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练习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品读诗文,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 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5课,齐——《黄鹤楼送别》(生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
(1)请大家拿出自备本,听写本课的几个词语
暮春三月 依依惜别 繁花似锦 暂时 饯行 誉满天下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友谊 伫立
(2)全对的同学举手。这些同学上节课学的很扎实。其他同学错的改过来,希望你这节课能够好好的努力。 师:改好了吧?一起来读一读。
(3)你能选用黑板上的词语,简单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就在这暮春三月,两位大诗人李白与孟浩然即将分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指着黑板)找找看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 师:你找得真准!(板书:依依惜别)为什么?相机理解词意。 4、“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呢?
(1)指生说后,师总结:依依是留恋的样子;惜别是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2)请你把这深厚的情感融入这个词中读出来。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 扣文眼,悟惜别之情。
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的2-4小节,读一读,想一想,好好体会体会
哪些语句让你读出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你能够圈圈画画,并在一旁写写批注。师:这份惜别之情,你从哪儿体会到了? 1、从美景和“藏“中体会惜别之情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仰望蓝天白云,……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你很会读书。那个词特别让你注重? (1)从这个“藏”字你体会到什么?
他们是怎么藏的呢?(“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仰望“和”远眺“都表示看,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 仰望是向上看;远眺是向远处看。
师:我们知道,暮春三月,春意盎然,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时节,长江边的景色更是迷人,(出示图)你会用什么词语或诗句来形容这个画面?(桃红柳绿、杨柳依依、春色满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3)也正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暮春三月—引读第一自然段(出示)
过渡:这么美的景色,谁看了都会陶醉,两位大诗人也是在欣赏这美景吗? (不是)那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预设:他们是在掩饰离愁,在故意拖延时间,好让相聚的时光再延长些。 师:是啊!挚友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他们将依依惜别的深情藏在心底。
师:一个“藏”字更足见其情感的深厚。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小节,读出这份依依不舍的深情来。
师:这份惜别之情还从哪儿能够体会出来? 2、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1)“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从哪儿读出不舍?
师:是啊,还未分别就想着见面,这是何等的不舍啊!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读出一份离别的感伤来。
(2)师:李白为什么这么不忍分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说的这句话。 (ppt表现“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师:言为心声,李白的话让你体会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夫子”:古代对学者的尊称,人品好,学问高才能称为“夫子” 六个“您”:是敬称,只有对长辈或者值尊敬的人采用。 “兄长”和“老师”: 相机出示背景简介:
李白很仰慕孟浩然,公元七百二十五年,李白坐船千里迢迢去拜访孟浩然,在湖北襄阳鹿门山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而当时孟浩然年长李白十二岁,所以会像兄长和老师一样照顾李白。
指导朗读:谁能读好李白的话,读出敬仰之情来?
(3)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他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诗篇 人品)
孟浩然,是唐代最早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家喻户晓;“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真情流露;“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田园风光引人入胜……孟浩然的诗句句优美,每句都值得细细品味。所以李白说,您的诗篇——(引读)
李白不但敬仰孟浩然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包括注释),指名读诗。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 。
注释: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老了以后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师:结合注释,你能看懂李白敬仰孟浩然的什么人品吗?(淡泊名利、无视权贵)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李白的话,读出这份敬仰和不舍来。
(4)引读: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到——“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的目的是什么?(安慰李白) (孟浩然何尝忍心与好友分别,但作为兄长,此时更多的是在——安慰李白。) 你来安慰一下李白,指名读。
好一个永世不绝!除了安慰,你还读出了什么? 预设:他们的友谊很深厚。
从哪里看出?“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永世不绝”就是永远不会断绝。
既是说长江之水,更是说友谊天长地久,让我们读出这份深厚的感情来。 (5)分角色朗读。老师读旁白,女同学读李白的话,男同学读孟浩然的话,再次走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这份依依惜别的深情吧!(配乐)
3、人物的言语,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依依惜别之情,还从哪里能够看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出示第4小节 师:哪儿读出了不舍之情? (1)这里也有一个“依依”,你是怎么来理解这个词语的?
“杨柳依依”杨柳随风飘拂好像相恋相依不忍分别。 “沙鸥点点” 沙鸥上下翻飞似乎也想留住友人。
(2)“伫立”长时间的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为什么李白长时间地站立在江边。(他不舍得友人离开) (3)“……”从这个省略号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李白无限的惆怅和对友人不尽的思念。
(4)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的白帆早已消失,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久久地凝视着一江春水,也许他在想: ;也许他在说: 。
(5)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段,读出这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1、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个首脍炙人口名诗——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名读。
(1)能联系课文中与诗句对应的语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不着急,先静下心找找,再连起来说一说。)
(2)老师考考大家: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谁来解释一下题目?“故人”就是?“烟花三月”?
前两行你来说说你的理解?“孤帆”?“唯”?后两行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3、老师不禁有个疑惑: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尤其在古代,为何江面上只有一只孤帆呢?(因为李白心中只有孟浩然。孤帆包含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深情。)再来读读这首诗。
4、配乐领读,谁想在音乐声中深情诵读? 师:你读出了李白的心声,谁还想来读? 师:真好,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情意。
在这烟花三月,送别好友前往扬州,多想一同前往,面对滔滔江水,再次深情地吟诵到——(齐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登楼远眺,浮想联翩。如果你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深情地吟诵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课外延伸。
送别诗在我国诗中独树一帜,你还知道古诗文中,哪些写朋友离别,友情长存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