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与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与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来源:华拓网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与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摘要:我国是乙型肝炎(HBV )高发区,母婴传播是慢性乙肝肝炎感染的主要途径。不采取有效阻断与防治措施,HBV母婴传播的危险几率甚至高达90%,因此乙肝病毒的母婴阻断与防治研究始终是医学领域极为重视的问题。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与具体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为有效阻断HBV 母婴垂直传播,保障新生儿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

HBV是一种DNA病毒,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传染途径分为血液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几种主要途径。在我国,将近1/2乙肝患者是由母婴传播感染所致[1]。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HBV预防的要求也越高,对于HBV传播的最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最大程度的阻断孕妇HBV感染,以此控制我国乙型肝炎的流行,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本文在HBV的母婴传播的机制、主要途径,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策略、及妊娠期抗病毒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为研究更有效的HBV母婴传播阻断策略提供参考,以期望对降低我国人民HBV感染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

1 HBV母婴传播途径

1.1 宫内感染传播途径 对于已经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婴儿还没有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所以对阻断HBV宫内感染的阻断研究意义重大。乙型肝炎宫内感染主要是发生在妊娠中后期,这个时期胎儿各器官已发育完全,在这个时期给予干预措施对婴儿健康影响较小,实施阻断措施是科学合理的。宫内感染是指HBV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感染。以前的研究并没有将其作为主流感染途径,通常认为产时感染和产后密切接触是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认为宫内感染所占的感染比例相对较低,但随着检测技术的急速发展,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

1.2 产时感染传播 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未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或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母婴传播之前,大多数婴儿慢性携带者由产时感染而起,占40%~50%[2~4],产时感染指产程开始至分娩结束期间发生的HBV感染,约占母婴传播的40%。在胎儿自然分娩的过程中,新生儿的皮肤、黏膜、胎盘或是脐带损伤,接触到HBV孕妇的血液,接触阴道分泌物等均可能引起新生儿感染。多数专家认为围产期传播主要发生在产时,有两种可能:生产过程中胎盘渗漏或者创伤引起的胎儿直接暴露于母血;胎儿经过产道时暴露于母亲的体液。产时感染的 HBV羊水、阴道分泌物或者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造成胎盘绒毛血管破裂产生的母血渗

入,液体量达到8~10mL,进入胎儿血循环而,即可使胎儿感染[3]。HBsAg可以在多种体液中检测到,丁洋[5]报道认为分娩方式、产程(阳性母血渗漏于胎儿血循环的机率和产妇产程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HBV-DNA高水平和HBeAg阳性(研究提示HBV产时传播与孕妇血清HBV-DNA高水平和HBeAg阳性呈正相关)等因素是影响的主要因素。 1.3 产后密切接触传播 研究表明,HBV感染孕妇不经干预,出生时HBsAg阴性新生儿,在6个月后,有40%~60%可发展成为HBsAg阳性[6]。尹玉竹等[7]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到HBV-DNA的阳性率脐血中42.86%、唾液中10.71%、母乳中37.50%,说明产后母亲体液具有一定传染性,新生儿HBV 感染可由接触母乳或唾液获得。 2 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策略

2.1 HBV母婴传播的产前阻断(孕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抗病毒药物治疗) 分娩前采取阻断措施,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HBV-DNA载量,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在孕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以增加HBV感染孕妇的机体免疫力,抑制HBV-DNA复制,降低胎儿体内HBV-DNA载量,同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通过胎盘对胎儿期保护作用,对HBV感染孕妇7个月起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具有明显作用。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一定程度上降低 HBV 的感染率,但对于宫内

阻断仍有10%的失败率,因此,选择有效抑制HBV的药物具有重大作用[8]。

2. 2 HBV母婴传播的产时阻断 选择剖宫产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HBV母婴传播的风险,该理论认为HBV母婴传播产时感染主要是胎儿分娩过程中,由于子宫收缩运动,造成胎盘绒毛的毛细血管破裂,或着因外力造成新生儿皮肤黏膜受损,而导致母血渗透胎儿血循环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HBV母婴传播几率。

2. 3 HBV母婴传播的产后阻断 产后感染传播途径较为单一,是母乳喂养及母婴之间的亲密接触导致的。王兰芳[9]对115 例HBV携带产妇研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乳汁和唾液 HBsAg 呈现阳性, 乳汁中的含量高达46.9%,检测唾液中乙型肝炎病毒指标,其检出率也高达71.4%。说明母乳喂养会有一定的传播风险,采用人工喂养代替母乳喂养,能够较好的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产后母婴传播 [10]。 3 妊娠期抗病毒药物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委员会指出,孕期28~34w可采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进行母婴传播阻断。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孕期7、8、9月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是阻断母婴传播的主要措施之一。联合乙肝疫苗是阻断母婴传播的重要措施,使出生婴儿1岁时慢性HBV感染率由17.6%降为5.0%在出生时HBsAg阴性

而1~6个月时出现HBsAg阳性的婴儿,慢性转化率由40.9%降至0 [11]。但仍然有5%~10%未能获得保护。这个部分的新生儿大多是宫内感染,90%将发展为慢性乙肝患者,而这个比例在成年感染者中只有5%。裴彬等[12]认为,对于HBsAg阳性孕妇在妊娠期间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宫内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4 展望

阻断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争议。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阻断应该从怀孕前开始,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把乙型肝炎病毒控制在最低水平;慎重对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抗病毒治疗的问题;对新生儿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等策略可显著减少感染,是有效阻止母婴垂直传播的关键措施。但是,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哺乳期间抗病毒治疗安全性、孕前抗病毒药物选择、乙型肝炎妇女生育前的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母婴传播阻断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积极有效的预防、合理治疗阻断病毒垂直感染能为国为民解除沉重的医疗负担,提高乙肝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人们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预防措施认识不够,希望通过回顾性以及前瞻性的研究,明确我国目前的母婴阻断的效果,努力探索研究出更安全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将我国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能力提高到更高层次,进一

步提高我国乙肝新生儿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翔. 不同剂量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D].南京医科大学,2012. [2]丁?t,韩国荣.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07:627-628. [3]汪波. 帮您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J]. 健康向导,2012,06:32-33.

[4]陈宝敏,刘军.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措施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20:6199-6202. [5]丁洋,窦晓光.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机制及阻断策略的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12,13:3362-3366. [6]张磊. 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

[7]尹玉竹,周瑾,张培珍,等.影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2):105-110

[8]晋阳秋,李桂英,张彦波.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母婴传播采取阻断方式的临床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3:3338-3340.

[9]王兰芳. 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感染状态与新生儿母婴传播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

[10]彭美莲,刘玮,吕雯,等. 替比夫定与乙型肝炎疫苗及免疫球蛋白联合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01:15-16+33.

[11]张磊,桂希恩,曹倩,等. 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效果的观察[J]. 微生物与感染,2011,04:231-235. [12]裴彬,缪晓辉. 妊娠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进展及争议[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06:558-560.编辑/许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