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二章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裙岩悬崖,因悬崖面与苏格兰传统服饰苏格兰裙很像又叫苏格兰裙石,是海边大片悬崖上垂直玄武岩柱在千万年的地壳运动作用下,外层岩石逐渐风化,露出的像积木一般的裸霉裙石。下图为裙岩悬崖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裙岩悬崖崖面( ) A.多竖条岩柱 C.多岩溶裂隙
2.裙岩悬崖的形成过程是( ) A.海水侵蚀——地壳张裂——岩浆侵入 C.海水侵蚀——地壳张裂——岩浆涌出
B.岩浆侵入——岩浆冷却——海水侵蚀 D.岩浆涌出——岩浆冷却——海水侵蚀 B.多光滑平整 D.多点状凸起
3.若海平面高度基本稳定,图中海岸线及崖顶E点的海拔变化趋势可能是( ) A.向海洋推进、海拔上升 C.向陆地退缩、海拔上升
B.向海洋推进、海拔下降 D.向陆地退缩、海拔下降
下图示意横跨帕米尔高原主体、阿莱谷地、西天山、费尔干纳盆地等主要构造单元及对应的莫霍面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4.图中地壳厚度最大处为( ) A.费尔干纳盆地
B.西天山
C.阿莱谷地
D.中帕米尔
5.图示剖面断层发育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垂直运动 C.岩浆活动
B.地壳扩张运动 D.地壳挤压运动
为了恢复河流的原始生态,目前一些国家拆除了一些大坝。读水库拆除前后的对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拆除大坝前,M处河段( ) A.径流季节变化小 C.流水侧蚀能力强
7.大坝拆除后,水库原有库区将会( ) A.蒸发下渗增强 C.水体污染加剧
B.土层深度变厚 D.植被覆盖提高 B.水温年际变化大 D.河床沉积颗粒细
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
2
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
C.垂向挤压
D.垂向拉张
9.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 A.F1~F4疏导性能好 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
B.F1~F4延伸到地表 D.F1~F4断至含油层
大风江为位于北部湾的入海河流,河口建有挡潮闸(挡潮蓄淡的水闸)。研究发现河口红树林自海向陆都展现出距离河口越远,红树林群落趋于简单和长势较差的格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挡潮闸发挥作用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1.河口红树林群落和长势与距离河口远近关系形成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海水盐度
B.海水深度
C.土壤肥力
D.地势起伏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独流入海河流径流量较大,流程较短。此类河流所在小流域的生态、农业、城镇等要素多形成上游-中游-下游-滨海的四段式空间分布序列。下图为独流入海河流小流域生态、农业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
12.该类型小流域内( ) A.上游人口密集﹐小城镇广布 C.下游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
B.中游城镇均为河运集散地 D.滨海城镇职能以商业为主
13.该类型小流域在国土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上游洪水威胁严重 C.下游水体污染加剧
B.中游地质灾害频发 D.滨海滩涂湿地锐减
佛掌沙丘位于西藏米林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沿岸的河漫滩上,高差约165m,沙丘上叠置了众多小型新月形沙丘,下图为佛掌沙丘上叠置的新月形沙丘各部位沉积物粒级级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佛掌沙丘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游客可观赏到最大沙丘的时节( ) A.春夏时节
B.夏秋时节
C.秋冬时节
D.冬春时节
15.导致佛掌沙丘上叠置的新月形沙丘坡顶沙粒粒径最粗的动力主要来自于( ) A.风力吹蚀
B.重力坍塌
C.流水堆积
D.风化崩解
16.影响叠置新月形沙丘的物质粒级分选性的主要是( ) ①沙丘位置 ②沙丘坡形 ③沙丘面积 ④沙丘高度 A.①②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白杨河流城水系分布。白杨河发源于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境内的乌日可下亦山
4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东南坡,流域总面积15508平方千米,流域内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早、半干早气候。白杨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流经褶皱断块山地进入白杨河断陷谷地(地面海拔600-1000米,为一东西长约10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的条带状谷地,其间发育白杨河扇)堆积形成冲积扇。冲积扇表面主要分布暂时性河道(夏季偶发暴雨形成短暂的微弱径流)和季节性河流。暂时性河道网占冲积扇面积的97.9%,但基本没有径流通过。白杨河主河道只占冲积扇面积的2.1%,河道从扇体中部穿过流向东南,克拉苏河沿扇缘向东流过。
(1)简述白杨河的水文特征。
(2)指出白杨河冲积扇发育最强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3)分析白杨河冲积扇表面暂时性河道基本没有径流通过的原因。 (4)说出白杨河上游至冲积扇河段沉积物粒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
1.A 2.D 3.D 【分析】
5
1.由题意可知该裙岩为玄武岩,是喷出型岩浆岩,易受风化和流水侵蚀的影响。该地位于海边,风化作用强,且有瀑布和水流流下,易受从上到下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出竖条岩柱。故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玄武岩的形成过程就是岩浆喷出、岩浆冷凝随着海水侵蚀,岩石露出地表。ABC错误,D正确。因此本题选D。
3.海水不断侵蚀崖底的岩石,上部岩石会崩落。岩石会随着海水的搬运,海岸线不断后退,崖顶的海拔不断下降。ABC错误,D正确。因此本题选D。 【点睛】
根据材料信息和景观图分析裙岩悬崖的形成过程,然后根据其形成过程分析其在形成之后受到的外力作用,分析其地貌演变方向。 4.D 5.D 【分析】
4.图中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壳,图中莫霍面与地表起伏线之间的间隔即是地壳厚度,读图可知,选项四个地区相比而言,中帕米尔两者之间间隔最宽,地壳厚度最大,故选D。 5.该区域位于帕米尔地区,岩层受地壳挤压,当内力挤压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位移,形成断层,主要受地壳水平挤压运动形成,D正确,AB错;与岩浆活动无关,C错。故选D。 【点睛】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 6.A 7.D 【分析】
6.因为拆除大坝后,大坝的调节径流作用消失,大坝下游的M处河段径流季节变化增大,故拆除大坝前,M处河段径流季节变化小,A正确;拆除前多为大坝深层水,M处河段水温季节变化小,水温年际变化拆除前和拆除后变化幅度不大,B错误;拆除大坝前,由于大坝对其上水位的抬高,大坝上下水位落差大,放水时水流速度快,流水以下蚀为主,侧蚀能力
6
不强,流水搬运能力强,河床沉积颗粒粗,C、D错误;故选A。
7.大坝拆除后,湿地面积减少,蒸发下渗减少,A错误;库区水流速度加快,侵蚀增强,土层厚度较少,B错误;水体更新速度变快,水体污染减轻,C错误;库区水体覆盖面积减少,滩地增多,植被覆盖提高,D正确。故选D。 【点睛】
水坝建设对下游的影响:(1)使流量更稳定:提高了枯水期的水位,降低了汛期水位;(2)总径流量变小:库区蓄水,库区水分蒸发,库区人类活动用水;(3)含沙量降低,河口三角洲地区的泥沙来源减少,三角洲扩展趋缓或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或海岸线侵蚀加剧);(4)阻断鱼类洄游通道;(5)总径流量变小,湿地面积萎缩;(6)下游沿岸平原的泥沙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7)河道水位降低,原有水利设施作用减弱;(8)径流量减小,对污染物的稀释作用减弱,水污染加剧;(9)河口外海域的营养物质减少,饵料减少,渔业资源减少;(10)下游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沿海地区海水倒灌,地下水矿化度升高,土壤盐碱化加剧。 8.A 9.D 【分析】
8.根据材料“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可知,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应为地壳水平运动而非垂直运动,CD错;图中岩层弯曲,应是受到水平挤压的影响,压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导致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乙处岩层断裂下陷,甲、丙处岩层断裂抬升,A正确,B错。故选A。
9.读图可知,F1~F4断层延伸至含油层,燃料油在强大的压力下沿断层散失,这是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D正确;F1~F4断层疏导性能好有利于石油组分的散失,但如果没有断至含油层,其疏导性能再好,也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同理,F1~F4延伸到地表或石油埋藏层位较浅,但断层如果没有断至含油层,石油难以有散失通道,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ABC错。故选D。 【点睛】
第2小题注意抓住根本原因,石油组分之所以能大量散失,主要是断层断至含油层,内部石油受强大压力的作用,沿断层散失,即便断层没有延伸至地表,石油组分也可以沿断层散失至其他岩层裂隙。
7
10.D 11.C 【分析】
10.根据材料信息,挡潮闸的作用主要是挡潮蓄淡,大风江位于北部湾附近,该地区纬度低,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河流入海水量小,该季节最容易受到海水的影响,导致河口盐度增加,因此需要挡潮闸阻挡海水的倒灌,挡潮闸发挥的作用最大,D正确;与冬季相比,春夏秋三季,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因此挡潮闸的作用相对较小,ABC错误。故选D。
11.从河口向陆地方向,盐度原来越小,从河口向海洋方向,海水盐度越来越大,但自海向陆都展现出距离河口越远,红树林群落趋于简单和长势较差的格局,故海水盐度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A错误;红树林主要生长在潮间带,河口向海方向和向陆方向的海水深度、地势起伏变化很可能不同,但红树林群落都趋于简单和长势较差,B、D错误;河口附近受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土壤肥沃,因此红树林群落较复杂、长势较好,C正确。故选C。 【点睛】
红树林生长有几个特殊条件:1.咸淡水交接的河口地带;2.泥质滩涂;3.周期性潮水浸泡。 12.C 13.D 【分析】
12.上游以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为主,主要是丘陵山区,人口稀疏,小城镇分布数量较少。A错误;中游城镇部分是河运集散地,并不是全部,B错误;读图分析,下游地势平坦,水运交通便利,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C正确;滨海城镇多沙地,商业并不发达,D错误;故选C。
13.上游地区地势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洪水威胁并不严重,A错误;中游地区多为河运集散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小,B错误;河流下游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水体污染有所缓解,C错误;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滨海滩涂湿地面积锐减,D正确;故选D。 【点睛】
流域综合开发是针对流域内的优势要素,使效益最大化,但流域问题往往直接影响流域开发的实施,因此流域综合开发应以问题治理为中心,以优势要素开发为重点,两者兼顾,实现全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流域的开发方向: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发挥
8
优势、注重环保。不同河段开发重点不同:上游河段注意水土流失情况,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发展旅游业;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流量大的河段,侧重水力资源的开发,可布局高耗能产业;中游河段同样保持水土,兴建水库,防洪;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流量稳定,侧重发展航运,灌溉农业、养殖业的开发,注意水污染问题。 14.D 15.A 16.D 【分析】
本题考查风力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14.沙丘的形成是河滩泥沙在河流水位降低后,风力作用形成在河岸地带的,在降水少、气温低的冬春时节,河流水位很低的时候可以观赏到最大的沙丘,故选D。
15.叠置沙丘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顶部受风力吹蚀的影响,颗粒较细小的被风力吹蚀掉之后,余下的沙粒颗粒较粗,故选A。重力崩塌会使得较粗的沙粒滚动到下面,B错误。流水堆积地貌具有分选性,较粗的沙粒在下面,C错误。风化崩解沙粒会变小,D错误。
16.对沙丘物质颗粒进行分选的是风力,影响风力作用结果的是沙丘的坡形和高度,②④正确,故选D。面积和位置与分选性无关,①③错误,即ABC错误。 【点睛】
某地沙源丰富、沙丘(河流含沙量大)形成的原因: ①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条件差 ②临近高压中心,多大风天气 ③临近沙漠、沙地
④冬季枯水期,河岸湖滩裸露,多风沙
⑤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沙量大
17.(1)年径流总量较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为季节性河流;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河水含沙量大;冬季气温低,河流结冰期长。
(2)夏季。原因:夏季有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较大;河水搬运作用强,挟带泥沙物质多。
(3)地表海拔较高,难以接受地下水的补给;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河床多由细砂组成,河水下渗严重。
9
(4)变化: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影响因素:径流量;河流流速;(河谷)地形。 【分析】
本题以白 杨河相关图文材料为情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发育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
(1)白杨河位于新疆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流量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流域内降水少,植被发育较差,河流含沙量较大;冬季气温低于零度,冰雪不融化,河流断流,因此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 (2)冲积扇是流水堆积地貌,发育强度与流水作用强弱有关。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加上降水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大,搬运堆积作用增强,冲积扇发育较强。
(3)由题干信息可知,暂时性河道是夏季偶发暴雨形成短暂的微弱径流,冲积扇的补给水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水,由于冲积扇表面海拔较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难以补给冲积扇,加上该地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导致暂时性河道基本没有径流通过。再加上冲积扇处堆积物颗粒主要为细砂,水流下渗较多,很难形成径流。
(4)冲积扇属于流水堆积地貌,流水的搬运能力与水流速度呈正相关,因此流水沉积具有严格的分选性,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颗粒从大逐渐变小。因此河流较长,被携带至冲积扇处的物质粒径小,因此从上游到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径流量、流速等因素。 【点睛】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公里。冲积扇沿着半径方向,可分为顶坡段、前缘段和两者之间的过渡段。从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堆积物由粗到细,分选性逐渐变好。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