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 C.刀耕火种 D.木石锄耕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
、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 A.翻车 B.筒车 C.耧车 D.水排 4.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 )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 5.《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6.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工官监管的夜市 7.北宋四川地区通行的铁钱体重值小。大铁钱每十贯重120斤,小铁钱每十贯重65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达130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开始出现
A.飞钱 B.交子 C.票号 D.柜坊 8.古代中国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动荡无法长期占有土地 B.古代中国朝代更替频繁 C.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D.国家实行土地轮休政策 9.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0.在某校校园文化艺术节晚会上表演的一场历史剧中,有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下列台词中有误的是 ..
A.我是迪亚士,我开辟了从欧洲到非洲好望角的一条航线 B.我是达·伽马,我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线继续前进,到达印度 C.我是哥伦布,我总共三次航行,开辟了到达亚洲的航线 D.我是麦哲伦,我的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顺利回到欧洲
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12.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13.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蒸汽机的推广
B.相对论的提出 C.内燃机的出现
D.发电机的发明
1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教是个纺纱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表明当时
A.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B.技术发明的水平相当低下 C.国家不重视技术改良与发明 D.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世纪末,西方某国钢铁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近140个,而工人总敬数却增加了近两万,产量增加了近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这表明该国( )
A.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垄断组织产生
C.行业内部竞争日趋激烈 D.工业革命加速社会结构变 16.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解体”是指( ) A.耕织逐渐分离日趋商品化 B.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C.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17.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 )
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 D.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的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人口远远少于中国的洪都拉斯人均消费量却是中国的1246倍。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 B.中国农民贫困购买力低 C.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D.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21.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三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正式生效,改革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重新分配议席。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人口大量减少的选区),减少了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得到了65个议席。第二,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了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6分)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4分)
(2)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果?(2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4分)
22.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 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
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扣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果是什么?(4分)
(4)对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原因,材料四提出了什么观点?由此可得到什么启示?(6分)
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题卡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21. (1) (2) 22.(1) (2)
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9 10 20 18 19 (3) (4)
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A 11 C 2 B 12 D 3 B 13 A 4 C 14 D 5 C 15 B 6 A 16 A 7 B 17 B 8 C 18 C 9 D 19 B 10 C 20 A 21.(1)原因:①开封位于汴水两岸,交通便利;②政治中心的影响(开封是北宋的都城);③宗教文化的影响.
特点:①商品丰富,种类齐全;②商品交易有分区. (2)原因:工业革命.
成果: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关系:城市化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民主政体的稳定和发展,又确保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2.(1)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联系加强,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使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
(2)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下层人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社会矛盾激化.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日益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观点:太多的政治运动、太多的社会动荡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启示: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变革不仅是要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使用好这种权利,为民众造福,否则就会不断出现“继续革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华拓网还为您提供以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一必修二历史,有几道选择题求解,要原因,要详细点,
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至清代虽然有政府政策的限制发展,但不能说萌芽刚刚出现,结合题意C,D可排除,故选A2,台湾在历史上从没被葡萄牙殖民占领,而好望角于1487年由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航行发现了好望角并在之后沦为殖民地,故选C3.1651年,英吉利共和国政府针对当时英国海上贸易的主...
高一历史必修二课后题
B不同之处:1、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局限于轻工业领域,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部门发展为主;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 3、第一次工业革...
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检测试卷及答案
材料二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 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美某外交公报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公报发表于几几年?这一公报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发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 材料三 在上海举行的下图所示国际会议上,成立了某区域性...
高一历史必修二的选择题高手进
B第一题很明显应该选B,因为他题目中所提到了政治保障,另外LL帮你总结一下A答案指的是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让海外殖民地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以及工业品倾向地。C答案则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的保障。 D答案手工工场的发展只是指当时的手工业繁荣,而跟题目本身是不沾边的。所以选B C 第...
高一历史必修二试题;查1763年的世界贸易,对欧洲、非洲、美洲、中国的...
意义 第一,引起商业革命。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第二,引起了“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
高一历史材料题
高中历史必修25道材料题如图,要答案 图没办法,就略了,不过也不难26.(12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出中华...
高一历史必修二题一道。自由劳动力是什么?殖民扩张为什么会给英国带来...
不能完全交给当地人,就业岗位肯定就增多了。A说的是殖民扩张使英国管辖的人口增多,人口增多自由劳动力也就增多;B说的是殖民地多了,在殖民地开设的工厂也就多了,能提供给英国本国人的就业机会也就多了。题目说的是为什么随着殖民扩张英国本国人的就业机会增多了,那肯定不能选A噻。自由...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复习提纲 必修二
第一节 自然环境 概况: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地理位置:大部分位于东、北半球,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靠印度洋、西临地中海和黑海。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3 南部有三大半岛,自东向西是中南...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对外贸易萎缩,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特点:朝贡贸易、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4 理解土地制度的演变、理解重农抑商、应用“海禁”与“闭关锁国”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小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关...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