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旧建筑改造利用的探讨
2008年8月四川建筑科学研究SichuanBuildingScience
121
城市旧建筑改造利用的探讨
杨有广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学院,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当代城市高速发展,新旧更替也在不断进行。城市中的旧建筑已经不适合城市的发展需要,但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它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旧建筑可以改变身份,在演绎下不断生存,续写城市的历史。本文列举上海新天地的实例,对城市旧建筑改造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身份;旧建筑;问题;改造;分析
中图分类号:TU31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933(2008)04-121-03
0引言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正如激动人心的新北京、新奥运所表明的,新依旧是大众话语的关键词之一。2005年,中国继续以世界最快的速度推倒旧建筑、建造新工程,但是,相对的旧也在不断繁衍,它们和新纠缠、交替、融合、冲突。城市正在飞速地发展,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间,塑造着城市新的文化身份。
就来到了我们想到的地方空间变成了场所。由于对空间的体验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因此,空间结构为一个文化的独特性提供基础,场所包含和传递着身份。在后工业社会,建筑的设计者们把建筑本身设计成了建筑的内容,而组织成内容的语法和词汇,则是赋予建筑意义的主要建构方式。
城市是历史形成的,从认识史的角度考察,城市是社会文化的荟萃、建筑精华的终集、科学技术的结晶。人类文化的研究中,城市建筑是与文字、(金属)工具并列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在城市建设中,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形成这个地方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建筑式样。中国地大物博,地域的广大决定了中国城市之间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各地方的建筑极具特色,总能在传统化、地方化、民间化的内容和形式上找到自己合适的切入点,形成自己民族、地域的特色。
1城市身份与城市特征
城市的身份体现在很多地方,体现在城市发展程度、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上;体现在城市经济、文化中;体现在人的生活中。人们第一次来到一个城市,对这个城市的了解则很容易体现在空间意象上,体现在建筑空间的标志上。一套核心意象组成了一套广泛传播和普遍采用的场所或空间意象在这些之上可以加一系列更加细微或者修正了的含义。只有放到更传统和广泛理解的核心意象里,他们才能得到表达。一系列的场所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场所神话。一个场所有诸多标志构成,这些标志使它获得独立性,可以识别出来。例如,波西米亚聚居区等其他场所有可能由在那里遇到的人组成,尽管他也可能与物质符号联系在一起,比如咖啡店、俱乐部、戏剧长廊。当我们面对那些标记的时候,我们
收稿日期:20070126
作者简介:杨有广(1964-),男,安徽合肥人,讲师,主要从事建筑学教学及研究。E-mai:lliqing18477543@sina.com
2城市旧建筑现状与旧建筑面临的
问题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生活的要求同时也就越来越高。所以,城市的建筑也在不断进步,建筑的建造形式和建筑材料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旧的建筑形式已经不再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高质量需求。中国城市中还有很多近代的厂房,这些厂房随着城市改造和发展,大批工厂迁出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遗留下数量可观的旧厂房及工业建筑。这些厂房都不满足现代厂122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4卷
房大空间、大跨度、通透的要求,通风、防火也很差,这些厂房显然都无法继续以原来的身份存在。而且在充满欲望和躁动的现代大都市,商业大潮似乎不可阻挡,这些住宅和厂房都处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巨大的商业利润促使开发商大量地进行开发,而对这些旧建筑的处理基本的方法只有一个拆。于是,很多城市的优秀旧建筑在爆破声中、推土机下灰飞烟灭。我国近10多年的城市改造,对旧建筑的破坏,远远超过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旧城的改造给很多人带来了很高的利润,城市也日趋向更加现代的方向发展。可人们慢慢发现,自己在这样的城市中迷失了方向。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城市的标志性越来越不明显,人们很难找到对城市的认同感。
旧建筑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历史、科学内涵,唯有建筑所记载的历史才是信史,每每比文字更为可靠。随着现代城市的旧城改造,大批城市优秀旧建筑被拆除,一个又一个古老的历史片段在我们眼前灰飞烟灭。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缺乏标志,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感觉到现实中的城市和记忆中的城市相距越来越远,似乎历史的记忆从我们脑海中渐渐消除。没有保留历史痕迹的单调和繁华都市形态给人的感觉是失忆;高楼大厦、宽广道路、成片绿地,固然给城市文明注入了现代气息,但是,城市建设应有其传承性,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看作了一个静态事物而告失败。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旧文化不断交融,新旧情感不断交融,新旧建筑也在不断交融。我们应该重视旧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进行谨慎的城市更新。不仅针对文物建筑,而且,那些普通的旧建筑,都是构成地方特征和维系原有社会经济文化延续的载体。这些载体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张扬着城市的个性。
上海新天地的首席建筑师本杰明伍德曾说过:这个世界只有一小部分建筑是需要原样保留下来的,建筑只能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但因为太大而不能集中展出。这是加了防腐料的尸体,只是供解剖的尸体,它的生命已经停止了。我认为要保存旧宅,就一定要改变旧宅。因为,建筑就同人一样有自己的个性和生活,一成不变只会将其扼杀。对于新天地,他认为:新天地实质上是一个聚会场所,我所做的就是新开一扇门,扩大窗的面积,加一个屋顶平台或在小天井上架天窗。我们不是作为原封不动的保护主义者来完成这个项目的。
从文化形式学角度将文化视为一个包括内核和若干外缘的不定型的整体。建筑是与生产力关系最直接的物态文化层次。然而对心理层次来说,潜藏在大众历史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构成,往往经久不衰,所以被人们称作文化的深层结构。我们在进行旧街区改造的时候,如果忽略了当地居民的行为习惯核心态文化,就会导致在塑造有形文化的同时,造成对无形文化的破坏。
新天地是公认中国旧建筑改造成功的例子,它坚持了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新天地改变了其原先的居住功能,赋予其新的商业价值,把百年的石库门旧城区,改变成充满活力的新天地。新天地的灵魂就是保留石库门旧的基础,赋予它新的生命,他们把新天地没有作为展示厅或者博物馆,他们赋予它更加现实的功能。如果将石库门修复后再请人住进去,像博物馆一样,只会把历史淹没。而现在他们的做法是创造另一个历史,让石库门从私人化走向公众共享。伍德将该项目的成功归于赋予居民一种源于本土的自豪感,相比于该城市里模仿西方建造的许多美国式购物中心和办公楼,新天地将传统的上海居民石库门融入了设计之中。尽管其中大多数建筑破旧不堪,而且最终不得不拆毁,但Wood+
3对旧建筑改造的建议及对成功实例上海新天地的分析
目前,城市对于旧建筑保护基本上都是对城市重点文物进行重修,保护的范围基本上都是对有着重要文物价值的建筑,而对时间不是很长,但对影响着城市文化、影响着大众生活的一些旧街区,则简单地采用拆来解决。城市需要历史文化的传承,但旧建筑基本都处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在不可能所有城市都将新城和旧城分开的情况下,保护旧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旧建筑无法以其原来的身份继续存在于城市之中,所以,我们必须对旧建筑采取一些措施。
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建筑师和规划师提出了许多理想的城市模式,但这些用传统的形体规划和大规模总体规划改建城市的做法,都因把城市2008No4杨有广:城市旧建筑改造利用的探讨
123
zapata公司却在基地上保留了100多个石库门并将其融入了店铺。就像医生在病人的胳膊上注射一样,建筑工人通过小孔将混凝土注入这些老建筑的结构中,将其加固。建筑历史学家和老工匠在整个过程当中担任顾问,建筑师则尽可能地利用原先住宅的青砖和石材来重新建造新建筑,保留建筑的外皮,而将建筑内部的隔墙打通,呈现宽敞的空间。将窗户换成透明玻璃,再在一些没有连贯的建筑上加建一些玻璃房子,使其看起来更加完整,而且使古老的石库门增加了其现代感。
在人们心目中,旧建筑改造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地价高,施工复杂且投入大,收回成本慢甚至亏本。而新天地在上海这个发达城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获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作者觉得新天地的成功,关键的地方就是设计师将设计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而并非简单地考虑如何获得高密度率。新天地的收费很高,每平方米每天的租金达到3美元,但是收回成本仍然遥遥无期,因为新天地的投资达到人民币14亿元,每平方米的造价高达人民币2万元。但注意,新天地的管理收入只是一小部分,投资方更看重的是与新天地配套的住宅房地产的开发销售。更大的盈利为周围52公顷房地产的收入,由于新天地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地价的提升,从最开始的每平方米人民币8000~10000元,到现在的每平方米人民币2万元。新天地也给周围带来了很多商机,举例子来说,新天地一边的甲级写字楼瑞安广场,总面积有34800m,租金075美元/(m日),物业都达到350美元/(m月)。1997年3月,瑞安广场正式入住,出租率就已经达到了80%。虽然新天地作为休闲商业只是作为一种新生的业态,稳定的盈利模式依然在探讨之中,但
2
2
2
它给周围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投资方在新天地招商首先考虑的就是加强带动作用,罗康瑞说过:我们不是看谁有钱就租给谁,第一要看他是不是喜欢石库门;第二要看他有没有自己的客户群,能否给新天地带来人气。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和在传统建筑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对于建筑师来说,一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命题。因为,这项工作不仅意味着要探究历史,而且要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二者的协调是设计的基础,双方的共生才是设计的本质。建筑是有生命的,某些旧建筑在现代的不断演绎下,可以继续生存。对某些旧建筑的改造利用,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既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移,又能体现其文化价值的延续;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身份的更替给旧建筑带来了新的活力,给城市带来了活力,也给城市带来了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场所,对从新旧场所的空间、界面及其边缘中抽取出的共性产生情感共鸣,使城市文化得以延续。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崔世昌.现代建筑于民族文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3]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1999.
[4]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1997,
(2).
[5]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中国建筑史纲[M].天津:天津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9.
[6]邹德侬,等.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
报,200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