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来源:华拓网
临床与实践

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五四一总医院,山西运城043801)

【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

根据随机数字

1.2选取标准纳入标准:①经MRI或脑部CT检查确诊

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为急性期脑梗死;②入组前未接受其他治疗;③患者或家属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伤或其他重症疾病;③易敏体质,不耐受丁苯酞及阿托伐他汀。

1.3方法2组患者均予以扩容、营养神经、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环等治疗,针对合并症予以对症处理。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药业,国药准字H19990258,规格:10mg)20mg/次,1次/d。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联合丁苯酞治疗,取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25mg)25mg,2次/d,静脉输注,60min内滴完。2组均连续治疗4周。

1.4

评价指标

①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估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该表共11个条目,评分与神经功能成反比。②通过血液检测仪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③记录2组不良反应(消化道不适、头痛、头晕、视觉模糊)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表法将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给予阿托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他汀联合丁苯酞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

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好,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液流变学,且未见不良反应明显增加。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能

血液流变学

DOI:10.19435/j.1672-1721.2020.05.041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神经内科常见的危重急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主要是由于突发性脑部供血中断,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引发的软化或坏死[1]。临床多采用溶栓疗法治疗,但其对就诊时间要求极高,无法用于所有患者。阿托伐他汀不仅能降低血脂,还能稳定动脉斑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急

3]

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单一用药效果十分有限[2,。相关

丁苯酞阿托伐他汀神经功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对比2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别对照组

例数414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x±s,分)治疗前15.47±1.6215.53±1.740.1620.872

治疗后10.48±1.538.34±1.266.9130.000

t14.33921.430

P0.0000.000

研究提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4],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二药联用对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

观察组tP

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51岁~74岁,平均年龄(65.76±5.82)岁;体重54~69kg,平均(59.74±4.63)kg。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53岁~77岁,平均年龄(66.34±5.76)岁;体重52~69kg,平均(59.28±4.57)kg。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P例数4141

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3.64±0.613.72±0.630.5840.561治疗后2.74±0.581.36±0.4212.3400.000t5.40716.872

2.2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治疗前2组各项血液流

变学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x±s)P

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前82.56±9.7882.49±9.650.0330.974治疗后68.47±13.5459.83±12.36

3.7160.003t4.6738.850

P0.0000.000

血浆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4.62±0.634.75±0.590.9640.338治疗后3.18±0.572.04±0.3211.1670.000t8.24320.164

P0.0000.000

0.0000.000

作者简介:吴欢,男,本科,主治医师。基层医学论坛2020年2月第24卷第5期

659临床与实践

2.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表3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字2P

例数4141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

例(%)

视觉模糊0(0.00)

合计8(19.51)

[3]杨雷,李自如,李敏,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

死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12):87-89.[4]李爽,胡岩芳,刘科.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

患者脑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8,33(4):492-495.

[5]周舰,段理成,郑自龙.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

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4):463-465.

[6]张东风.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清

SOD、GSH-Px、NO水平的影响[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8,16(3):37-41.[7]陈群,罗勇,范军伟,等.阿托伐他汀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

的ACI患者血脂、氧化应激指标、脂联素水平观察[J].山东医药,2018,58(11):56-58.

[8]陶黎,李花.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

ANGⅡ、Hcy、炎性因子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21):2609-2612.

[9]牛慧艳,张占强,王海,等.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

梗死患者血清IL-6、IL-8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7):2968-2971.

(收稿日期:2019-11-08)

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消化道不适5(12.20)4(9.76)

头痛1(2.44)2(4.88)

头晕2(4.88)3(7.32)

1(2.44)10(24.39)

0.2850.594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以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语言不清、耳鸣、吞咽困难、半身不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可在1d~2d内达到高峰,引发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致使患者出现昏迷、痫性发作等,若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则可能导致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关键在于溶栓、恢复神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及抗血小板凝聚,然而溶栓治疗对于时间限制十分严格,若超出有效时间不但难以到达溶栓效果,还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

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反映血液成分变化、血液流动性的重要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异常是发病的先兆之一,当患者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持续升高时,则发生脑血管病或心肌梗死的概率越大。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表明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分析其原因在于,脂质代谢紊乱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阿托伐他汀为降脂药,可有效降低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活跃度,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胆固醇水平,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同时阿托伐他汀还能对动脉斑块起到稳定作用,有效减少因斑块脱落而发生血栓的情况;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可对炎性细胞因子起到抑制作用,减少机体组织炎症反

7]

应[6,。但单纯使用该药效果不佳,且长期用药副作用较大。丁苯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

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冯永莉

(白水县医院,陕西白水715600)

【摘要】目的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纳入2017年7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

的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心血管药物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血脂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的高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中安全有效,有助于血脂水平的改善。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他汀类药物

心血管药物

疗效

DOI:10.19435/j.1672-1721.2020.05.042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心内科疾病[1],多发于中老年群体,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较多,且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对于提升治疗效果极为重要。本研究对心血管药物、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临床制定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提高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基层医学论坛2020年2月第24卷第5期

作者简介:冯永莉,女,本科,主治医师。

酞为抗缺血药物,其主要成分为丁基苯酞,可对磷脂酶起到抑制作用,阻碍血栓素的合成,从而减少血栓发生情况;同时丁苯酞还可以保护细胞线粒体不受伤害,改善微循环,对机体内细胞凋亡起到抑制作用;加之丁苯酞还可以降低花生四烯酸代谢,阻碍自由基增加,缓解脑血管痉挛等,从而增加脑部缺血组

9]

织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达到修复神经功能的效果[8,。

综上所述,应用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恢复神经功能,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园园.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

液流变学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7,12(1):22-24.[2]

姜永宁.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OD、GSH-Px、NO水平的影响[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8,24(3):206-209.6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