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前期语文经典课文的特征——兼论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
来源:华拓网
20世纪前期语文经典课文 的特征 ——兼论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 画王明建 如果把“经典”简单的理解为能被处于不同时空的 大多数所认同的品质,那么.不同时空的大多数语文教 科书共有的课文就可称为是经典课文。对它们的特征 进行分析总结应该能为解决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问 题提供启发。20世纪前期的语文教科书具有编者多为 大家名宿和种类异彩纷呈的特点.分析总结这一时期 经典课文的特征应该更利于教科书选文标准问题的解 答。 20世纪前期的经典课文是通过对容纳20世纪前 期107套457册1902人所作的20316篇课文的Mi. croso ̄t 0fiice Access数据库的检索得出的。这些经典 课文主要有:袁枚的《祭妹文》、黄淳耀的《李龙眠画罗 汉记》、魏学咿的《核舟记》、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和《项 脊轩志》、宋起凤的《核工记》、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陶 潜的《桃花源记》、朱自清的《背影》与《荷塘月色》、方苞 的《左忠毅公逸事》、夏之蓉的《沈云英传》、姚鼐的《登 泰山记》、魏禧的《大铁椎传》、薛福成的《观巴黎油画 记》、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楔子》、程敏政的《夜渡两关 记》等。从这些课文的文本本身来看,它们在以下方面 有如下共同特征 一、主客观交融的艺术描写 这些经典课文对人对事或对物的描写.既能再现 对象本身的原始、丰富、多样和复杂.又能让读者感受 到作者的情绪、执着、思想乃至体温。它们以融情于景、 寓情于事、借物显意、叙议相间的手法.实现了文本的 言之有情、言之有物和言之有文.描绘出一幅幅呈现生 命律动的感动人感染入的图画。如在以人为描写对象 的课文中,《背影》把作者一次次的自嘲和流泪交融于 对父亲的“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买橘子”的描写之 中。《祭妹文》《先妣事略》《祭十二郎文》突破了传统祭 文谀扬矫饰、词藻情浮的描写风格.突出于回忆琐细中 流露依恋不舍的真情。其中,《祭妹文》对亡妹所葬之 地、祭奠时间、祭者身份等的“呜呼”式介绍.奠定了全 文凄切哀婉、悲怆怨恨的基调:通过对“同捉蟋蟀 ‘并 肩读书”“椅裳悲恸”和“扶案而出”等细节的描写.使读 教学大参考・教材研究 II l l 者感同身受了作者的“一日未死,则一目未能忘”。《先 妣事略》对母亲去世后多个时间节点的列举.如“孺人 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 子。十六年而有妇……期而抱女……”使其所写如在昨 日,历历在目,描写出作者无限的哀痛和对母亲深挚的 情感。《祭十二郎文》省略十二郎生平功绩.重写韩愈与 其交往的琐细.边诉边泣.吞吐呜咽地把幼年孤苦相 依、别离不能相硕、年未四十却已先衰的一桩桩、一件 件徐徐道出.把“总见自生至死.无不一体关情”展现在 读者的眼前。《左忠毅公逸事》《沈云英传》和《大铁椎 传》也是避开对写作对象一生业绩的全面记述.而在对 他们一生几个片段的详细叙述中把作者的情感态度渗 透其中。 在以物为描写对象的课文中,《李龙眠画罗汉记》 《核舟记》《项脊轩志》和《核工记》不局限于对事物的介 绍说明,而是在介绍说明中渗透着作者的所思所感.让 读者既有把说明对象玩于股掌之上的清晰感.又能顿 然所悟,涤荡心灵,沉醉其中。《李龙眠画罗汉记》在对 十六个“一人”的传神描写中,让读者深思:罗汉一直被 认为是神通广大,而画家为什么偏偏描写他们渡江的 艰辛?《核舟记》与《核工记》则分别把核舟与桃核坠的 奇巧、精致和巧夺天工置于了“大苏泛赤壁”和“枫桥夜 泊”的意境之中。《项脊轩志》以项脊轩书斋几经兴衰, 串起对三世变迁,半生坎坷、母慈妻贤、物是人非的回 忆和感慨 在以景为描写对象的课文中,《桃花源记》《荷塘月 色》《登泰山记》《观巴黎油画记》《欧游心影录楔子》和 《夜渡两关记》的艺术描写不同于一般游记散文或描摹 山水、铺排闳丽,或信笔抒写、闲适娱情.而是在详述的 游踪里糅合人文情怀。桃花源里外的景、事和人的具体 呈现,承载着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寻觅。《荷塘月色》的 “田田的叶子”中有“心里颇不宁静”。《登泰山记》对泰 山形势、雪后登山、日观峰日出和名胜古迹及自然景物 的描绘中,有着作者脱离宦海生涯的难以言说的情绪 和清高隐逸的志趣。取法他国,发展己国则是《观巴黎 油画记》和《欧游心影录楔子》分别详绘普法交战图和 白鲁威寓所附近景物的旨意所在。《夜渡两关记》对于 夜渡清流关和昭关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描写.指向 的是作者思亲的急切之情和成功渡过后的所感 二、边界清晰的意义空间 首先.这些经典课文的价值取向较为中性.符合中 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一贯内涵。如《祭妹文》《先妣事略》 《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背影》是在倾诉亲情;《李龙 53 誉 i l l, 教学大参考.教材研究 眠画罗汉记》《观巴黎油画记》《欧游心影录楔子》《夜渡 两关记》是在表达对世事的思考;《核舟记》《核工记》《桃 花源记》《荷塘月色》《登泰山记》是在或隐或现的宣泄 某种人生性情;《左忠毅公逸事》《沈云英传》《大铁椎 传》则是对某种传统精神的赞赏和向往。 事略》《祭十二郎文》和《背影》都是直诉衷肠。其中,《先 妣事略》发出“世乃有无母之人”的感叹和“天乎痛哉” 的呼号;《祭妹文》中连续不断的“呜呼”和“汝死我葬, 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等连续不断的发问。 犹如钱基博对韩愈《祭十二郎文》的评价“骨肉之痛,急 不暇修饰.重笔一挥,而于喷薄处见雄肆……”还有, 其次.由于这些经典课文本身具有限定其意义空 间的条件.就保证了对事物的描写和所思所感的表达 《核舟记》与《核工记》以对核舟和核坠上“大苏泛赤壁” 和“枫桥夜泊”的记述奠定了文章的意境。第三,选材恰 当.叙事清楚明了。这些经典课文意义空间的创造依靠 的是由人及情、由物及思和由景及感。它们对其中的 人、物、景的恰当选材和清楚叙述是课文意义空间边界 具体清晰.在读者间易于形成共同的体认 这些限定条 件包括:第一,写作背景或动机具体明显。如《荷塘月 色》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观巴黎油画记》和《欧 游心影录楔子》对应的是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的思 潮和风气;《大铁椎传》《桃花源记》和《登泰山记》有着 作者仕途受阻后的情绪萦绕 第二.课文观点直接表 达,情感直接流露,意境直接营造。如《李龙眠画罗汉 清晰的保障。如《项脊轩志》的项脊轩书斋的兴衰恰好 与人世沧桑互动起来;《左忠毅公逸事》对识拔史可法、 师生狱中相会、史可法治兵事例的精当摘取和叙述,恰 记》的结尾点明了画家的用意:十八罗汉与平常人一 样,并非世人所想象的那样神通。再如,《祭妹文》《先妣 与左光斗的刚毅品质和竭忠谋国精神相照应。 三 简单单一的叙述模式 表一 2O世纪前期语文经典课文叙述模式状况 叙述视角 叙述 叙述时间 叙述结构 线型 叙述类型 模式 经典 全知 限制 客观 转换 连贯 交错 倒装 非时序 非线型 干预 客观 单线 复线 环型 课文 选择 J 、J 由呈现2O世纪前期语文经典课文叙述模式状况 的表1可见:一方面这些经典课文的叙述模式呈现出 相对简单化的特点。如在叙述时间的设计方面.这些经 典课文均采用的是连贯叙述.即文本内容的编年顺序 与叙述时间大致相似的以一维线型线索发展的叙述 该叙述时间类型与回头叙述过去发生f如果我们设定 一由若干呈连环状或并列状的小故事构成环型叙述结 构。 另一方面.这些经典课文钟情于对一种叙述模式 一贯到底的使用.在叙述模式的整体选择上表现出较 为单一的特点。在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结构和叙 述类型的各子类型的选择方面.这些经典课文仅是选 择各叙述模式的一个子类型.而不是对多个子类型的 个故事的开端时间的话1的事件、出现的人物即追述 或回忆为特征的倒装叙述,和综合有过去、现在、将来 时态的人物和事件的交错叙述.以及文本中“故事时间 处于中断或凝固状态.叙述表现为~种非线型运 动……不存在完整的故事线索.共时叙述代替了历时 同时运用。如在叙述视角方面,它们均是以无所不知、 无所不在的。叙述者如一个上帝,明察秋毫.洞晓一切的 全知视角为唯一叙述视角.没有同时运用叙述者只说 出某个特定人物所知道的情况.相当于叙述者所知等 于人物所知的限制视角和叙述者所知少于故事中的人 物所知的客观视角.更没能出现这三类视角在课文中 叙述”的非时序叙述相比,在复杂程度上逐渐示弱。再 如.关于叙述结构的设计.在这些经典课文中出现的是 情节的变化脉络及其组织关系清晰的线型叙述结构. 未能出现相对复杂的淡化线型情节、打乱时序与内在 因果关系的非线型叙述结构。并且.即使在线性叙述结 构中.这些经典课文采用的也都是仅有单一线索并且 叙述对象有限的单线型,而不是拥有主线、副线甚至非 动作因素的复线型.更不是缺少贯穿始终的主线.全文 发生相互作用,即产生交叉与转换的转换视角。 余论:合于教科书需要是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核心 标准 经典与否是近年来关于语文教科书选文问题争论 的焦点之一。如何理解语文教科书选文的“经典”,或者 说“经典”之于语文教育的特指是什么.是解决这一争 论的前提。20世纪前期经典课文的特征对于厘清这一 前提.从而为解决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问题提供了如 下启发: 首先,语文课文不需要必须是经典作品。卡尔维诺 从14个方面描述了什么是经典.其中一方面是经典 “可与古代法宝相提并论.趋近马拉美所构想的‘全书’ 境界”。童庆炳认为只有文本本身的艺术品质高、意义 空间辽远才有可能成为经典作品 把2O世纪前期经典 课文的特征与这二人关于经典的认识相比较.易于看 到:20世纪前期经典课文“边界清晰的意义空间”既与 “意义空间辽远”相反.更达不到“‘全书’境界”。同样, 它们“简单单一的叙述模式”也不好说就是“艺术品质 高”。语文经典课文是如此,非经典课文就更不需要必 须是经典作品了。这就是说:经典课文与经典作品二者 的“经典”并不等同 其次.经典课文之“经典”偏重指文本本身适合做 课文的程度高。郑桂华把“适合做课文”界定为:符合社 会主流价值,利于对学生施于人文熏陶;有文体特点: 简约明晰。以此比照2O世纪前期经典课文的特征.也 易于看到:20世纪前期经典课文的“主客观交融的艺 术描写”“边界清晰的意义空间”和“简单单一的叙述模 式”恰恰分别与适合做课文的“有文体特点 ‘符合社会 主流价值”和“简约明晰”相对应 这也就说明2O世纪 前期经典课文的特征是“适合做课文”的特征 f作者通联:山东聊城大学文学院1 从先后三套高中语文教材蓄鲁迅 作品l『g选用情况Iil引起l『g思考 画萧兴国 笔者案头有上世纪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 的三套高中语文教材.现将鲁迅作品在这三套教材中 的选用情况介绍如下: 第一套即1990年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共6 册,选鲁迅作品10篇,计有《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 义》《(呐喊)自序》《为了忘却的记念》《祝福》《药》《论‘费 教学大参考・教材研究 ,l l 攀 厄泼赖’应该缓行》《阿Q正传》(节选)《杂文二篇》《范 爱农》等。 第二套即2002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语文》共6册,选鲁迅作品7篇,计有《 呐喊 自序》 《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药》 《阿0正传》。 第三套即2o07年版的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必修5册、选修2册,共7册,选鲁迅作品3 篇,即《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 上述情况清楚地说明一个事实:鲁迅作品在高中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数量被逐次压缩减少.尤其是在现 行教材中已只有三篇之数了.就连生动表现鲁迅当年 弃医从文心路历程的《(呐喊>自序》也都给删减了。前 些时间.面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大撤退”的强 烈质疑。有关方面人士回应说:“只是非常小的微调.事 实上没有作太大的调整” 据笔者所知.初中语文教材 可能是“微调”,高中语文教材也算是“微调”吗?还有一 种解释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课文篇目减少了.所以鲁 迅作品也相应减少,这一解释更是掩耳盗铃。现行高中 语文教材必修加选修共7册.两册选修课本其实在许 多地方也都作为必修了 课文篇目究竟从哪减少的呢? 可见.不论如何解释.都掩盖不了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 教材中被大量压缩减少的事实 中学语文教材大幅缩减鲁迅作品而遭到广泛强烈 地质疑.这表明当今社会对鲁迅及其作品仍是十分认 同的。其原因即如钱理群先生所言:“鲁迅不是一般的 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 家、文学家。这样的作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多,比如英国 有莎士比亚、俄国有托尔斯泰、德国有歌德等等。”“他 们的作品.总是成为国民教育的基本教材。他们作品的 教学,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性工作”(《长江日报》 2014年1O月28目)鲁迅作品。不论小说还是杂文,所 给人的都不是一些阿猫阿狗、花哨消闲的东西,而是对 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丑恶的揭露批判。 例如,《祝福》中就有一个让人追问的问题,“祥林嫂究 竟是被谁逼死的?”这其实不只是一个阶级压迫的问 题.而是一个社会伦理文化的问题.它形象地揭露了封 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以及对民族和社会的深 重危害。所以,就连著名美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也说: 《祝福》“是小说中研究中国社会最深刻的作品”(《中国 现代小说史》第3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如,1926 年“三.--/\”惨案后.许多有正义感的作家都发表了文 章.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残暴和罪恶,这当然是非常可 J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