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报》的创办与20世纪初年的社会思潮
莩隶’碌寂2o06年第6期 《民报》的创办与20世纪初年的社会思潮 ◎王业兴 [摘要】《民报》作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对于中国是革命还是改良的道路选择问题上,在舆论宣传方 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创刊到停刊前后5年的时间里,在革命经费筹集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其运作的方式 独特.对2O世纪初年社会思潮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掀起民族主义思潮、促进尚武思潮、保存国粹思潮、激荡 士权思潮、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潮。 【关键词】中国同盟会 《民报》 20-1 ̄"纪初年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6)06-0096-07 2O世纪初年,《民报》作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对于中国是革命还是改良的道路选择问题上,在舆 论宣传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创刊到停刊前后5年的时间里,在革命经费筹集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民报》是怎样运作的,它对当时社会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学术界对此问题探讨不多。本文拟就中国同 盟会成立后,《民报》的创办与2O世纪初年的社会思潮作些论述。 ●◆ 20世纪初.一股新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在中国大地勃然而兴,并日益高涨。19世 纪末最后几年间建立起来的一些革命团体~—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虽然活跃异常,但其分散的 活动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整合力量。1905年7月30日各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赤坂区桧町黑龙 会会所召开筹备会。决定建立一个新的组织并定名为中国同盟会。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 灵南坂本金弥邸正式成立。 中国同盟会建立后,孙中山等人就着手创办自己的机关报,曾决定将正在刊行的由宋教仁创办的第 2期《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其机关报。但由于该刊第2期中有一篇抨击日本侵华野心的文章《日本 政客之经营中国谈》。于是该杂志被日本内务省下令“押收”。同盟会为在日本活动方便,便决定将《二 十世纪之支那》停刊,别起报名,另行出版。1905年9月21日同盟会在东京召开第二次负责人会议,黄 兴在会上提出“《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同仁,半皆已入本会,今该社员愿将此杂志提入本会作为机关 报如何?”大家拍手赞成。后来,胡汉民提议同盟会机关刊物名称为《民报》。从1905年l1月26日《民 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至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了26 期。作为革命政党报刊,在前后5年时间里,有一套自己的经营方式: 首先是依靠社会捐款和同盟会拨给经费出版。在《民报》大多数期版次中,均予刊出《本报简章》, 其中第五条称:“有慨捐本社经费10元以上者,奉酬本杂志一年,20元者两年,30元者三年,50元以上者 永远奉酬,俱推为本社名誉赞成员。”在《民报》的广告中,则刊登过征信公告捐助《民报》经费的 “名誉赞成员与读者名单及款数”,说明该杂志不断得到过社会上的公开捐助。另据1906年12Jq 2日《民 报》创刊1周年庆祝大会会况记载,庆祝会由黄兴主持,首请章炳麟朗诵祝辞,之后由孙中山等人演说。 在演说中出现了与会者自动发起为《民报》捐助经费的场面:发起者为周君、罗君。周君云:“吾辈欲尽 革命的责任,须立于自动的地位,积极的地位。即如《民报》,既与吾辈宗旨相同,则宜引为己责。吾 辈有理想者,当担任其文字,有财力者,当担任其经费。”罗君则首先捐出日币1O元以支持这一提议。 作者简介 王业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广东 广州,51026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顿时会场响应者l81人,共得日ffJ770元。这一数目,按当时《民报》每册售价日币两角,所捐可6N3850 册《民报》。另据记载,1910年冬天革命志士林绍轩随汪精卫赴日秘密印制了辍刊已久的《民报》第25、 26两号 此外据1907年至1908年章太炎等人与孙中山的争执中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民报》的经费来源: “……总理到东京.则云南洋资本家尽吾同志,至南洋则云日本留学生尽入吾党,岂南洋资本家如此众 多.民报支细,分文不助?”此记载反映出《民报》的部分经费来自于华侨资本家的捐助。… 其次,《民报》创刊之初,发行工作靠同盟会员的革命热情去义务完成。据曹亚伯《革命真史》叙 述:“出版之日无法发行,子与肖钟英……数人将印就之《民报》第l期,或包卷,或封皮,或贴邮票, 命女佣用小车推至邮局,不数小时而3000份《民报》皆发出,送之中国内地矣。余 ̄]2ooo余份,散布于 日本中同留学生中。予每提一大包往各学校发卖。”第2号《民报》印出后,宋教仁作为《民报》庶务干 事集中两天时间发行报纸,并致信于美同大同日报馆、香港开智社、中国日报馆、越南西贡和昌楼、湖 北震亚社、湖南集益社等处,要求他们协助发行。后来由于清政府严厉禁止入境,不许人们订阅,邮局 也不准递送,《民报》便采取秘密渗透方式传人国内。这种方式大体是:由报社成批寄运给同盟会各地分 支机构、外围组织与个人,以此为据点,逐步扩散。当时同盟会在国内各地设立的一批阅书报社(室), 购置各种革命书刊和《民报》,秘密分送军、学、商、绅各界。武昌的日知会就属于这样的机构。此外, 还由外国人办的书店担任秘密代派所发行《民报》,如上海的新智社等。据统计,《民报》到第24期,已 在海内外建立发行网达l2个国家与地区,其中海外有22个城市,销量最大的是东京,在东京的代派所20 家,都是留学生会馆,其次销量较大的是南洋地区。国内的大部分地区都有过《民报》的流传。_2 《民 报》创刊号先后印刷6次,发行6000份,最高的一期发行1.7万份,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同盟会成立不 到1年.会员人数就增加到1万人。 此外,《民报》创办初期并不重视广告业务。查阅26期《民报》,其中第2、4、5三期无任何广告。从 第1期到26期,共有广告27930,篇幅占218页半。《民报》刊登广告最多时是第9期至12期。其广告内容大 部分是代为推销革命书刊和本报的启事内容,这种不收费的广告约占广告总数的59%,而一般商业广告 约占总数的18%,[ ]明显反映出《民报》注重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注重与文化界人士建立联系的倾向。 ● 创办《民报》之初衷在于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10月20日《民报》创刊之际,孙中山亲自撰写了 《民报发刊辞》,提出了j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同时阐述了自己的舆论观和革命报刊应有的职 能。《民报》发刊词对将革命报刊看成是“舆论之母”作了阐释,“夫缮群之道,与群俱进,而择别取舍, 惟其取宜。此群之历史既与彼群殊,则所以掖而进之阶级,不无后先进止之别。”“由之不贰,此所以为 舆论之母也。”利用报刊这一舆论工具来教育人民,引导人民,使人民觉悟,起来实行革命,这就是革 命派办报的宗旨。 陲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 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 《民报》发刊词还对辛亥革命前中国报刊媒体良莠不分、鱼龙混杂的状况,对立宪派大造保皇舆论 进行批评:“近时杂志之作者亦伙矣。辞以为美,嚣听而无所终,摘埴索涂不获,则反复其词而自惑。求 其针时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下药者,已不可见,而况夫孤怀宏识,远瞩将来者乎!”当时,改良 派的报刊杂志虽然很多,但不能切中时弊。这些没有远大目光和卓越见识的报刊,不能指出一条救中国 的坦途.在舆论上引导人民前进:相反,它们的宣传对挽救民族危亡不啻乱投药石,使人民迷惘惶恐而 无所适从。创办《民报》的任务就是要对“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 国情进行宣传,拯救中华民族,用“非常革新之学说”,让“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 行也近。吾于《民报》之出世觇之。” 事实上,《民报》创办后也的确担负起了民主革命的舆论宣传。针对君主立宪派的改良主义思想, 9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民报》第3期以号外的形式,公布了《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列举了双方在l2个重大理论根本 问题上的分歧,展开了长达3年之久的大论战。论战主要围绕民族革命问题、民主革命问题、社会民生 和土地国有问题、革命是否会引起内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问题展开,实质上既是一场要不要实行三民主 义、能不能实行三民主义的理论之争,也是一场政治道路的选择之争。经过这场论战,主张革命的理论 对改良主义思想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传播,社会上一时出现了“以不谈革命为 耻”的潮流,这无疑为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发动,提供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基础。孙中山曾说:“民报成立, 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主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 义,如13中天。” ● 《民报》的创办对2O世纪初几种社会思潮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一,掀起民族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是影响现代世界进程中重要思潮之一。中国人对“民族主义” 一词的解释,当时不少人都趋于一致。粱启超l901年在为《清议报》第94、95期所写的《国家思想变迁 异同论》中说,世界大势的变化“今13欧美,则民族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相之时代也。” 对于何为民族 主义?梁启超这样解释:“各地同种族,同言语,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 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视也”;[ ]章太炎说“民族主义,自古太原之世。其跟性固已潜在,远至今 日,方始发达”;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陈天华的“改条约,复 政权,完全独立,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的呐喊也无不渗透着民族主义思想。 1906至l907年间,《民报》分期刊出以“浴13生”署名的《海国英雄传》历史剧,作者在序言中说, “夫白庄烈殉国,鞑靼人关,其不愧黄帝子孙,泣血誓师,不共天日,与逆胡抗战,卒据台湾一片干净 土,延明祀于二十余稔者,其吾国英雄郑成功之力也。”豫 l910年《民报》第25—26号发表了羲皇正胤(易 本羲的笔名)所著的《南洋华侨史略》。该著作共9章,分别论述了华侨南渡之起源及唐宋交通诸番之 盛、宋遗臣亡命及元征爪哇之原因、明代远略及华侨之发达;郑成功独立台湾及漳泉惠潮人之逋逃、海 禁、华荷血战及荷政府虐待华侨之原因、客人南渡与洪天王之关系、华侨之膨胀力、清政府现今笼络华 侨之原因及结论。作者主张通过表彰华侨的反抗侵略的精神来唤起国人的民族精神、爱同意识。 民族战争中的失败和耻辱也是革命派藉以唤醒汉族同胞的内容。1907年,《民报》第l8ws起连载《桑 獬遗征》,以宋明忠臣义士的事迹来鼓吹排满。《民报》第19号《本社特别广告》二说:“本社自二十期起, 改定篇次,专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以发挥民族主义,期于激动感情,不入空漠。海内外志士如有谙于明 末佚事及清代掌故者,务祈据实直陈,发为篇章,寄交本社。又,宋季、明季杂史遗集,下及诗歌、小 说之属,亦望惠借原书,或将原书钞录,寄交本社,以资采辑,汉族幸甚。”这种借历史以培养人的民 族思想,遂成为清末革命者的一种手段。鲁迅说,东京留学生中有一部分人,“专意搜集明末遗民的著 作,满人残暴的记录,钻在东京或其他的图书馆里,抄写出来,印了,输入中国,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 活,助革命成功。”[9 《民报》上宣传的这些内容,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回眸或历史人物的歌颂.还是利用 诗歌小说抒发民族情怀,都对当时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其二,促进尚武思潮。民族主义思潮促进了当时正在网拒俄运动而兴起的尚武思潮的发展。20世纪 之初,一些进步报刊对尚武思潮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①它们登载尚武爱国、解说各国历史的文 章,撰稿者以“铁血主义者”、“抱剑女侠”、“赤血主人”、“中国武士道之一”等署名。具有明显的尚武特 ①根据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k,,张楠、王宏之编(4-亥革命前时论选集》第一卷下 册,三联书店1960#-# ̄.附录整理,刊物有:《湖北学生界》(1903-#-1月)、《直说》(1903-#-2 ̄])、《浙江湖》(1903#-2Y1)、《童子世 界》(1903-#-4Y])、《江苏》(1903#-4B)、《中国白话报》(1903#-12Y])、《觉民》(1903#-1 1月)、《女子世界》(1904#-1月)、《东方杂 志》(1904年3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点,文章中的语言,如“鼓起尚武的精神,养成军国民的资格”;[ ]‘ 养成冒险取进,赴汤蹈火,乐死 不辟之气概’’ (P。665 ̄,75)等都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投笔从戎,尚武救国成为潮流,甚至戏剧界也跻身其中, 参加寅传活动。他们在戏剧中“潜以尚武精神、民族主义,一一振起而发挥之”。_】0]‘ ’ 随着国内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尚武思潮从拒俄御侮为主转为拒俄御侮和革 命反满并存。其明显的标志是拒俄义勇队解散和军国民教育会成立。拒俄义勇队主席叶澜在义勇队解散 时即“首言此后应该宴行革命”,并且很快又成立了军国民教育会,教育会徽章反面刻有“帝作五兵, 挥斥百族.时维我祖,我膺是服”的字样,… 蕴涵了既抗俄又反满的思想主张。 当时,除T《民报》外,“留学界机关之杂志,如《浙江潮》、《江苏》、《汊声》、《游学译编》争以民族主 义鼓吹一世矣”。【 ]尚武思想在全国广为传播,为人们所接受;主张革命的斗士们鼓吹暴力反满,推翻满 清统治.大量愿洒热血、抛头颅的革命者立即参与其中,或进行暗杀或武装起义,反清志士无不全心投 入到武力反满之中。 民主革命志士吴樾在他杀身成仁前,就向海外发表鼓吹民族革命、反对清廷假立宪的《意见书》, “反枝叶改革、倡非常改革”,认为:“满州政府,实是中围富强第一大障碍,欲救亡而思扶满,直扬汤止 沸,抱薪救火。”在《暗杀时代》的文章中吴越指出:“夫排满之道有二,一日暗杀,一日革命。暗杀为 因,革命为果。暗杀虽个人而可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 也。”他深信“今欲伸民气.则莫若行此暗杀主义”。尽管吴樾的《暗杀时代》带有一些偏激的种族情 绪,但充分地表明他对清王朝的专制与腐败的愤怒,洋溢着一种革命气氛,具有极大的煽动力。清末民 初,暗杀几成风气..可以说,从1900—1911年几乎每年都有暗杀事件发生;暗杀多发生在北京和广州两 个中心。清末革命党人暗杀风潮规模之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它对于推翻清王朝具有重要 意义.无疑也影响了民国初年的时局。 除进行暗杀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军校的涌现也成为中国尚武教育的一道风景。当时各地所建军 校情况可由姜克夫编著的《民同军事史略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中窥见一斑。主要有:北平武备学堂、 广东水陆师学堂、江南陆军学堂、新建陆军行营武备学堂、湖北武备学堂、江宁练将学堂、北洋行营将 弁学堂、湖北武备高等学堂、浙汀武备学堂、四川武备学堂、陆军师范学堂、陆军参谋大学堂、北洋军 官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宪兵学堂、江北陆军速成学堂、电信信号学队、四川速成学堂、江苏陆军速 成学堂、广东随营将弁学堂、广东陆军速成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南洋陆军讲武堂、东三省讲武 堂、东三省宪兵学堂、安徽武备学堂、云南讲武堂等等,在这些军校中,学兵法、练洋操成为军事教育 的基础,充分体现出尚武蔚然成风。随着民主革命的高涨,尚武思潮逐渐融人民族民主革命浪潮中。 其三.保存国粹思潮。2O世纪初,中国国内出现了一些“醉心欧化”的现象。但清政府仍然坚持 “中学为体,西学为J}}j”。清政府规定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不得改变;[n]学部规定的 教育章程中,规定“经学”为必读课目、治学之根本。河南巡抚、湖广总督、湖南巡抚、江苏巡抚等也 纷纷上奏,要求建立存古学堂以保存“国粹”。c1副所谓“国粹”,章太炎认为国粹内容有三大类:“一是语 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i是人物事迹。”[I4_显然,国粹派所说的“国粹”是指中国的传统学术,基本相 当于现今人们所称的圈学或传统文化。 国粹思潮与其说是针对欧化主义而发,不如说是应乎“排满”革命需要而兴。革命派传承了戊戌时 代“保国、保种、保教”的思想,以“国、种、教”来激扬民族精神,以资革命。“为甚提倡国粹?不是 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耍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151 1906年章太炎从上海出狱东渡日本,出任《民报》主编,成立国学讲习会,后又办国学振起社,自 任社长。许多留日青年云集他的门下,听他讲解国学。章太炎也标榜“上天以国粹付余”,在主编《民 报》后发表了一系列宣传保存国粹的文章。章太炎把宣传国粹与反清革命联系在一起,使民族的历史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化变成了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民报》连篇累牍刊出论述国粹的文章,并声明“专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以 发挥民族主义”。[I6_ 棚 对于国内学界流行的“公理”、“进化”、 胜物”、“自然”诸概念,章太炎深表不满认为,“昔人以为神圣不可干者,日名分。今人以为神圣不可干者,一日公理,二日进化., 三日惟物.四 日自然。有如其实而强施者,有非其实而谬托者,要之皆眩惑失情,不由诚谛。”甚而指出“公理之束缚 人”之理。n 1(肿 ~ 对于中西文化关系的处理,章太炎既反对“偏心”于“别国的学说”,甚至拿别国 的中国学来衡量中国的作法,又认为“本国的学问,本国人自然该学。就像自己家里的习惯。自己必定 应该晓得.何必听他人的毁誉?”[”](P509) 国粹派的最大成就是学术。陶成章在东南亚创办《教育今语杂志》,刊登了大量国粹派的文章。陶 成章认为:“环球诸邦,兴灭无常,其能屹立数千载而永存者,必有特异之学术,足以发扬其种性,拥护 其民德者在焉。”_J ]可见,该杂志也是“以保存国故,振兴学艺”[ 为宗旨,宏扬民族文化。国粹派主张 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发掘,并结合时代特点重塑近代中国文化。但是狭隘的汉民族主义意识,叉大大消 融了革命者的民主性和进步性。而且,中国的国粹派不愿放弃的“国学”更多的还是指儒学。他们认为 “国魂者,原于国学者也。……而国学叉出孔子者也。……倡国魂而保国学者,又曷能忘孔子哉!”[ ]他 们还一再强调儒学的本义是反对专制政权的,所以呼吁要恢复儒学的本来面貌.重新建立中国的“国 粹”:“保全国学,……然尤当亟思改良,不为守旧,俾合于今日情势,而使必不可灭。”【驯也就是说,“黄 帝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学,犹足以长存。”[21]实际上,那种“学亡则国亡,国亡则亡族”、“国粹存则其 国存,国粹亡则其国亡” ]的文化守成心理,不仅不能保存国粹,还会窒息中国文化。 其四,激荡女权思潮。l9世纪末中国社会进入一个观念变革、思潮激荡的时期。兴女学、倡女权成 为一股思潮。我国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女校l898年经元善在上海创办经正女学;1902年,蔡元培等在 上海创办爱国女学。当时的女学大多集中在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除教会女校学生外,1906年全国有 女学生306名;1907年为1853名;1908年为2679名;1909年为12164名;1915年,增至180949名。从全国 范围看女子初等教育,1907年全国共有女校391所,学生数11936人,占学生总数的2%,到1918—1919年 度.全国初等小学女生达190882人,占初等小学生总数的4.3%。女子受教育无疑是中国女性觉醒、摆脱 传统女性生活方式的第一步。 1903年.中国晟早的女性组织“共爱会”在日本东京成立。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据统 计,参加同盟会的女知识分子约有200人,其中有姓名可查的105人。当时,女性运动精英创办的女子报 刊共有40余种。1898年7月,《女学报》作为女学会会刊和上海女学堂的校刊创刊,该旬刊由梁启超的夫 人李惠仙、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等人编辑,以提倡女学、争取女权为宗旨。丁初我主编的《女子世界》 (1904—1907年)是辛亥革命前历史晟长、影响较大的妇女界期刊;秋瑾于1907年创办的《中国女报》文 字浅显,言论激进;燕斌于1907年创办的《中国新女界杂志》,陈撷芬于1902—1903年创办的《女报》等 都颇具影响。 女子参政争取参政权利,成为女权思潮的内容,它以“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的成立为标志。 它有9项政纲:男女平等权之实现;女子教育之普及;家庭女性地位之向上;一夫一妇主义之实行;自 由结婚之实行与无故离婚之禁止;女性职业之励行;蓄妾及女性买卖之禁止;女性政治地位之确立;公 娼制度之改良。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女性运动领袖是秋瑾,她提出了在当时看最完备的女性解放思想:要 求实现男女平等;要求婚姻自由;反对女子缠足;提倡女学和主张女性经济自主;主张女性走向社会。 参与国事。1912年,女子参政同盟会在南京成立,由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女子后援会、尚武会、湖南 女国民会等联合而成;同年,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亦宣告成立。 女权思潮促进了女性的解放。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妇女解放,成为变革社会变革一切不合理的 权力关系新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子心理解放派”、“女子教育派”、“女子职业派”、“儿童公育派”、“女 10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子参政派”、“改组家庭派”、‘‘限制生育派”,各家思潮涌现,林林总总的妇女组织,如女界联合会、女子 工读互助团等纷纷建立,催生了近代中国一代新女性。 其五,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潮。《民报》创办后,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起了推动作用。1899年 2fl到4月.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连续刊载了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撰文题为《大同学》的 文章。此文为英国哲学家基德所著《社会进化》一书的前三章(此书共十章,同年5月全部译出并由上 海广学会出版。书名仍为《大同学》)。此文在汉文刊物中首次提到了“马克思”、“安民新学”(即“社会 主义”so。ialism)及《共产党宣言》的一段文字。文章写道:“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说马 克思是英国人有误,说马克思是国际工人运动领袖是正确的。接着又写道:“马克思之言日:‘纠股办事之 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这里援引的就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的一段 话.现在的译文是:“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在同年出版的《大同学》第八章中,恩格斯的名字也被提及。 19世纪末,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流亡欧洲时,曾学习和研究过《共产党宣言》,这对他形成 三民主义思想影响深远。对此,宋庆龄曾多次讲到,“就在这一海外活动时期,孙中山根据他当时的理 解.制定了他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他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也听到了关于列宁和俄国 革命活动的消息。早在那个时候,社会主义就对他发生了吸引力。他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 论》和《共产党宣言》并阅读当时的社会主义书刊。” ] 1903年2月15日,由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主办的杂志《译书汇编》第2卷第11号发表了革命派马君 武的《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文章写道:“马克司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 竞争为历史之钥。”很明显,这是《共产党宣言》的思想。1903年3月,由改良派主办的上海广智书局出 版了日本人福井准造著、赵必振译的《近世社会主义》一书,书中多次提及《共产党宣言》。1904年10 月,《共产党宣言》一书在日本由英文译成日文,前两章刊登于11月13日《平民新闻》第53号上,译者是 幸德秋水和坍利彦。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同盟会成员、资产 阶级革命派朱执信撰写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署名蛰伸,发表于1905年l1月26日《民报》 第2号上。在该文中,作者记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生涯并第一次扼要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 作背景、基本思想和历史意义,还依据《共产党宣言》的日文本并参照英文本摘译了该书的五段文字和 第二章的十大纲领全文。作者将该书的书名译为《共产主义宣言》。此后,革命家宋教仁、叶夏声、廖 仲恺等也先后在《民报》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及共产主义运动。1906年,宋教仁在《民报》第5 号上发表《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一文。 《民报》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是封建制度土崩瓦解、重新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时 代。为寻找救亡图存的真理,先进的中国人作了各种尝试,进行了各种理论选择。[ 《共产党宣言》作为 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被传播到中国,对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倾向革命的政治力量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邹鲁.中国国民党党史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2]曹亚伯.革命真史[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3】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12、121-122. 【4】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与革命报刊【A】.http//www.people.eom.en. 【5]孙中山.民报发刊辞【A].孙中山全集(1)【c].北京:中华书局,1981. [61粱启超.国家思想之变迁异同论【AJ.饮冰室文集类编(上)【C】.北京:中华书局,1989,424. [7J粱启超.新民说[A].饮冰室舍集(专集之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9. [8】浴日生.海国英雄传【J].民报,(9),113. 【9】鲁迅.坟・杂忆【A].鲁迅全集(1)【C].318. 10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张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Gee选集(3)【C1.北京:三联,1977. 【11】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8l,l16—125. 【l2I杨天石,王学庄编.拒俄运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306. 【13】清实录(五九)・德宗实录(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7,377. 【14]清朝续文献通考・学校l4(卷107)【M1.台北:新兴书局,1965,8661—8663. (15]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AJ.章走是政论选集(上册)【c1.北京:中华书局,1977,276. 【161章太炎.四惑论 ],1908-07-10.辛亥革命前十年问时论选集(3)【C].北京:三联,1977. 【17]章走炎.论教育的根本耍从自国自心发出来lA],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77. 【18l陶成章.刊行“教育令语杂志”之缘起【AI.陶成章集『C] 北京:中华书局,1986,330—451. f19I陶成章.教育令语杂志章程【A】.陶戍章集【C1.北京:中华书局,1986,451 【2O】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A J.辛亥革命前十年问时论选集(2)【C].北京:三联,1977,49, 【21]黄节.“国粹学报”叙【A].辛亥革命萌十年问时论选集(2)IC1.北京:三联,1977,43. 122]许守征 论国粹无阻于欧化【A1.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2)【C1.北京:三联,1977,52. 【231李提摩太,蔡尔康.大同学【 1.万国公报(121).1899—02。1l—l3. f24]宋庆龄.孙中山一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 1 人民日报,1966—11一l3. I251王业兴 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融与中国近代化的进展IJ1.史学月刊,1993,(4). 责任编辑:杨向艳 -学术动态- 《科学发展观与广东现代化建设丛书》出版座谈会在广州召开 2006年4月28 kt,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策划、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组 织编写、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发展观与广东现代化建设丛书》在广州召开出版座谈会。会议由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主持,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到会作了重要讲话。有关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了 座谈会。会议围绕该《丛书》的内容、特点、意义以及社科界如何更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方面 进行了讨论。 广东是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绎验积累和问题产生也先于其他省暴露出来,该《丛书》 的出版不仅是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也对今后广东以至全国进一步实践胡锦涛在广东首先提 出的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对《丛书》的出版表示了祝贺和肯定。他同时 指出,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三个结合”:一是要与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究和建设工程结合起来:二是要与深入总结概括我省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三是要与深入研究解 决我省改革发展新阶段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该《丛书》第l辑由9册组成,分别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论纲》(李恒瑞等编著)、《广东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发展战略》(杨国秀主编)、《广东新型]二、№化发展道路研究》(向晓梅著)、《广东城市化发展战略》 (傅晨著)、《广东国际竞争力研究》(庄丽娟主编)、《粤港澳经济关系走向研究》(陈广汉等编著)、《广东民 营经济发展研究》(张捷、张炳申等著)、《广东“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战略》(刘卓红主编)、《广东建设文 化大省的理论与战略》(周薇、田丰等编著)。 该《丛书》具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厚实,观点突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现代化研究手段多样性相结合,吸收目前学术界众多研究成果等特点。《丛书》力求在全 面、准确、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广东在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基础研 究、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前瞻性思考,提出了富有参考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 (本刊记者) 1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