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JournalofSouthernYangtze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Apr.
2004
Vol.3 No.2
柏拉图的“厄洛斯神话”探析
王旭杰
(北京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在国家篇的结尾处,柏拉图讲述了一个关于厄洛斯经历的著名神话,本文称之为厄洛斯神话。这个神话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分析柏拉图讲述此神话的原因及意图,并分析厄洛斯神话所体现出的精神秩序及厄洛斯神话的象征意义,对于解读柏拉图哲学具有重要价值。[关键词]柏拉图;苏格拉底;厄洛斯神话;政治哲学;政治神学[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973(2004)0220016204
AnalysisofPlato’stheMythofEros
WANGXu2jie
(SchoolofManagement,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089,China)
Abstract:AttheendofRepublic,platotoldastoryabouttheencounterofEros,titledtheMythof
Erosinthisarticle.ThemythplaysanimportantroleinRepublic.Inthisarticle,theauthortriesto
analyzewhypaltotoldthemythandwhathisintentionwas.Furthermore,theauthortriestoanalyzethespiritualorderandthesymbolicsignificancereflectedinthemyth.Keywords:Plato;Socrates;theMythofEros;politicalphilosophy;theology
在《国家篇》的结尾处,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讲述了一个关于厄洛斯死后见闻的神话。这是柏拉图在整篇对话中最长也最细致的神话,它偏偏放在了至关重要的结尾处,显然经过了柏拉图的深思熟虑。这难免引起读者的疑惑,为什么作为哲学家身份出现的苏格拉底在最后却煞有介事的大谈神话?是一个什么样的苏格拉底在讲?对谁讲?以何种态度在讲神话?此神话本身的寓意是什么?讲神话的行为又暗示了什么?如何理解此神话?……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若不了解柏拉图的神话,也就不能了解柏拉图的哲学[1](P86)。柏拉图似乎有意为后人设置了一连串的哑谜。但有些谜底又在柏拉图的文本中露出了蛛丝马迹。我们首先将按照文本自身的逻辑进行解读。
后,灵魂脱离肉体,接受大审判。审判的依据是正义还是非正义,进而决定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人世的一切都要做判决,判决就是十倍于生前的善恶报应。“一个人生前对别人做过的坏事,事后每一件都要受十倍的报应。……同样,如果一个人做过了好事,为了公正虔诚,他也会得到十倍的报
(国家篇》酬”《615B)厄洛斯特意提到了亵渎神灵、忤逆父母之人所受惩罚更大。在厄洛斯神话中,受到最大惩罚的莫过于暴君阿尔蒂阿依斯,他在地狱中已经遭受了千年的极刑惩罚,并且还没有被宽恕。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花了很大的篇幅专门讲惩罚,但是对于奖励却一笔代过。厄洛斯接下来描述了宇宙的构想图。宇宙由挂钩、关注和碗形园拱而构成,他们由铁和其他物质而构成,在一起形成物理旋转。“命运”三女神,拉赫西斯、克洛斯、阿特洛泊斯分别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掌管生死轮回。拉赫西斯宣读神意“不是神决,定你们的命运,是你们自己选择命运。美德任人自取。每个人将来有多少美德,全看他对它重视到什么程度。过错由选
(国家篇》(617E-618)神将生活择者自己负责,与神无涉。”《
一、厄洛斯神话的展开
厄洛斯是一名战士,他在一次战斗中被杀死,十二天后竟然复活。人死而复生,一定能沟通神俗。果然,厄洛斯成为了神人沟通的使者,他开始讲述自己死后的遭遇。人死 [收稿日期]2003210228
[作者简介]王旭杰(19792),男,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16
模式放在地上,个人抓阄按先后次序来进行选择。厄洛斯还煞有介事地谈论了具体的命运选择。第一个进行选择的人出于愚蠢和贪婪而选择了最大的僭主生活,而没有发觉随后可怕的命运。这个人生前循规蹈矩“但是他的善是由于风,
(国家篇》俗习惯而不是学习哲学的结果。”《619D)那个选择
来决定的,个人只是这种命运的承受者。个人的遭遇甚至恶
(国家篇》行都认为是神意的结果,自己不必承担责任。《378B-D,380A-C,619D)这恐怕是苏格拉底最为担心的一
个问题。如果个人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一切行动都是无可厚非的,一切恶行都是允许的。这与没有上帝和神圣秩序的社会是一样的,其结果必然是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崩溃。这种思考直指人类生存的深处,后世的康德与尼采等大哲同样深刻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对于柏拉图来说,欲恢复正义和秩序,首要的问题是恢复个人对自身行为的责任。柏拉图甚至将命运完全交由个人自主选择,这样,个人不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甚至必须为自己的命运负全部责任。个人必须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命运,面对苏格拉底称之为“危险时刻”的命运选择。神使将“生活模式”放在地上,不同的生活模式又隐含着不同命运,这些要靠个人去把握。为了“做出合乎理性的抉择”,个人必须清楚选择的规则,必须领悟生活模式背后的命运。为此,个人首先应当学习辨别善与恶的知识,并时时选择善的生活。个人还应当考虑面貌、体质、财富、出身、地位等各种因素对于善的生活的影响。在这之后,个人才能对善与恶的生活有真正的了解,进而做出理性选择。在整个命运选择的过程中,神的作用只是辅助和提示性的。神的存在丝毫没有剥夺人的自由和尊严。
柏拉图的诸神形象,完全可以看作正义和必然的化身。他们从一切事物的原因转变到善的原因。她们完成了从诗人笔下的人格化向非人格化的转型。这种转型实际上消解了诸神的影响。在这里,柏拉图用政治性的诗来对抗诗人和他们的作品。柏拉图正在按照自己给诗及诗人设定的标准进行创造,并力图成为未来诗人和神话的楷模。
(三)解决了苏格拉底之死问题
僭主生活的人经过考虑之后后悔了,他“怪命运和神等等,就是不怨自己”,因为“,他忘记了神使的警告:不幸是自己的过
(国家篇》错。”《619C-D)除了第一个进行选择的人外,厄洛
斯还提到很多诗人笔下的人物,尤其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最后进行选择的是奥德修斯,他已经没有了雄心壮志,他选择了普通公民的生活。那些选定来生命运的灵魂在命运女神的安排下,经过塞勒河,饮用一定数量的“失忆水”而重新投胎。厄洛斯被禁止饮用这种水,灵魂返回肉身,重新复活。二、厄洛斯神话的秩序和隐喻厄洛斯神话寓意深刻,它所体现的秩序正是柏拉图独具匠心的设计。回到柏拉图的时代背景,并分析这种秩序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正是理解《国家篇》的关键步骤,至少,厄洛斯神话包含了如下内容:
(一)设置了彼岸世界
在厄洛斯神话中,柏拉图首先预设了灵魂不灭,这与前面的对话相呼应。不灭的灵魂必然要接受终极的大审判,这使得个人的责任永远无可逃遁。在这一幕中,柏拉图设置了天堂和地狱的形象。除此之外,生前的善恶都要在这里得到清算,也就是十倍于生前的善恶奖惩。这实际上突出了死后世界的绝对优先性。柏拉图试图确立一个清晰的彼岸世界。彼岸世界是生命的必然归宿,是绝对正义的化身,它与此岸世界对立并绝对超越于此岸世界。正是彼岸世界的存在才使得超验价值得以确立。超验价值超越了尘世的名利,为道德和正义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厄洛斯特意提到了亵渎神灵忤逆父母之人所受惩罚更大。这一点也更清楚地说明了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古希腊城邦对他宣判的罪名毫不相干。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反向的,他反对亵渎神灵
①和忤逆父母。这也许是柏拉图对诗人的特意回应。
在“命运选择”这幕中“,灵魂状况是没有选择的,因为不
(国家篇》同生活的选择必然决定不同的性格。”《618B)柏拉
图将灵魂与生活模式必然地联系了起来。这样,灵魂实际上仍回归到生活。灵魂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暗示着生活也必然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生活的高低贵贱不同于世俗的标准。这样,柏拉图从理论上解决了苏格拉底之死所产生的困境。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才可能回答格劳孔刁钻的提问。在第二章开篇不久,格劳孔要求苏格拉底回答绝对正义的人是否幸福“,让他不做坏事而有大逆不道之名,这样争议本身才可以受到考验。虽然国人皆曰可杀,他仍然正义凛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正义,终身不
(国家篇》渝。”《361C-D)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当时回避了
(二)重塑诸神的形象
在柏拉图那里,主要的神灵只有“命运”三女神,拉赫西斯、克洛斯、阿特洛泊斯,而没有诗人笔下名目繁多的诸神。命运三女神为“必然”之女,她们没有激情与个性,甚至没有感情,只有和谐与庄重。较之于赫西俄德的神话,她们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的三女神与诗人笔下的诸神大相径庭。
苏格拉底将个性鲜明、七情六欲的诸神改写成了非人格化的神。命运女神只有职能上的分工,而没有独立的个性。她们并不决定个人的命运,相反,命运交由个人自主选择,她们只是保障这一过程顺利完成。厄洛斯神话对“命运”做了一个重要的更正。在诗人和大众那里,个人的命运是由诸神
这个棘手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是柏拉图无法回避的,也正是柏拉图终其一生在思考和回答的。因为,格劳孔列举的绝对正义之人正是被判死刑的苏格拉底。人是以追求幸福为最高目标的,进一步说,大众追逐的是名和利,这是由深刻的人性决定的。
如果最正义的人却是最不幸的,那正义也就不会有人愿
①阿里斯托芬的《云》,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对此有所说明。另外关于诗人笔下苏格拉底的形象研究,可参见leo2strasussSocrates
andAristophanes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6.
17
意追随了。在这个意义上,格劳孔的问题也就是正义何以可能的问题。对柏拉图来说,如果人的一切都随尘世的生命而终结,那么,苏格拉底的幸福又显于何处?除非苏格拉底借狄奥尼索斯的酒神精神来获得对世俗的超越。但这样一来,苏格拉底成为了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剧人物,苏格拉底就成了大众无法企及的英雄。这也许更接近真实,但这样的苏格拉底岂能成为大众的楷模?苏格拉底绝非只是在逻辑上或言辞上来论证正义,否则,对话早应该终结,厄洛斯神话纯属画蛇添足。可是,苏格拉底面对的是雅典城邦和大众,抱负的是将雅典城邦从不正义中解救出来。为此,苏格拉底必须将名和利还给大众,甚至不惜与前面的苏格拉底相抵牾。
在“洞穴”一幕中,柏拉图已经暗示了自己的处理方式。苏格拉底比喻大众终身生活在洞穴中,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只见影像的生活。哲学家离开了洞穴,看到了实物,甚至看到了太阳。哲学家懂得了洞穴生活所见全是虚假,大众只是一些知识和人格上的侏儒罢了。这时,苏格拉底问格劳孔,哲学家接下来会怎样做?格劳孔说“我想,他会宁愿忍受任
(国家篇》何苦楚也不愿再过囚徒生活。”《516E)格劳孔的回
[2](P33)
悔。”
(四)论证了善的谱系
在厄洛斯神话中,还提到了具体的命运选择。第一个进行选择的人出于愚蠢和贪婪而选择了最大的僭主生活,这个人生前循规蹈矩“,但是他的善是由于风俗习惯而不是学习
(国家篇》哲学的结果。”《619D)在这里,柏拉图实际上进行了
习俗与自然的具体区分。学习哲学而归善是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而那些因为习俗而从善的人,未必真正认识了善,他们仍然可能在“最危险的时刻”犯下致命的错误。在从善的谱系中,自然要高于习俗。因习俗而归善的人对于自己的责任缺乏完全的认识。个人只有彻底的为自己的行为和命运负责才能归于自主和自然的善。(五)标志着政治哲学的诞生这里的苏格拉底不再是那个怀疑一切、反对一切的苏格拉底。这里的苏格拉底富于节制和审慎,具有足够的政治意识,他能深刻地反思作品的社会性后果。实际上,苏格拉底在这里确立了一条根本原则,那就是将政治放在首位。这也标志着政治哲学家的诞生。在古希腊世界中,所谓政治就是寻求城邦最高的善。他用城邦利益作为最高标准来审视诗人,他批判诗人没有自觉地去反思作品对城邦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蔓无节制的想象。正是他们的作品误导了城邦的公民,导致了在城邦教育上的失败。这种不关心政治甚至反政治的诗人才是城邦的罪魁祸首,他们实际上营造了一种混乱的精神秩序。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认识到了这种混乱并力图重建雅典的精神秩序。
正是坚持政治的优先性和绝对性,作为政治哲学家的苏
①苏格格拉底不惜讲述谎言,不惜反对哲学家的苏格拉底。
答合情合理。哲学家追随的是真理,他们渴望真实的生活,何况洞穴的生活充满不正义和危险。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也说“那些已经到达这一高度的人不愿做那些琐碎俗事,他们的心灵永远可望逗留在高处的真实之境。如果我们的
(国家篇》比喻是恰当的话,这种情形应该是不奇怪的。”《517C-D)但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话锋一转,他不让哲
学家脱离尘世而生活,他要求那些看到善的理念的哲学家重回洞穴,和囚徒一起生活,同甘共苦“,过低级生活”。因为,“立法不是为了城邦任何一个阶级的特殊幸福,而是为了造成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幸福。它运用说服或强制,使全体公民彼此协调和谐,使他们把各自能向集体提供的利益让大家
(国家篇》分享。”《519E-520)这些哲学家看到过善的理念,
拉底将批判和创造衔接起来,一方面,批判诗人的“诸神”形象,另一方面,亲自塑造诸神的新形象并建造新的精神秩序。厄洛斯神话正是这种创造性的尝试。厄洛斯神话最明显地标志着政治哲学的诞生。
只有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统治城邦。这一点也就是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所谓哲学之王问题。不论这个说法是否成立,柏拉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缓解哲学家和大众的紧张关系,尤其是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哲学家与城邦的紧张关系。
同样,柏拉图首先让笔下的苏格拉底回归大众。通过十倍于生前的善恶奖惩,苏格拉底获得了喜剧的结局。苏格拉底成为了最大的获奖者,也成为了大众羡慕甚至嫉妒的对象。这也许无益于苏格拉底本人的伟大和事件本身所蕴涵的悲剧精神,但是,通过这种设计,苏格拉底走进大众生活。柏拉图通过喜剧精神来化解哲学家与大众的紧张。如果一个绝对正义之人却遭到人神的最不公正的对待,这种象征意义将使得雅典城邦与正义绝缘。柏拉图是政治哲学家,他首先要考虑的是城邦的利益,而非个人的恩怨。苏格拉底是哲学家,他没有向城邦和大众妥协。但是,柏拉图却试图委屈苏格拉底和自己,让哲学家回到洞穴,成为政治的哲学家。借用韦伯描述政治家的一句话“: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无怨无
三、尾声:对厄洛斯神话的追问
苏格拉底在讲述完厄洛斯神话后,也即理想国的终结处说“:格劳孔啊,这个故事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没有亡佚。如果我们相信它,它就能救我们,我们就能安全地渡过赛勒河,而不在这个世上玷污了我们的灵魂。不管怎么说,愿大家相信我如下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
(国家篇》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途中。”《620C-E)
在结尾处,苏格拉底甚至抛开厄洛斯,直接充当神的使者,向人类宣读福音书。这一段话也是苏格拉底在本次对话中最大的一次冒险。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已经与真正的苏格拉底大相径庭。那个宣称自己一无所知,那个喜欢刨根问底的苏格拉底在这里彻底改变了。这里的苏格拉底不仅因信称义,而且分沾神的智慧。这里的苏格拉底背离了古希
①按照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哲学家所下的定义:哲学家永远追随的是真理,否则就是骗子。
18
腊的哲学精神和自己对哲学家的界定。在此篇对话中,苏格拉底首先是以一个哲学家的面貌出现的。他采取怀疑的精神,通过辩证法来指出一些流行观点的谬误之处。他先是在自己不知道何谓正义的前提下论证了正义。在此之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开始不断地变换面具,一会儿是城邦的立法者,一会儿似乎变成了玩世不恭的调侃者,一会儿又恢复自己的哲学本性。不停地变换面具也使得这篇对话更加扑溯离迷。文本看上去充满了很多的抵牾,自身充满了紧张。在众多的面具前,我们到底要相信哪一个角色?我们如何认识厄洛斯神话?
这是一个永远开放的问题,在迷宫里面,我们也许可以有众多的路径。
1.高贵的谎言?
许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说一个那样的高贵的谎言,使统治者相信(如果可能的话———原文)或至少使城邦里其他人相信(如
(国家篇》果不能使统治者相信的话———原文)”《414B-C)如
果柏拉图直接说明了这个故事只是一个高贵的谎言,那么也就明确地暗示了厄洛斯神话也是一个高贵的谎言罢了。但是,在收尾的时候,苏格拉底又不能赤裸裸地宣称这是谎言,否则不仅会遭到像色拉叙马霍斯这种人的嘲笑和颠覆,也会失去大众的信任。编造谎言必须以假乱真,就像诗人那样。在和诗人的这场战争中,柏拉图实际上使用了诗人的武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果诗人宣称这是假的,那么,也就指明了自己为假。综观整篇对话,柏拉图为诗人和诗设定了很多的标准。包括必须将神描写成正义、关心世人、奖善惩恶、大公无私的形象;神话和诗的社会效果,必须是有助于城邦的稳定团结和公民的美德教育。柏拉图完全按照自己设定的标准来构造神话,厄洛斯神话正是这种创作的典型。
柏拉图完全超脱于神话之外,这一点也为后世留下了争论的余地。卡西尔就认为,在柏拉图杜撰的神话中“真正的,神话的一种最本质的特征遗漏了……真正的神话并不具备这种哲学的自由,因为关于神话赖以生存的基础的想象,就
[1](P57)其为想象而言是不可知的。”卡西尔的质疑也提出了一
我们首先从文本出发,对厄洛斯神话作政治哲学的解读。苏格拉底讲完神话就结束了对话。如果对话是开放的,那么一定会有人追问苏格拉底“:你怎么知道神间的事务?”柏拉图没有在此篇对话中设计这个棘手的问题。但是,柏拉图并不能回避这个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话仍没有结束。在后面的对话中,尤其是《法律篇》中,柏拉图更为严肃地对待这些问题。在《法律篇》第十卷中,三位老人谈论宗教的重要性。克立特人强调必须说出一个巧妙的理由来支持众神的存在。来自雅典的客人回答到“一个人如何平心静气地为众神的存在辩护呢?那些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我们不厌其烦地作出解释的人,难免让人感到恼火和不快。要是他们相信他们年幼时的保姆和母亲所讲的故事该多好!”当客人询问,如果公民不承认众神是不是直接使用强制和刑罚?克立特人告诉客人,即使这方面说服能力有限,也必须尽力而为。
这段对话中,三个人都认识到宗教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难题:如何让人们相信众神。三个人的对话实际上已经指明了,在这方面根本就没有真实可言。那么,所剩的问题就是政治哲学家和诗人之间对公众的争夺。柏拉图已经揭示了这场斗争的性质。“这场斗争是重大的。其重要性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它是决定一
(国家篇》个人善恶的关键。”《608B-C)
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编造的谎言能否成为真正的神话?
2.隐喻的真理?
我们很容易接受柏拉图对真理和意见的划分,进而形成一种绝对的认识:不是真理就是谎言。尤其是柏拉图大谈谎言,更加深了我们这种印象。如果我们把所有柏拉图的神话都归之于谎言,我们也许不再追问。然而,按照这种标准,所有的神话和宗教经典甚至文学作品都不过是谎言罢了。对于这些伟大的“谎言”,我们又怎能一笔勾销?用哲学来审视宗教和艺术可能会辞不达意。如果我们将这些“谎言”归结为隐喻,我们会获得另一种视野。
我们首先要区分文学和哲学两种话语方式。哲学的话
[3](P33)语方式表示真理,而文学的话语方式包含着隐喻。真理
的理性是通过隐喻的现实性来表示的,而现实的隐喻包含着理性的真理。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正是这方面的典型。海德格尔中后期对真理和语言问题的深刻反思也有助于我们对这方面的理解。柏拉图的在他的著作中大量使用比喻、故事、神话等,这些大都是柏拉图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真理。柏拉图已经思考了语言表达本身的问题,语言是否能表达真理?如果能的话,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表达真理?在讲到金银铜三种人的传说时,柏拉图说“不过,我还是没有把握我是否能有勇气,是否能找到什么语言来表达我的
(国家篇》思想。”《414D-E)仅《国家篇》中就包括腓基尼传
其实在《国家篇》中,已经做了这方面的暗示。“在我们刚才的讨论中所提到的故事里(关于神的故事),我们尽量以假乱真,是由于我们不知道古代事情的真相,要利用假的传
(国家篇》说达到训导的目的。”《382D)他多次谈到谎言问题。
他首先提出可以使用语言上的谎言,并将谎言视作一种药物。在稍后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虚假对于神明毫无用处,,但对于凡人作为一种药物,还是有用的。那么显然,我们应该把这种药物留给医生,一般人一概不准碰它。……国家的统治者,为了国家的利益,有理由用它来应付敌人,甚至应付
(国家篇》公民。其余的人一概不准和它发生关系。”《389B-D)在一次讲故事前,苏格拉底甚至点破了谜底———这不过是
说、洞穴比喻、舵手境遇的比喻、还有厄洛斯神话等,在具体的对话中,苏格拉底更是不停地使用各种比喻,以至于柏拉
①如果推向极端,甚至连柏拉图图被后人称作诗人哲学家。
谎言。“不久前,我们谈到偶尔使用谎言的问题,现在我们或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看作戏剧。(下转第25页)
①陈中梅所著的《柏拉图诗学和学术思想研究》对柏拉图的诗性哲学进行了翔实而精彩的论述。
19
[参 考 文 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2]李琮.世界经济学新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罗肇鸿.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J].太平洋学报,1998,(4).[4]俞正梁.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新世纪格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5][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M].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6]王献枢,王宏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J].法商研究,2002,(1).[7]杨泽伟.论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与国家主权[J].法律科学,2002,(3).[8]刘仁山,徐敏.论国家主权理论的新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9).
[9]金应忠,倪事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0]周鲠生.现代英美国际法的思想动态[A].王铁崖,周忠海,周鲠生.国际法论文选[C].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11][英]劳特派特.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一分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刘杰.秩序重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英]诺塞琳・希金斯.变迁的国际体制中之国际法[J].外国法译评,2000.[14]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5]彭澎.国际政治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6]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7]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8]罗马俱乐部.第一次全球革命[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2.[19]倪世雄,金应忠.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0]王存福.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的演变与我国的对策[EB/OL].政治文化研究:http://www.tszz.com.2003208210.[21]姜琦,夏德才.试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1).[22]周鲠生.国际法(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3]李慎之.开展全球化研究[J].世界知识,1994(2).
[24]姜长斌.全球化下的不同主权观[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3).[25]张学仁.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6]韦经建,庞小妹.论欧洲联盟法的效力及其对于国家主权理论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6).
(责任编辑:谢光前)
(上接第19页)
柏拉图作品中的文学话语并没有影响文本的表述,相反却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表达力。
这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柏拉图知识谱系之间的关系。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对话中首先区分了知识和意见。知识的对象是“普遍”,而意见的对象是“个别”。哲学家把握的是知识,而大众所拥有的却只能是意见。意见是游动于知识和无知之间的。它可以逼近知识,也可以靠近无知。随后,苏格拉底又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按照顺序依次是知识、理
智、信念、想象。其中,前两个部分合称理性,后两个部分合称意见。既然大众只能认识意见,那么,真理必须靠接近它的意见也就是正确的信念和想象来传达。这样《国家篇》,中不停出现的比喻、故事和神话也可以得到解释与说明。
结语
《国家篇》是一个迷宫,而厄洛斯神话正是迷宫中最玄妙之处。通向迷宫的路是永远敞开的,这也许就是国家篇的魅力所在。
[参 考 文 献]
[1]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98.[3]布雷顿・波尔卡.哲学家和他的假面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谢光前)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