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122期)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
NO.22019
GeneralNo.122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陈建军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122000)
摘 要: 进入新世纪,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模式不断地推陈出新。高校语文教育专业是为培养基础教育语文教师而设置的,其培养的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元素之一,更应该走在改革的前沿。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与时俱进发展和日益提升迫在眉睫,应努力探索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的循序渐进式的有效提高途径,促进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教师发展;一体两翼;一主二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9)02—0127—03
教育是百年大计。语文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担负着母语教学、文学鉴赏、提高国民综合文化素质的重大使命。同时,语文教育奠定了学习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知识的基础。新时期以来,语文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特别重视语文教育的长足发展,力争发挥语文教育在人格培养和提高全民素质方面的人文功能。因此,语文教育要不断在教师、教材、教法等领域推陈出新,走在教育教学综合性改革的前沿。在这里,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及其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全社会重要因素。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深入挖掘出束缚语文教师发展的瓶颈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使语文教师做到在专业素养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一体两翼、一主二辅”的复合式提升。
一、知识:一体两翼
语文教师承担着语文课程知识的传授,其主体知识当然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所涉及的全部专业知识以及高校毕业后不断更新的专业相关知识。根据刘清华(2004)关于“知识的分类”,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师通过系统学习已经获得的专业知识归为“内隐知识”。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把自己积累的专业技术知识即“内隐知识”显性化。语文教师不但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上岗前积累丰
收稿日期:2019-01-20
富的文化课知识,认真钻研教材教法,还要深入研究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努力“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实现教师终身的专业成
〔1〕
长。”可见,语文教师主体知识在语文教师专业可
持续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语文教师在专业领域内既要终身学习,又要探讨专业知识外化为“外显知识”,即信息流。不断探寻知识信息从主体输出最后到输入客体的有效途径及更为新颖的途径,这个过程也需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学素养要不断提高,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及教学论甚至课程论的知识也要不断更新。与此同时,要使语文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有机复合,产生新的语文教学生产力,从而推动语文教学新的生产效率。
潘施施(2012)在综述了钱梦龙、魏书生等国内知名的优秀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成长轨迹之后,认为影响语文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以下四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双高视域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G18EB021)阶段成果作者简介:陈建军(1974-),男,辽宁建平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语文教学论方面研究。
127
点:“丰富的专业情意”“较强的专业知识”“扎实的
〔2〕
在教育研究能力”“强烈的专业自我发展意识”。
的自然科学知识,这是最能彰显一个教师的知识魅力,使教师获得学生认可、尊重、信任乃至崇拜的核
〔3〕
可心部分,也是做好教师本职工作的有力助手。”
这里,“丰富的专业情意”是从业前和从业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热爱,只有热爱才有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强烈的专业自我发展意识”指的是从业后对专业知识不断巩固和完善的内心迫切需要,有需要才会实现真正持久的可持续发展;“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研究能力”则是对应上述的“内隐知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具备雄厚的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透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相关理论知识,见“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优秀文明的“国学”知识是语文教师“多面手”形象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教师形象魅力的主要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充电,积累语文教学前提中的“多桶水”,最终在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的路途中使教师和学生达到双赢。
并具备一颗“热爱教育”的赤诚之心。著名语文教育家的专业成长案例进一步告诉我们,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从客观的“专业知识”和主观的“专业认同感和发展愿望”两方面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全方位立体式可持续地促进语文教师主体专业知识的发展。
以上所述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方面的“一体”,即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应关注“两翼”内容,也就是“哲社”和“国学”知识。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科,因此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维、交际及文学欣赏与创作的能力,同时也在于发挥人文情感熏陶功能,陶冶学生情操,有益学生形成日臻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语文教师决不能做仅通语文教育的教书匠,更要做专业基础知识、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沉寂一段时间之后方兴未艾的国学知识兼通的语文教育家,打造自己的博学之身。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语文教师不但要理清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知识,还要在中国历史的宏观背景下研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国学知识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现行基础教育阶段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加大了古典诗词和文言文的阅读量,这就要求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开拓视野,扩大经典文献的阅读,大量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熏染功能,为将来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夯实基础。
杨寒凝(2010)基于上海市H区的实证调查分析后,认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主要包括一定量的文学、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和基本128
语文教师“一体两翼”知识发展格局在这里,我们忽略了哲学社会科学包含语言文学和国学以及国学与语言文学内容互有交叉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只从语文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考量。叶澜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内在
专业结构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4〕
语文教师要想达到专业结构的更新、演进和丰富,必须吸纳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国学知识。一位语文教育家首先应是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位国学大师,先哲孔子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孔子是一位教育家,兴办私塾,在《论语》中阐述了许多至今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他又是一位社会科学家,在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众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一位国学奠基者,开创的儒家学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堪称国学大师的季羡林也是身兼数称号,“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家、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术业数攻,而且都是终生奉献于语文教育研究事业。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该汲取先哲的成功经验,在知识内涵方面践行“一体两翼”的格局,切实实现专业知识的可持续发展。
二、技能:一主二辅
语文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想实现职业的生态健康发展,必须加强课堂教学技能素质的提升,而且要坚持下去。语文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语文新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及内容、实施建议等几个方面对语文课程建设进行了建构。语文教
师身处教学一线,要时时处处积累第一手经验,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技术技能知识,融会贯通,重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考量,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不懈地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新模式,精益求精,戮力创新,力争做到语文教师主战场教学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蔡文娟(2004)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复杂多变具有生成性,并无现成的模式可
〔5〕以套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要针对具
研。组织教研团队,承担各级各类教育科研的课题项目,时刻督促自身发展,合力打赢语文教师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攻坚战。
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出一条既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又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路子,同时还要关注新采用的教学技能方法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反思,在语文教师“一主二辅”技能发展格局以上我们从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反思中教学,遵循最新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地运用最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多进行一些探究性思维训练,发挥身处教学一线的优势,敢于质疑,勇于想象,不断在课堂教学技能领域出新招。
现在来谈“二辅”,即语文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要从“主阵地”推陈出新的同时,参与“整合”与“教研”,从这两个辅助方面推荐教学技能素养的渐进式提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进行教学资源整合,教学主体整合。教师要开展集体备课,要把所任教学段的学生培养目标层层细化,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在集体备课和团队教学的过程中,多学习他人的优点和方法,开拓自己的专业知识面。教师职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代际相传的体系,工作中要发挥团队优势,群策群力地探讨语文教学技能素养的创新发展,这是对教师发展文化潜动力的开掘,定将激发促进教师发展的新的源泉。
贾丽颖(2010)指出,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观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专业技能也会不断提升。〔6〕
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位“教书匠”,更应该是一位教育学家。在搞好语文课堂教学之余,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身处教学一线的优势,以自己所任教的学生为样本,积极参与教研科
方面厘清了专业素养可持续发展的渠道。全社会还要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利好环境,要激发广大教师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因,变教师“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想方设法激励他们热爱本职工作,有进取心,从心理素质、教学教研能力、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升自我,锻造自己的教学个性。同时要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从学校环境、文化氛围以及继续教育等方面积极为教师发展创造宽松、合作、向上的环境,“内因”与“外因”凝成合力,一定会形成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可持续良性生态型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17.
〔2〕潘施施.优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27-28.
〔3〕杨寒凝.教师眼中的教师专业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44.
〔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6.
〔5〕蔡文娟.语文新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13.
〔6〕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38-39.
1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