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来源:《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银德辉 杨 滔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农民规模持续扩大,其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方式转变为“举家迁徙”,出现家庭化流动的趋势。这种人口流动现象持续十余年之后,庞大数量的第二代移民已经出现。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 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 14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 ,其中居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 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6 - 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另据2003 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资金会自主的对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进行的调查,中国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 3% ,近半数的流动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一、研究概况
我国最早涉及流动子女教育问题的文字是1995年1月21日由记者李建平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流动的孩子哪上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此后两三年间,关于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文字,数量很少,而且主要是报纸的记者报道,散见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
普遍认为,发表在1997年第2期《天津市教科院学报》上,署名为研究组的《天津市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调查研究》是真正意义上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单独的学术探讨的最早文章。但经笔者考证,由刘恒发表在《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上的《四川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状况的调查与建议》更早于研究组的文章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 1997年发表论述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文章近10篇。而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直到2002年后,这个问题才又被重新关注,学术界研究相关课题的成果越来越多。经不完全统计, 1997年至2007年,发表在各类期刊上的论文成果数量及趋势变化如下图一所示:
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实际上包含两类: 即“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学术界对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研究发表的成果来看,大多数研究对象定位于居住在城市的“流动子女”,而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较少。 鉴于本篇研究的目的,笔者将关注点集中在从农村进城居住的“流动子女”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上。 二、主要研究成果分析 (一)在多领域进行分析研究 农村流动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是一个教育问题,但绝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该问题的复杂性,为从多学科、多领域视角来研究探讨提供了可能性、必然性和必要性。 现有的论文,已经在教育学之外,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如沈小革(2005)从学校、学生、教学质量、家长四个指标对广州市外来人员子女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它影响了外来人员子女向上流动和与当地社会整合的机会,代际传递明显的问题。罗义( 2007)从流动
人口子女基础教育投入的公益物品性质出发,认为解决流动人口基础教育政策必须在分析各个主体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合理界定政府间的责任关系,提出并论证多中心协作体制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有效的体制架构。项继权(2005)就农民工子女的范围与法律定位、该群体受教育权的制度保障进行了研究。张军凤等(2007)以多方利益主体为视角,以利益诉求、利益共享、利益供给为脉络,对各主体针对流动子女教育而滋生的制度范型进行了多维度分析。范先佐( 2004) ,阎凤桥(2007)分别就当前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面临的财政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思路。朱镜德(2004) ,项继权(2005)则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化政策的产物,从而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莫怡文( 2005)从社会权利贫困的视角出发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杜文平(2002) ,胡进(2002)分别从流动人口子女的价值观或心理状况层面进行分析,并对进行教育干预提出多项建议。刘潇潇( 2006)深入探讨了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法理依据,透析我国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保护的现状,寻求促进和保障实现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对策。郭珊珊、周谊(2007)则从分析美国“隔离但平等”案件的判决出发,认为农民工子女也应该享受和城市子女同样的教育权利,否则就是违反《义务教育法》。
(二)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除了对应然层面进行理论分析之外,抽样问卷和访谈是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中一直应用较多的方法和手段。
同时,很多研究者注意使用其他方法辅助研究,如梁在、陈耀波( 2006 ) 发表文章对1995 年广东省农村—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就学情况进行了研究,使用了历史研究、案例分析、抽样访谈、比较研究、logistic统计回归等研究方法和手段。邹泓等(2004)采用了抽样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考察了北京、武汉、成都等九个城市流动儿童生存和受保护状况调查,在数据分析时采用了统计检验的方法对不同经济状况的流动儿童对周围环境的不同喜欢程度进行了显著性分析。
夏雪(2007)综合使用了抽样问卷、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对河南省3个城市9所初中里户籍不同的两类学生受教育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三)对区域总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这部分文章主要集中在对流入地进行调查,一般为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厦
门、苏州等地。如署名课题组1997年发表的对海口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黄志法、傅禄建(1998)对上海市流动人口集中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一些学校做了个案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杜文平( 2006) ,李雅儒等( 2003)则分别对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建议;姚迈新、赖吉和( 2006)则对广东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张铃娟等(2006)采用分层调查,分析了福州市子女在学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情况,并提出改进该部分人群的家庭教育的若干建议。
值得关注的一个社会现象是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深入实施,中西部地区相对发达的城市中流动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近年来也有对这些地区的情况、特点进行探讨。典型的如, 王积超(2003)应用社会学、民族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对西南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子女所面临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李荣华( 2005)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到兰州的劳务大军蜂拥而至,研究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了解兰州城区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李玉英等(2005)通过研究认为陕西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人口子女面临着入学难、收费高、条件差等问题,主要由于户籍制度、收费标准、教育资源配置等原因造成,提出了强化政府行为等诸项建议。单舒平、董维维( 2007)通过陕西省的充分调研,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对“流动子女”教育与“留守子女”教育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二者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王小力(2007)则对成都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对策进行了研究。
(四)对流动人口子女主要就学途径的分析
很多研究均对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进行了划分,根据标准细分程度的不同,基本可以归纳为在公立学校就读、在民办或私立学校就读、进入民助公立学校学习、流出地在流入地办学、在民工子弟学校上学五种基本形式。
其中,学界对民工子弟学校这一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的主要途径表现出比较大的兴趣,除了在一些综合性研究中以专章专节进行论述外,还有不少独立的文章对之进行探讨。有代表性的如:陈大寅、周信德(2004)分析了宁波市民工子弟学校三大特点,即办学地集中、办学以中小学为主和办学主体多元化与
办学人籍贯集中的现象。蔡美荣( 2005)以上海育才简易小学为案例,对上海市外地民工子弟小学教育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贺友谊( 2005)则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审批与年检、师资水平、设施设备配置及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发展趋势及对策问题进行了探讨。徐华炳(2006)也以温州为例,对该地区的民工子女学校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范先佐(2006)概述了整体范围内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马良、孙宝瑞(2007)认为民工子弟学校的出现就是通过体制外“准
市场化”方式满足农民工子女特殊的义务教育需求,研究中作者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做了时间梳理,划分为艰难自救、市场化到多元力量介入、合法化三个阶段,视角独特。贾波、陈燕( 2007)从民工子弟学校的产生背景出发,对其存在的合理性、农民子弟教育出路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五)对流动人口子女的主体分析
在大部分研究站在政策制定者或者政策建议者的角度,将注意力集中在区域或整体现状描述、困境分析、政策建议的同时,还有一批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受教育的对象——流动人口子女个体成长和群体发展,体现出对主体的人性关怀。
身体健康方面,张清霞等(2005)对某地流动人口子女进行抽样心理健康测验,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从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罗晓明( 2005)对江苏省昆山市对全市民工子弟学校14岁以下的学生进行了健康普查,对该群体存在的健康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讨论。心理健康方面,杨文娟(2003)研究认为流动人口子女比一般学生更具明显的独立、灵活、创新、合作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在学校教育中尤其受到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学校应重视这些因素的作用,促进群体个人特征的显现和张扬。梁拴荣( 2006)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格健康问题,对这一群体既不同于城市同龄,有不同于家乡同伴的“边际人格”进行了理论诠释、形成模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农民工子女健康人格的塑造应从自我概念发展的引导和发展环境的优化两方面探讨。群体发展方面,宋雁慧( 2004)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社群网络、信息渠道、社区文化、政策的都市取向、主观参与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讨论。
(六)从教育公平和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进行探讨
该部分的研究者,或通过对“公平”的分析,或将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主要探讨了教育公平的应然与实然问题。
该类研究典型文章有:孙红玲的《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国晓华的《民工子女的教育与教育公平》、四川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的《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章辉美,陈强玲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探析》、范先佐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王艳峰,刘永红的《公平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刘明先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讨》、徐韬,姜维的《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与和谐社会发展》、郑凤的《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这些文章对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含义、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进行深入分析,普遍认为,当前教育不公平体现在保障制度缺失、教育机会不均等、费用负担不合理、资源分布差异大等方面,而造成不平等的制度根源主要在于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过度分权、义务教育供给不足、民工子
弟学校待遇不公等。同时,文章针对这些现象与制度根源,就户籍制度、教育财政、办学体制等多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七)以国际视野进行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或者正在经历,虽然国情和体制的差异使得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并不可行,但是在研究中借鉴一些方法,或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吸收国际经验,是很有意义的。梁在、陈耀波(2006)就在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时充分参考了国外(包括墨西哥、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在迁移和子女教育结果方面的研究。王善坤等( 2006)在论文中以独立章节专门介绍和评价了美国在解决流动人口教育问题上的成功经验。王艳峰、刘艳红( 2007)在论述到实现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路径选择时,提出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实行义务教育券制度及建立“特许学校”,并参照法国的一些做法,允许自由入学无户籍限制。廖为海(2004)则专文介绍了美国择校制度,并从创新体制方向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途径。王善坤等( 2006)则专文介绍了美国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的成功经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三、研究特点及局限性
(一)事实调查和现象分析多,定量研究深度不足
目前对流动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实的调查和现象的分析,即使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也基本上停留在分布图、趋势图等描述统计层面,很少有研究能够应用较为专业的统计学方法,挖掘数据的内在联系和深度价值。定量研究深度的不足,使得研究者对事物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深化理论思考、创新解决途径的基础。
(二)多学科研究趋势呈现,跨学科研究不足
正如笔者在上文所论述,研究者们已经从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多个领域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研讨,但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义务教育范畴,它与城市发展、财政税收、公民权利等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密切联系。单个学科内部的视角、方法难以解决复杂情况下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者必须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综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找到有实际意义的政策解决途径。
(三)对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研究多,对学前教育及继续教育阶段的研究不足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继续教育是接受教育的三个密不可分的阶段,缺失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对整体教
育效果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笔者发现,截至目前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研究,主要是针对该群体义务教育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演进阶段:初探期、拓展期、细化深入期(刘敏等, 2006) 。对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的研究散见于小部分文章的若干论述,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研究,也都融入了城市学前教育或继续教育的文章中(朱家雄、裴小倩, 2003;梁雅珠等, 2004) ,尚未发现有专门的文章对流动人口的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进行研究。
(四)对学校教育研究较多,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研究不足
根据现代大教育的理论,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狭义概念,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而影响广泛的是社会教育。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到目前的几百篇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是关于学校教育(中小学义务阶段学校教育) ,论述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只有10篇左右。对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教育的研究更少,有研究者认为虽然农民工处于城市边缘,没有融入城市社会,但是其独特的社区环境对子女教育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江立华、鲁小彬, 2006 ) 。相关的有“关于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课题组所做的初步研究和郑蓉(2004)发表的《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五)对教育起点公平研究较多,对过程公平研究不足
教育公平不仅仅包括起点公平,还包括过程和结果公平。现有研究在讨论教育公平时,主要针对的是起点公平,即要保证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实现教育公平很重要的方面,但是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在教育过程中流动子女问题有没有受到平等的对待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已经有部分研究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但是对该问题的整体状况、解决途径等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六)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研究较多,对流动人口子女群体对现有教育管理体制的冲击和影响、政府决策过程及其后果的研究缺失
研究者在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时,普遍站在流动人口子女作为弱势群体的一分子,分析其受教育权实现的现状、问题、困境及解决办法,但是到目前为止,笔者尚未发现有研究成果对流动人口子女群体对现有教育管理体制的冲击和影响、可能的政策解决途径所需花费的成本以及制度后果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可能的原因在于,流动人口子女基本受教育权利都得不到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难、受质量好的教育难、受质量又好成本又低的教育更难的问题最为紧迫而棘手。但是必须看到的是,流动人口子女群体对现有教育管理体制的冲击和影响、教育政策的政府决策过程、政策成本及制度后果,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保障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妥善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将保障好、实现好、发展好
弱势群体权利与科学决策紧密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罗义. 流动人口基础教育的府际责任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 [2]莫怡文. 权利的贫困——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J]. 台声, 2007, (7). [3]郭珊珊,周谊. 从美国的“隔离但平等”的判决看我国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 (3). [4]单舒平,董维维.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探———以陕西省为例[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5]王小力. 成都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7, (5). [6]陈健.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边缘化问题的对策[J].贵州教育, 2008, (8). [7]李晋媛、张迎春.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研究概述[J]. 科教文汇, 2007, (11). [8]贾波,陈燕. 关于当前民工子弟学校境遇的思考[J]. 网络科技时代, 2007, (8). [9]徐韬,姜维. 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与和谐社会发展[J]. 职业圈, 2007,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