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加强广东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的研究

来源:华拓网
探讨·呼声

责任编辑 刘禹松

加强广东

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的研究

蔡云川、冼凤英、姜志勇、刘付永忠 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510222

广东海岸线长,海域广阔,以海洋生物为主体的海洋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维持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我们当前的生存与发展,更是一件关系到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大事。然而,近年来,广东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持续退化,其主要表现为:部分近岸海域、港湾污染逐年加剧,氮、磷等富营养元素浓度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水域生态系统功能丧失,赤潮频繁爆发。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单一化的趋势明显,部分海域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幸存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也在不断下降。近岸海域中水生生物总量减少,部分近岸海域呈现了荒漠化,许多优质鱼种无法再形成渔汛,而有害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

造成近岸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多样,是经济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谓“一分天灾,九分人祸”,要改变近岸海洋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首先要改变“重使用、轻养护”、“重产出、轻投入”的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惯性思维方式,同时加强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的研究,通过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修复与重建,恢复重建海洋生态系统的营养链,恢复和提高海洋各级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为修复近岸海洋生态系统,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采取了多项政策与技术措施,如建设人工渔礁、增殖放流、建设海洋与水产自然保护区、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和捕捞许可制度、近岸海洋环境监测,这些措施的积极效果逐步显现,尤其在局部海域效果十分明显,但是广东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在总体上仍然呈退化趋势。为了进一步做好海洋生态环境养护工作,加速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除了已经采取的政策与技术措施外,还需要研究和推广应用多种技术或管理措施以全面地修复近海海洋生态系统。

一、开发推广近海海洋天然生物资源保护综合技术一是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实行就地保护,在其主要生长繁育区域建立永久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二是实施栖息地保护,保护珍稀物种及生态多样性,针对主要濒危物种,重点保护海洋生物产

卵场、索饵场、育肥场、洄游通道和越冬场。三是实施移地保护,对栖息环境受到严重毁坏的物种,采取移地保护措施。四是开展濒危海洋物种人工驯养繁殖。建立濒危海洋野生动植物人工驯养繁殖基地。研究开发人工驯养繁殖核心技术,加强对国家重点保护的海洋野生物种的人工繁育与资源增殖。

二、开发应用生态安全技术一是开展进出口物种识别、产品鉴定等工作,为进出口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海洋动植物外来物种监控制度,开展海洋动植物外来物种治理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二是严格海水养殖引进新品种的科学管理。在引进新的品种前,应先对其适应性、繁殖周期、天敌和入侵历史等情况进行评估,在确定不会造成入侵灾害后,再进行引进,避免引进后因各种原因造成生物入侵。对现在已经造成入侵的品种,应采取妥善治理措施。对现有引进品种中的疑似入侵品种应进行严格控制,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继续养殖。

三、开展沿海重点港湾滩涂生物量变迁的调查,为全面开展海洋资源调查做铺垫

1980年~1986年在广东省进行的沿海滩涂资源调查,所形成的报告较完整地描述了广东近岸生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至今仍是制定海洋生物资源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资料。但过去的20多年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导致沿岸理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益海洋生物资源急速减少,有害生物激增。为了清晰地了解广东全省沿岸滩涂生物资源状况,及时调整发展策略,有必要首先对全省重点港湾滩涂生物量进行调查,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开展全省范围内全面的海洋资源调查做铺垫。以上一次调查的内容为蓝本,制定生物调查的种类和范围,以新的设施设备方式方法快速展开调查,并与上次调查的结果进行查对,分析资源量变化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开展近岸海洋生物链底层物种调查及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近岸海洋生物链底层物种(如底栖硅藻、浮游动植物等)是构成海洋食物链“金字塔”的基础。各种污染物注入和围填海行为极大地改变了海洋生物链底层物种的栖息

24 《中国水产》2009年第8期

探讨•呼声

责任编辑 刘禹松

本刊讯(李明爽 报道)7月7日,全国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培训班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开班,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李彦亮对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山东省、福建省和重庆市分别介绍了本省(市)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环境,使到这类生物中的有益品种急速减少,而有害物种大量繁衍,严重地影响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质和量上达到了危害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的程度,而我国对海洋生物链底层物种的调查和恢复技术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选择污染严重,生物资源量下降较大的重点港湾,调查其理化环境现状、近岸海洋生物链底层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有益和有害物种的变迁情况,研究开发出恢复有益物种的技术和方法。先进行定点的理化环境和生物资源量年周期变迁调查;接着进行实验室条件下恢复有益物种的技术和方法;然后开展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有益物种恢复试验,为大面积海域生态修复作出示范。

五、营造近岸“海底森林”,建设人工藻场“海底森林”是指海藻群落,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十分活跃的一族,它生产的有机物为整个海洋营养链提供初级生产力,而藻体生长过程中大量吸收水体中的碳、氮、磷等营养盐,抑制了水域的富营养化进程。海藻林带还是众多海洋动物的栖息地和避难所。保护和营造海中森林,建设“人工藻场”也是海洋生态修复重建的重要一环。

六、建设非掠食性海洋鱼类种质资源开发与保护基地非掠食性海洋鱼类是相对于掠食性或肉食性海洋鱼类而言、处在海洋生物食物链中下层、以植物或是滤食性为主的相对环境友好型鱼类。开展非掠食性海洋鱼类的资源增殖是具有绿色意义的海洋食品生产和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手段,而其种质资源开发与保护是基础。第一步,以在广东省分布最广的鲻科和鲱科鱼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围网和定置网捕获的大规格鱼种作为原种,开展这两科类鱼的保种与育种技术研究;第二步,开展技术成熟品种的规模化育种中试并研究更多品种的鱼类;第三步通过鉴定,确定合适大规模保种、育种和开展人工资源增殖的品种5种~10种,建设大面积的保、育种基地,规模化生产优质种苗提供给我省和香港海域的人工资源增殖。

七、有针对性地开展天然渔业资源增殖

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获物组成低龄化、小型

化、低值化日趋加剧,渔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在强化各项保护管理措施的同时,应通过放流和底播等措施,对天然渔业资源进行增殖,提高渔业资源生产能力,改善渔业资源种群结构和质量。针对我省近海海洋捕捞的主要品种如海鳗、鳓鱼、ā鱼、沙丁鱼等研究开发其人工繁殖技术,建立大规模人工育苗基地,将生产的苗种用于公益性资源增繁殖。

八、研究和推广友好型、温和型捕捞技术一是建立和完善渔业资源调查和评估体系,加强资源监测,加强对最大可持续产量的研究和最适捕捞量的研究,科学地确定总可捕量,为实行捕捞限额制度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加强对副渔获的分离机理及分离技术研究,以有利于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三是加强对资源破坏轻的渔具渔法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九、开展滩涂与近岸海域海水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实施养殖容量评估与调控

研究跟踪养殖容量对海域天然生物生物量、生物区系、种群结构、种群密度、遗传多样性变化的影响;研究调查养殖容量与污水、残饵排放及水域自净力的关系;开展特定海域最大养殖容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养殖容量的评估,科学规划重点养殖容量,实行养殖容量调控。

十、优化海洋养殖模式,改进养殖技术一是开发和推广混养等生态互补型养殖模式,减少饲料投入和残饵排放,例如鱼虾混养模式,掠食性鱼类与非掠食性鱼类混养的模式。二是开发和推广清洁养殖模式,如在对虾养殖中推广良好浮游微藻藻相养护、有益微生物菌相培育、养殖水体质量调控技术;在海湾网箱养殖中,开发和推广具有养殖污水和废弃物处理功能的环保网箱系统;三是开发和推广养殖自身污染物降解技术,以生物降解技术为主,融合物理降解技术、化学讲解技术。四是继续大力推广深水网箱养殖系统技术,将养殖区逐步从近岸内湾向离岸深水海域转移,减轻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压力。

《中国水产》2009年第8期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