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敏C-反应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初探

来源:华拓网
吉林医学2010年9月第3l卷第25 ・4263・ 高敏C一反应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关性初探 谢静,杨爱静[摘(新疆乌鲁木齐市火车西站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23) 要] 目的:分析高敏C一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13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对经高频 彩色多普勒检测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1 17例高血压病患者,常规检测hsCRP及尿微量白蛋白,分析二者与斑块性质的 相关性。结果:l17例患者中软斑49例、混合斑43例、硬斑25例,hsCRP升高组32例,微量13蛋白尿组3l例,二者均以软斑和混 合斑为主;同时升高者45例,以软斑为主,同时正常组9例。hsCRP及尿微量13蛋白的升高与斑块形成明显相关,与斑块类型无 明显相关(P>0.05),但二者同时升高时与斑块类型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相关,当二者同时升高时以不稳定斑块为主,监测hsCRP及尿微量白蛋白对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 发生、发展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高敏C一反应蛋白;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斑块性质;相关性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有研究认为高敏c 一(P<0.05);hsCRP升高组与MAU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sCRP升高组及MAU组与二者同时升高组比较 反应蛋白(hsCRP)可预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事 件的危险性“ ;尿微量白蛋白不仅可反映高血压病早期靶器 官出现损害,还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缺血性事件的发 生、发展 j。本研究旨在探讨二者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 的相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sCRP升高组、MAU组及 二者同时升高组中不稳定斑块与稳定斑块比较,hsCRP升高 组及MAU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及MAU同 时升高组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hsCRP、尿微量白蛋白与斑块性质情况比较[例(%)] 斑块性质 hsCPP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l一7月我科收治的l17例高血压病 患者,诊断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男84例,女 33例,年龄45—91岁,平均(65.5±8.9)岁。其中合并冠心病 者32例,合并外周血管疾病者15例,除外合并急慢性肾功能 升高 MAU hsCRP及UMA hsCRP及 升高 均升高 uMA均正常合计 .. 不全、创伤、肿瘤、糖尿病及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等。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飞利浦公司飞凡Envisor c HD M2540A高频探头(频率5—10 Hz)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 3讨论 查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IMT) >1.5 mm,且突向管腔内判断为斑块的形成;将强回声、偏平 型斑块定义为稳定型斑块;将不均质型、低回声、不规则型定 义为不稳定型斑块,即软斑和混合斑 j。常规行hsCRP及尿 微量白蛋白检测,hsCRP>6 mg/L定义为升高,尿微量白蛋白 近年来发现许多缺血性事件不仅源于粥样硬化斑块所引 起的动脉管腔狭窄,更主要的是由于斑块内部成分的异质性 所导致的斑块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常侵袭多个血管床, 其基本病变就是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L4j,颈动脉因其解剖部 位固定、位置表浅、安全无创,能够多次重复定量测量,易于寻 30~300 mg/24 h为微量白蛋白尿(MAU)。根据hsCRP及尿 微量白蛋白情况分为hsCRP组、MAU组,二者均升高组和二 者均正常组。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I1.5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以百 找等特点。成为超声检查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 目前公认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hsCRP是 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和进展有关的促炎因子,hsCRP作 为炎性因子标志物,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是动脉 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J。血清CRP水平与斑块的性质存在 密切关系,可间接反映斑块的稳定性 J。研究认为尿蛋白随 着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 分数表示,行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高血压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49例 (41.88%),混合性斑块43例(36.75%),硬斑25例 (21.37%)。hsCRP升高32例,MAU 31例,二者均以软斑和 混合斑为主;hsCRP及MAU同时升高者45例,以软斑为主: 同时均正常者9例,为混合斑及硬斑。hsCRP升高组、MAU组 及二者同时升高组与二者同时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程度 J。有MAU的患者,内皮功能及细胞 外基质的改变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致脂质进入血管壁,最终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尿微量白蛋白不仅提示有微血管 病变,而且与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并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 发生、发展 。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形成,可延缓动脉粥样硬 化的形成,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本组资料显示,hsCRP 吉林医学2010年9月第3l卷第25期 及尿微量白蛋白与斑块形成相关,但与斑块稳定性关系与既 [1] 吴东岭,高竟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高血压病 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21):917. [2] Jay PG,Geoge LB.Microalhuminufin:Marker of vascular 往不一致 ,这可能与本组样本小,未做定量分析有关。 在本组资料中发现hsCRP和尿微量白蛋白与斑块稳定性 的相关性无明显差异,但当二者同时升高时,颈动脉粥样斑块 dysfunction,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J].J Vascular 则以软斑为主,与hsCRP组和MAU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Medicine,2002,7(1):35. 义。提示二者同时升高,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 [3]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 加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更差,这种变化比单纯 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2. hsCRP升高和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更为明显 我们同时还发现 [4] 华扬.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检查与治疗评价[J]: 高血压病者合并冠心病及外周血管疾病者多为软斑或混合性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9(6):655. 斑块,这也提示他们作为同源性疾病同时存在是非常普遍的。 [5] 黄廷焱.代谢综合征颈动脉斑块相关因素分析[J].中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监测hsCRP 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9(6):648. 及尿微量白蛋白有利于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结合颈动脉 [6]刘芳,石劲松.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清CRP 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评估并及时干预,对防治心脑 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2008,21(4):296. 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利于改善患者 [7] 陈欣,高亢.代谢综合征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 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60(8): 710. 4参考文献 [收稿Et期:2010—04—27编校:刘娜]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化疗肿瘤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邹健,孙丽华,盂亚红,范小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血液科,上海青浦201700) [摘要]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化疗肿瘤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76例化疗的肿瘤性贫血 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1:rhEPO 10 000 U/次,皮下注射(S.C),每周3次,持续8周;治疗组2:rhEPO 20 000 U,1次/周,持续 8周;对照组:不给予rhEPO,其他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rhEPO治疗后2周Hb增加分别为(10.2±5.3)g/L和(10±5.9)g/L; 治疗后4周Hb增加分别为(21.2±7.8)g/L和(20.8±5.8)g/L;治疗后6周Hb增加分别(26.2±6.4)和(23.7±6.8)g/L;治疗 后8周Hb增加分别为(30.3 4-8.8)和(29.0_4-7.9) L。治疗组1(每周3次)和治疗组2(每周1次)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从第2周开始平均Hb水平即稳步升高(P<0.05)。结论:rhEPO能有效治疗肿瘤患者化疗 中贫血,保障化疗正常进行。每周3次与每周1次相比,提高化疔中患者Hb水平,两者差异不大。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肿瘤;贫血;化疗 贫血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50%。化疗和 南,选择2006年8月~2009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 放疗都可能造成贫血或者加重本来存在的贫血。贫血不仅能 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由病理组织学和细胞学明 降低了患者的生存时问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而且 确诊断。其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38~70岁,中位年 还可导致肿瘤细胞低氧,降低其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改善贫 龄48岁;原发肿瘤部位:肺癌12例、胃癌2O例、结直肠癌22 血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大量的研究 例、乳腺癌8例、卵巢癌9例、鼻咽癌3例。80<Hb<l10 g/L, 证明,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以下简称EPO)具有多 所有复治化疗患者距前一次化疗的间隔时间I>28 d,且Hb在 种功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Hb)水平、QOL和生存 化疗后下降了1O L;所有患者于化疗前4周均未接受过输 率,是治疗肿瘤相关贫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治疗肿瘤 血和rhEPO的治疗。 贫血常用方法多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10 O00U/ 剔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如胃肠出血、造血原 次,每周3次,疗程4周以上。这给很多患者带来不便。能不 料缺乏或代谢障碍等);②未控制的高血压、冠心病;③骨髓转 能延长注射间隔为每周1次,延长注射间隔会不会影响疗效? 移;④并发慢性感染或使用皮质类激素者;⑤高凝血状态;⑥ 本研究对2006年8月一2009年8月接受化疗的肿瘤贫血患 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入院后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7 者,应用rhEPO进行治疗,对疗效进行初步观察。 例)、治疗组2(24例)和对照组(25例),三者一般资料无明显 差异,均接受相同强度的化疗方案。 1材料与方法 1.2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NCCN(癌症及其治疗相关贫血治疗指 1.2.1 研究方案:治疗组患者均在化疗前l天开始予以th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