 此外,本实施例之公螺旋齿面11及母螺旋齿面21的数量为复数且彼此数量相等,数个公螺旋齿面11相互并列且平行配置,数个母螺旋齿面21相互并列且平行配置。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公螺旋齿面11及母螺旋齿面21的数量是复数为限定,公螺旋齿面11及母螺旋齿面21的数量也能为一。[0052]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双螺旋转子结构10之组合,其利用公螺旋转子1具有公螺旋齿面11及配置在公螺旋齿面11两端的吸气端12与排气端13,公螺旋齿面11上形成有第一螺旋齿顶111及第一螺旋齿根112;母螺旋转子2配置在公螺旋转子1的一侧,母螺旋转子2具有与公螺旋齿面11相互啮合的母螺旋齿面21,母螺旋齿面21上形成有第二螺旋齿顶211及第二螺旋齿根212,第一螺旋齿顶111与第二螺旋齿根212之间具有第一径向间距s1,第二螺旋齿顶211与第一螺旋齿根112之间具有第二径向间距s2,第一径向间距s1与第二径向间距s2分别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增加尺寸。借此,双螺旋转子结构10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增加温度时,第一径向间距s1与第二径向间距s2已先预留热膨胀影响,以达到双螺旋转子结构10运转时,公螺旋转子1与母螺旋转子2之间的间距能达到预定的距离,进而避免公螺旋转子1与母螺旋转子2发生摩擦、碰撞并维持压缩效率。

[0053] 如图3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双螺旋转子结构10的使用状态,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双螺旋转子结构10不运转时,公螺旋转子1与母螺旋转子2的受热温度为常温,此时第一径向间距s1与第二径向间距s2分别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增加尺寸;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双螺旋转子结构10运转时,双螺旋转子结构10会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增加温度,但第一径向间距s1与第二径向间距s2已先预留热膨胀影响,让公螺旋转子1与母螺旋转子2分别自吸气端12朝排气端13方向逐渐受热而膨胀体积下,公螺旋转子1与母螺旋转子2相互啮合的齿顶与齿根之间的间距也能达到预定的距离,进而避免公螺旋转子1与母螺旋转子2发生摩擦、碰撞并维持压缩效率。[0054]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6

CN 204783646 U

说 明 书 附 图

1/4页

图1

7

CN 204783646 U

说 明 书 附 图

2/4页

图2

8

CN 204783646 U

说 明 书 附 图

3/4页

图3

9

CN 204783646 U

说 明 书 附 图

4/4页

图4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