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体系现状及完善建议

来源:华拓网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体系现状及完善建议 吴建寨李志强王东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摘要: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历来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为了从根本上保障粮食供给,夯实国 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确保和促进粮食生产政策。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国包括粮食补贴政策、粮食价格 政策、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农业保险政策、土地政策和税费改革等在内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及其实施效果,并通过与 发达国家粮食生产政策体系对比研究,提出完善中国粮食生产政策体系的建议: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改进粮食最低收 购价及粮食存储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强化粮食产销区的利益协调和优化粮食市场调控机制。 关键词:粮食生产;粮食政策;建议;中国 Study on Status and Suggestions of China S Grain Production Policy System Wu Jianzhai,Li Zhiqiang,Wang Dongji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Agri—information Service Technology,Ministry ofAgriculture,Beijing 100081) Abstract:A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food security iS crucial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livelihood of people,which draws more attention from Chinese government.In order to protect the grain supply fundamentally and consolidate the basis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China formula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promote grain production and has formed grain production policy system,mainly including grain subsidy policy,grain price policy,the major grain—producing county incentives,agricultural insurance policy,land policy,the tax—for—free reform.Based on the deep analysis of present grain production policy system and its effectiveness,and comparing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the policy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about the grain subsidy policy,minimum grain purchase price and grain storage policy,agn‘culture insurance system,the interests coordination between main grain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areas,and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grain market. Key words:grain production;grain policy;suggestion;China 中国作为一个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粮食安全始 持续的,在制度相对稳定时期,政策变动对粮食生产 终是国家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历来 的影响是短期的,效果却是更加明显的。纵观改革开 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在粮食消费相对稳定、规律 放30多年,粮食产量较大变动均与国家相关调控政 变化的背景下,大力促进粮食生产是有效保障粮食供 策存在显著对应关系,这有力印证了积极的政策调整 给,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的根本途径。 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深入分析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 我国粮食生产政策体系现状,并提出完善建议,对促 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我国粮食生产受到制度、政策很 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大程度的影响 J。制度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长期的、 收稿日期: 2012—12—2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599);“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H20B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项目(09YJC63O14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09DL011) 作者简介: 吴建寨(1979一),男,山东滨州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粮食安全预警研究。E—mail:wujianzhai@caas.cn AO农业展望图2013年第2期 1 当前中国粮食生产政策体系框架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尤其是21世 纪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粮食生产的支农、惠 小麦,2004年又涵盖了大豆、水稻和玉米;农机具 购置补贴主要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 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 农机给予的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是指中央财政对种粮 农民柴油、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实行综合补 贴,补贴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测土配方施肥补 贴是国家免费为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以 了解和掌握土壤供肥性能、土壤肥力的变化状况,合 理配置肥料资源。2012年国家粮食生产直接补贴、 农政策,至今已构成了一个全方位、一揽子的政策体 系_2j,对调动地方与农民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发挥 了重要作用。 粮食生产政策体系是指国家财政通过分配和再分 配手段为促进解决粮食生产问题,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总和。目前该体系覆盖了 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4种补 生产、市场和储备等多个环节,并且支持力度逐步加 贴总计达到1 628亿元,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实施范围 大,同时区域利益协调也有所兼顾。 涵盖耕地0.867亿hm 和1.8亿农户。 当前,粮食生产政策体系主要包括粮食补贴政 粮食价格政策由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粮食收储 策、粮食价格政策、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农业保险政 和投放政策构成。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指当市场价 策、土地政策和税费改革等(表1)。 格低于最低价时政府就会启动最低收购价进行托市收 表1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体系构成 Table 1 Constitutes of China S grain production policy system 粮食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良种补 购,该政策2005年正式启动,2006年开始针对小 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测土配方施肥 麦、稻谷两大品种全面实施。粮食收储和投放政策在 补贴等5个方面。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方面,2004年 某种程度上说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组成部分。我国从 在全国全面铺开,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由 1990年起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并成立了专门的 国家提供,其他地区要地方政府自己负责;良种补贴 管理机构——国家粮食储备局,2000年改制为中国 在2002年开始阶段仅针对高油大豆,2003年扩大到 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政府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时, AO农业展望圈2013年第2期 粮食储备系统便以政府指导价收储粮食,在价格上涨 时顺价销售,保障粮食供应、平抑价格,并于2006 年制定了《国家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办法》明确了最 低收购价粮食的销售政策。 农业保险支持政策是在2004年我国确立政策性 农业保险制度以后,由中央政府和各试点地方政府相 2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的效果评价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政策以保证粮食生产为核心 目标,兼顾农民增收与主产区利益,目标相对明确。 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及农 资综合补贴等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机械 化水平的提高、粮食生产投入的增加,对粮食生产形 成巨大的推动;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生产直补和最低 收购价等政策分别从减负、创收角度增加农民收入;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保护了主产区利益,提高生产积极 继出台的。2006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 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补贴投保农户、补 贴保险公司、补贴农业再保险的“三补贴”政策。 补贴农户是指从对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农产品给 予投保农户保费补贴;补贴保险公司是指在农业保险 试点期间,对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 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补贴农业再保险是指国家组建 政策性的全国农业再保险公司,或对现有的再保险公 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亏损给予补贴。此后政策不断得 到完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11月12日国务 院通过第629号令颁发了《农业保险条例》,该条例 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是中央财政对粮食种植大县实 施的直接奖励政策。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55亿元资 性;土地承包期的延长则保障了农民利益,增强了粮 食生产稳定性。粮食生产政策体系的实施取得了显著 效果,为粮食产量的“九连增”提供了重要支撑。 2.1 粮食生产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保障了粮食供给 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增加 粮食产量始终是中国政府制定粮食政策的首要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农户粮食生产决策行为:是否 选择种植粮食作物与生产投入的多少。实行粮食补贴 政策与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成为保持种植面积和粮食 供给持续增加的有效措施。粮食补贴政策使农民明白 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意志,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使农民认识到粮食生产收人有了较好的保障。农户粮 金,首先在全国500多个产粮大县实行;2012年资 金规模达到277.65亿元。该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区域 间粮食生产的利益协调,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 积极性,形成了中央、地方与农民促进农业发展的良 好局面。 食生产收入预期愈高,就愈能提高其粮食生产的积极 性,进而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系列粮食生产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粮食生产的 积极性,给我国的粮食生产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使 我国的粮食生产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增长期,2o04— 2012年实现粮食连续9年增长。2012年粮食播种面 积已由2003年的0.994亿hm 增加到1.113亿hm2, 增长了11.92%;同期产量由4.31亿t增加到5.9 亿t,增长了36.89%。 农村税费改革于1994年首先在安徽省太和县开 始试点,2000年起全国试点,2003年在全国铺开, 2006年全国全面彻底取消农业税。与农村税费改革 前的1999年相比,从2006年起,全国农民每年减轻 负担1 045亿元。 在中国当前土地产权制度下,土地承包期的长短 直接关系到农民生产的未来预期与生产要素投入的持 续性,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因此,延长土 2.2粮食生产政策稳定了粮食价格,降低了粮食市 场风险 地承包期对粮食生产存在较大推动作用。1984年, 政府宣布土地承包期延长15年不变;1993年,宣布 粮食生产政策通过增加粮食供给,保证了粮食有 效库存,使得我国在全球粮食危机面前“收放自 如”,尤其是价格政策,在全球粮食危机以及世界金 融危机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政策效果。近年来,虽然国 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1998年,提出“家庭 承包经营必须长期稳定”;2000年底,95%的村庄完 成了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工作,承包期定为30年的耕 地面积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了90%,大多 数地方已经把土地承包权证书和承包合同签发到农 户。土地承包期延长体现了国家对农民权益的高度重 视,有助于保障农民权益、减少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矛 盾以及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际市场经历了全球粮食危机的粮价暴涨、世界金融危 机的价格下跌等复杂多变的形势,但我国粮食产量连 年增加,供给充足,使得国内粮食价格波动远弱于国 际市场。在国际粮价下跌阶段,我国政府通过实施最 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抽减了粮价下行动 力,保持了粮价的相对稳定,托市作用十分明显;在 AO农业展望固2013年第2期 世界粮价上涨时,由于我国粮食库存充裕,粮食市场 供求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粮食价格涨幅不大。粮食生 产政策通过保障粮食供给,稳定了粮食市场,进而保 障了农民的利益,促进了农业的稳定。 考虑将油料作物、蛋白作物及纤维作物等都纳入补贴 范围。粮食直补政策是真正面对生产环节农民的直接 补贴,应该以促进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由 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作为政策的根本出发点_7j。 3.1.2进一步加强农机具购置补贴 一再次,粮食生产政策通过支持科学测土施肥、良 种应用及机械化操作等优化了粮食耕作模式,改善了 农业生态环境。 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中的良种补贴、测土配方及农 是扩大农机补贴覆盖范围,增加可供选择的机 具类型,降低申请门槛,增加适于山区和丘陵地区使 用的小型机械的补贴力度和范围;二是完善农机具价 格制定机制,由政府按招标定价方式确定补贴农机具 的价格,然后由经销商以招标价向外销售。 3.1.3 建立动态的农资综合补贴标准形成机制 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实施,极大提高了施肥的科学 性,促进了种植结构的合理调整,加大了先进实用技 术的推广,改善了生产装备条件。在提高粮食单产、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土壤养分的保 持与提高,增强了抵抗灾害的能力,推动了农业生态 环境的改善,支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资补贴的标准应该随着农资价格的变动动态调 整,构建起农资标准的形成机制,使农资综合补贴标 准既具有动态性也具有稳定性,从而保持农资综合补 贴的调控效果。 3完善粮食生产政策的建议与展望 当前,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较 为完整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主要涉及农业补贴、农 业优惠税制、农业信贷补贴和农业保险补贴等 j。 其中,价格支持与直接补贴政策在多数发达国家都普 遍建立,其余政策在不同国家各有偏重 ],如美国在 税收上对粮食生产和农民规定了特别的优惠政策,日 本对通过农协发放低利长期贷款扶持粮食生产更加重 视,欧盟专门建立了粮食生产环保补贴政策。 发达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经验证明,国家政策扶 持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之举,且要更加偏 重增加农民收入。比较而言,我国当前生产政策体系 3.2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及粮食存储政策 3.2.1 建立弹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定价机制 最低收购价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同类商品的国际 市场价格、国内农资价格和合理种粮收益等因素,根 据市场供需,分年度、品质、区域适当调整最低收购 价,将其保持在略高于进口产品到岸价的水平。最低 收购价高于国际价格并保持弹性化,既有利于保护农 民权利又可以防止高粮价的过度激励,同时还使得农 民规避因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的收益风险。 3.2.2促进粮食储备主体的多元化 进一步实施粮食储备制度改革。打破国有粮食企 业垄断经营储备粮的局面,鼓励各类有资质的企业进 在个别内容上还有所缺失,在已有政策内容上也存在 调整的空间。例如,粮食最低收购价是行政干预的定 购价格,弱化了市场机制及粮食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 展,并且执行成本偏高,具体实施机制也有待完善; 粮食产销区域补偿机制不够健全,主产区与主销区利 益失衡,出现了所谓的“穷省补贴富省”的现象等。 另外,从政府管理理念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宏观 经济环境的改变以及粮食部门自身的改革与发展,随 入储备粮经营业务,按照平等竞争的原则实施商业性 质的仓储代理制。 3.2.3 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的市场双向调节功能 国家粮食储备体系要真正发挥粮食市场“稳定 器”的作用,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情况,适时、灵活地 进行粮食收储与投放。储备粮的市场投放,要依据市 场机制与储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顺价销售 制度,防止低价抛售储备粮对市场造成的扰动。 3.3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3.3.1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体系 着政府主流观念的变化,粮食政策的目标也在变 化_6 J。因此,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具有进一步完善 的客观需求与提高空间。 3.1 完善粮食补贴政策 3.1.1 适当提高粮食直补标准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需要科学的顶层设 计,从法律角度对支持范围、实施原则、运作体系和 配套措施等相关内容进行明确规定,为政策性农业保 险的完善与实施奠定坚实法律基础。 3.3.2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 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综合考虑农民种粮成 本变动与农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当提高种粮农民, 特别是商品粮的补贴标准;同时丰富补贴品种,可以 首先要使财政补贴资金来源要制度化,拓宽资金 AO农业展望固2013年第2期 筹集渠道,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资金支持;其次是使财 政补贴方式制度化,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业务的监督 力度;再次是财政补贴资金管理使用要制度化,以规 范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3.3.3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担转移制度 3.5.2 增强粮食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有机联接性 我国应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粮食波动有丰富的经 验,但是对在粮食市场放开条件下的全面调控还有所 缺乏,市场化手段在使用上还不熟练。健全的市场经 在政府支持下,通过逐步建立同业分保制度、农 业再保险制度以及农业巨灾风险债券发行制度等,积 极构建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担体系,将 风险分散于保险公司、政府以及资本市场中,多渠道 降低单个主体所面对的农业风险。 3.4强化粮食产销区的利益协调 3.4.1 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 济体制下,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应以市场调控为主,政 府调控为辅。政府粮食宏观调控的重点应放在促进粮 食供求总量、品种结构、区域布局基本平衡和市场基 本稳定,引导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稳定粮油产品价格 方面。应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与市 场调节的有机联接。 未来中国粮食供给面临需求快速增加、资源环境 约束日益显著以及供需结构域区域矛盾逐渐突出等诸 多挑战,不断完善和健全粮食生产政策体系是应对挑 战的环节,不仅要有效保障粮食供给,最主要的是促 调整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关系,构建粮食主销 区向粮食主产区分摊粮食成本机制,探索粮食主销区 支持粮食主产区的机制,平衡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 区利益。有条件的粮食产销区,可以相互签订长期的 产销订单,主销区以多种方式对主产区农民进行补 贴。 3.4.2加强产销区的产业衔接、互动 进农民收入增长,在政策体系的不断推动下,力争形 成“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的局面,从而 在根本上为国家的快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应从国家层面积极促进粮食产销区的产业衔接, 具体可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措施,鼓励主 销区企业到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加工基地,或促进 主产区粮食收购企业到主销区建立贮备设施。通过加 强产业互动,促进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间经济利 益互惠互利关系的建立。 3.5优化粮食市场调控机制 3.5.1 建立粮食进出口的战略机制 [1]翟虎渠,等.中国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 田建民,孟俊杰.我国现行粮食安全政策绩效分析[J].农 业经济问题,2010(3):11—15. [3]王为民.国外粮食调控的政策及其启示[J].宏观经济管 理,2002(5):46—49. [4]元成斌,薛建良发达国家粮食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J].农业经济,2012(3):11—13. [5]范海庆.中美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比较与启示[J].世界 农业,2010(3):37—41. [6]赵德余.解释粮食政策变迁的观念逻辑:政治经济学的视 我国应在立足于提高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 提下,适时、适度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进行粮食品 种、丰歉调剂;建立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进出口战 略机制,着手构建满足我国需要的全球粮食资源供应 野[J].中国农村经济,2010(4):20—29. [7]翟虎渠.关于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 题,2011(9):6-7. 链体系,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贸易不仅是为了弥补 供需缺口,对国内资源耗费的改善、经济的增长以及 对增进国家关系也具有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任育锋) AO农业展望团2013年第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