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实际问题)

来源:华拓网
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7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2.在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理解“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两步解决问题”的意义。

3.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质疑和创新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两步解决问题”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位好朋友——青蛙和蝌蚪,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消灭害虫。

课件出示情境图。(见图1)

师:请仔细观察,你能够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青青吃了150只蚊子。

生 2:蛙蛙比青青少吃30 只。

生3:蝌蝌吃了60只蚊子幼虫。

生4:蚪蚪比蝌蝌多吃30只。 ……

(二)提出数学问题

图1

师:同学们对信息的搜集能力可真强,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预设:

生1:蛙蛙吃了多少只蚊子?

生2: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生3:蚪蚪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生4: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师:以上你们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就探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联系学生生活中所感兴趣的素材,创设情境,设计成一个个开放性的问题,给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给他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并根据这些信息,很自然的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也是导入环节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蛙蛙吃了多少只蚊子”怎么解决呢? 预设:150-30=120(只)

师:“蚪蚪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呢? 预设:60+30=90(只)

师:同学们解决的很漂亮,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呢? 预设: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实际问题。

师:下面我们就先来解决“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吧! 出示友情提示:

1.找一找,说一说,应该从情境中寻找哪些有关的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与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2.想一想,你有哪些办法解决呢? 3.试一试,怎么列式呢? 4.议一议,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开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有价值的材料。

【设计意图】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引导学生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靠近。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巧妙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对于低学龄儿童,自己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借助必要的友情提示,使问题“阶梯化”,并逐层深入,从而让学生明确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向。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方法展示

师:同学们,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呢? 方法1:我们用纸条摆一摆(见图2) 预设:蓝色的纸条代表青青吃了150只蚊子,红色纸条表示蛙蛙吃的只数,蓝色纸条比红色纸条长的部分代表蛙蛙比青青少吃了30只。

列式:150-30+150,先计算蛙蛙吃的只数,用150-30,再计算两只青蛙一共吃的只数,用150-30+150。

列式:150+150-30,当两条纸条长度相等时,都表示150只蚊子,它们之和少了30只,用150+150-30。

方法2:我们是用画图的方法(见图3)。 黑色线段代表青青吃了150只蚊子,红色线段表示蛙蛙吃的只数,黑色线段比红色线段长的部分代表蛙蛙比青青

少吃了30只,列式与第一种方法相同。

【设计意图】利用纸条摆一摆,画图的方法,意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抽象的数学问题更直观化,从而更清晰地表示它们之间的“多与少”及“之和”的问题。更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意义理解

师:算式“150-30+150”中怎么出现两个150呢?

预设:前面的150-30中的150是为了计算蛙蛙吃的只数,后面的150是青青吃的只数,因此150要出现两次。

图3 图2

师:也就是一个条件连续用了两次,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立,培养学生“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两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步”到列“综合”算式的过渡。

(三)算法交流

师:怎么计算“150-30+150”呢? 预设:

生1:我们是用口算的方法,这些数都是整百整十数,可以口算,结果是270(只)。

生2:我是用竖式笔算的, 先算150-30=120, 再计算120+150(见图4)。 生3:也可以列综合竖式:(见图5)。

生4:我也是笔算的,是按递等式的格式书写的。 150-30+150 =120+150 =270(只)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有智慧的孩子。 师课件展示,再次强化。

【设计意图】让不同学生分享、交流、计算的方法,并对比各种方法的优劣,意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规范书写的习惯。

(四)方法巩固

师:“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怎么解决呢? 你能自己迅速解决吗?哪位同学想到黑板上做? 学生到黑板板书:60+30+60=150(只)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 要先求蚪蚪吃了多少,再加蝌蝌的,就是一共吃了多少。

图4

图5

师:要求蝌蝌和蚪蚪一共吃了多少,要先求出蚪蚪吃了多少,再加蝌蝌的,蝌蝌吃的只数这个条件用了两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两步解决问题”(板书)

【设计意图】两只青蛙共吃蚊子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预设:

生1: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生2:“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两步解决问题”的意义。 生3:笔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竖式。

师:你们总结的真全面,敢不敢挑战一下,看看你学的怎么样呢?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分享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在回顾中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升华。

五、巩固运用,拓展提高

1.自主练习——教材77页第1题(见图6)。 课件出示题目与温馨提示:

(1)想一想,题目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怎么列式?

(2)算一算,正确的结果是多少? (3)小组内先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根据图意自己列式解答。

预设:200-40+200=360(米) 320-20+320=620(根)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1:要求一共多少米?先用200-40求出红色纸条有多长,然后再加上蓝色表示的长度,就是一共的长度。

图6

生2:先用320-20求出蓝色的长度,再加上红色的最后就是一共有多长。 全班交流,并纠正其中的错误。重点交流: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意义。 2.自主练习——教材77页第3题(见图7)。 两期一共孵出多少只小鸡? 课件出示题目与温馨提示: (1)读一读,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试一试,该怎样列式?

(3)算一算,两期一共孵出多少只小鸡? 课件出示该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自主练习——教材77页第2题。(见图8) 温馨提示:

(1)读一读,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2)试一试,该怎样列式? (3)算一算,1号车厢共有乘客多少人?

【设计意图】这几道习题的设计,包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依照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三组习题的练习,提升了学生提炼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山亭区徐庄镇建银希望小学 张磊

图8 图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