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政治备课
来源:华拓网
0 课堂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政治备课 一申丽彩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 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 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 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 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 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 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 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 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 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 科学处理教材。新课程有新 “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 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 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 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 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 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 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 学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 应该如何备课呢? 首先要走出备课的几大 误区。 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 隆”。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 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 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 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 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 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 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 就很低。 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 义”。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 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 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 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 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 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 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 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 形式。 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 之和”。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 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 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 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 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 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 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 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 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 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 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 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 会“搁浅”? 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 的“拼盘”。一些教师觉得网上备 课很轻松,从潮上下载与自己备 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 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 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 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 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 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呢? 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 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数学课 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 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 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上要求遵 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 循以下几点原则。 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 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 谨简约 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 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 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 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 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 和误解。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 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 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 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 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 义,自己必须有个透彻的了解,比 “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 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 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 “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 避免前学后忘。 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提 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 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 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 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 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 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二是必 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 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 及课堂小结。 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 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 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 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 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 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 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 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 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数”等。 的能力。 重视学习。不断学习,提高 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 的保证。要给学生~碗水,教师 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自身 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只有不 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 报刊中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 容,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 知识、新情况,做好读书笔记。 (2)常听课。通过听课,学习 他人的长处,认真听取评议,主动 征求领导意见和同行的意见,及 时改正错误,倾听学生及家长的 呼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议,以 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开阔思 路,不断创新。 (3)勤写。边实践边总结,把 自己积累的信息、资料、体会、办 ■ 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 聂 (4)走向社会。有选择地交 流,了解社会的变化与要求,使教 恒 学与社会息息相通。 仁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 十八中学) 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