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重庆市江津区支坪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四)
2016-2017学年重庆市江津区支坪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
拟试卷(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3分)“…驻足倾听,隐隐传来‘威风锣鼓’的节奏,渐渐地鼓声、锣声变得雄壮、喧腾起来,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对文中“隐隐传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声 B.锣鼓声响度很小
C.观察者离声源很远 D.锣鼓声传播速度很小 2.(3分)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3.(3分)晚会中有一精彩的“手影戏”﹣﹣《逗趣》.两位演员用手分别表演了动物、人物的各种形态.活灵活现的手影,让观众大开眼界.手影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像
4.(3分)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关于它在湖水中的像的虚实.它和像之间的距离,正确的说法是( ) A.实像,距离变大 B.实像,距离变小 C.虚像,距离变小 D.虚像,距离变大
5.(3分)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从高空飞机上拍摄到的画面,若用一镜头焦距为60mm的相机在高空拍照,此时胶片到镜头的距离( ) A.等于60mm B.等于120mm
C.小于120mm但大于60mm D.大于120mm
6.(3分)小明妈妈从菜场买回一只老母鸡,让小明猜猜它的质量.你认为,小明的猜测应接近下列哪一数值才是符合实际的( ) A.20g B.200g
C.2kg D.20kg
7.(3分)有一位同学用天平称一块矿石的质量,把天平调好后错把矿石放在右盘,在左盘放50g,20g砝码各一个,又把游码拨至标尺4g处,达到平衡,这块矿石的质量应该是( )
第1页(共27页)
A.74g B.70g C.66g D.78g
8.(3分)一位著名短路运动员百米赛成绩是10s,测得前2s跑过17m,在最后一秒内跑过了12米,则该运动员在100m内的平均速度是( ) A.8.5m/s B.10m/s C.12m/s D.11m/s
9.(3分)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甲和丁 B.甲和丙 C.甲和乙 D.乙和丁
10.(3分)小明和小丽站在路边等校车,小丽说自己是运动的,她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路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1.(4分)男低音歌唱时女高音轻声伴唱,男低音与女高音相比较,男低音的响度 (填“大”或“小”),女高音的音调 (填“高”或“低”). 12.(4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但我们看到蝴蝶翅膀在振动时,却听不到因翅膀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 20Hz(选填“低于“、“高于”).这种听不到的声波有很强的破坏性,在这次“5•12”汶川大地震时,600多公里之外的贵阳也有不少市民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就与这种声波有关,我们将这种声波称为 声波.
13.(4分)如图是被水环抱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鸭蛋”,产生这种视觉效果的原因是 ,漂亮的“蛋壳”闪着耀眼的光芒,这是 反射(选填“镜面”或“漫”).
B.路边的树木 C.小明
D.驶来的校车
14.(4分)为了捉到一条鱼,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这主要是
第2页(共27页)
由于光的 现象,猩猩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要 一些(选填“深”或“浅”).此时光由 射向 .
15.(4分)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55.22%,且急剧低龄化,如图所示, (选填“甲”或“乙”)图表示近视眼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佩戴 (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
16.(4分)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的,其优点在于:一是利用 使教室里各座位上的同学都能看到画面;二是白布能反射 颜色的光,使同学们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17.(2分)莆田是枇杷之乡,旺季时果农常用枇杷酿制枇杷酒.某枇杷酒(ρ酒
=0.9×103kg/m3)包装盒上标明酒的体积为500mL,那么,瓶中所装酒的质量是 kg.
18.(4分)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cm.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每图2分,每空1分,共27分)
19.(4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经过一个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A,取掉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
B,请在方框内画出透
镜.
20.(4分)已知点光源A和它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试在图中画出此平面镜的位置.
第3页(共27页)
21.(4分)(1)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 ;然后要看清它的 ,这样才能正确测量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水的温度,如图甲所示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图. (3)如图乙中温度计的读数是 .
22.(3分)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
(2)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3)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远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远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23.(7分)下面是小方和小王设计的“测食用油密度”的实验方案,请完善他们的方案,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则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
第4页(共27页)
(2)用托盘天平测量合金块质量的操作情况如图乙所示,请你指出其中的两点错误:① ;② .
(3)小方的方案: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食用油,再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为V1;其测得的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 ; (4)小王的方案: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3,然后将烧杯内的适量食用油倒入量筒内,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m4,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V2.其测得的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 ;
(5)按 的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误差可能小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案,测得的密度值 (填“偏大”、“偏小”); 烧杯和食 用油的总 质量烧杯和剩 余油倒出油的 质量倒出油的 体积油的密度 ( kg/m3) 的总 (g) (cm3) 质量(g) (g) 100
(6)图丙是按小王的实验方案进行某次实验的情况,将实验的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上表中.
24.(5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第5页(共27页)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和 .
(2)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 .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 偏 (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m/s.
四、计算题(第25题6分,第26题7分,共13分)
25.(6分)一辆汽车从河池市出发,沿南都高速公路前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在A地,小明同学看到高速公路边有“距南宁120km”的提示牌,此时小明发现时间是10:15;车子行驶一段时间后,到达B地,小明又看到一个如图告示牌“距南宁60km”,这时时间显示是10:45. (1)汽车从A地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这辆汽车的行车速度约为多少?是否符合限速规定?
26.(7分)一只容积为3×10﹣4m3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块投入瓶中,当乌鸦投入了25块相同的小石块后,
第6页(共27页)
水面升到了瓶口,求: (1)原来瓶内水的体积; (2)瓶内小石子的总体积; (3)石块的密度.
第7页(共27页)
2016-2017学年重庆市江津区支坪中学八年级(上)期末
物理模拟试卷(四)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3分)(2008•株洲)“…驻足倾听,隐隐传来‘威风锣鼓’的节奏,渐渐地鼓声、锣声变得雄壮、喧腾起来,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对文中“隐隐传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声 B.锣鼓声响度很小
C.观察者离声源很远 D.锣鼓声传播速度很小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三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的响度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物体振动幅度,二是距离发声物体的远近. 【解答】解:文中“隐隐传来”的意思,是指声音的响度较小,主要原因是由于距离发声物体太远,听到声音的响度太小. 另外还可以证明空气可以传声.
但本题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对固定的,不会发生改变.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传播的条件、与响度有关因素的掌握情况.
2.(3分)(2010•咸宁)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分析】固态向液态(气态)吸收热量,气态变液态(固态)放热.
【解答】解: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属于固态转化为液态,就需要吸热.符合题意.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是湿润的空气液化,会放热.不符合题意. 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是湿润的空气属于凝华,要放热.不符合题意.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属于凝固,要放热.不符合题意.
第8页(共27页)
故选A.
【点评】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特点,要求熟练掌握.
3.(3分)(2016秋•江津区校级期末)晚会中有一精彩的“手影戏”﹣﹣《逗趣》.两位演员用手分别表演了动物、人物的各种形态.活灵活现的手影,让观众大开眼界.手影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像
【分析】影子是由于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阴影部分,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光被手遮挡后,在后边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叫做影子,即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手影考查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一知识点,要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3分)(2010秋•东昌府区期末)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关于它在湖水中的像的虚实.它和像之间的距离,正确的说法是( )
A.实像,距离变大 B.实像,距离变小 C.虚像,距离变小 D.虚像,距离变大
【分析】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且物到镜面的距离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由于平面镜成的虚像到镜面的距离始终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燕子到水面的距离变小,像到水面的距离也在变小,故燕子与它的虚像之间的距离在变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第9页(共27页)
④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对称.
5.(3分)(2016秋•江津区校级期末)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从高空飞机上拍摄到的画面,若用一镜头焦距为60mm的相机在高空拍照,此时胶片到镜头的距离( ) A.等于60mm B.等于120mm
C.小于120mm但大于60mm D.大于120mm
【分析】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解答】解:镜头的焦距为60mm,飞机在高空拍摄时物距远远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并且像离焦点很近,因此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小于120mm但大于60mm. 故选C.
【点评】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需要记熟规律的内容并能灵活应用,本题的关键点是在高空拍照,物距远远大于二倍焦距并能成实像.
6.(3分)(2012•泰州)小明妈妈从菜场买回一只老母鸡,让小明猜猜它的质量.你认为,小明的猜测应接近下列哪一数值才是符合实际的( ) A.20g B.200g
C.2kg D.20kg
【分析】首先要对质量的单位有较深刻的认识,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一只老母鸡的质量大约是4斤左右,即2kg,故填2kg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填入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即可.
7.(3分)(2016秋•江津区校级期末)有一位同学用天平称一块矿石的质量,把天平调好后错把矿石放在右盘,在左盘放50g,20g砝码各一个,又把游码拨至标尺4g处,达到平衡,这块矿石的质量应该是( )
第10页(共27页)
A.74g B.70g C.66g D.78g
【分析】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无论物体和砝码的放置位置如何,当天平的横梁重新平衡时,一定是:
左盘里物体的质量=右盘里物体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解答】解:天平调好后错把矿石放在右盘,在左盘放50g,20g砝码各一个,又把游码拨至标尺4g处,达到平衡,砝码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50g+20g﹣4g=66g. 故选C.
【点评】正确操作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当物体和砝码的位置颠倒时,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同样能计算物体的质量.
注意:无论物体和砝码的放置位置如何,当天平的横梁重新平衡时,左盘里物体的质量=右盘里物体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8.(3分)(2016秋•江津区校级期末)一位著名短路运动员百米赛成绩是10s,测得前2s跑过17m,在最后一秒内跑过了12米,则该运动员在100m内的平均速度是( )
A.8.5m/s B.10m/s C.12m/s D.11m/s
【分析】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v等于在这段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百米比赛的路程为100米,所用总时间是10秒,由公式
=
=10m/s,结合选项可知A、C、D不符合题意,只有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利用平均速度公式
9.(3分)(2015秋•泗洪县期末)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第11页(共27页)
,把路程和时间代入即可.
A.甲和丁 B.甲和丙 C.甲和乙 D.乙和丁
【分析】首先要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图象特点进行判断.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解答】解:
甲、该图象表示时间改变但速度不变,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乙、该图象表示时间改变但路程不变,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丙、该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状态.不符合题意;
丁、该图象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的速度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对于图象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物理含义,然后根据图象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10.(3分)(2012•吉林)小明和小丽站在路边等校车,小丽说自己是运动的,她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路灯
B.路边的树木 C.小明
D.驶来的校车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站在路边的小丽相对于小明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所以以小明为参照物时,小丽是静止的;以驶来的校车为参照物,小丽与汽车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她是运动的. 故选D.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12页(共27页)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1.(4分)(2008•莆田)男低音歌唱时女高音轻声伴唱,男低音与女高音相比较,男低音的响度 大 (填“大”或“小”),女高音的音调 高 (填“高”或“低”). 【分析】要解决此题,首先要正确区分响度与音调.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是由振幅决定的,而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从听觉上若感觉声音比较尖、细,便是音调高,否则便是音调低.
【解答】解:男低音,是指音调低,女高音是指音调高,轻声伴唱,说明女高音的声音比较小,即响度小.而男低音要放声歌唱,所以男低音的响度大. 故答案为:大、高.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音调和响度的理解,在声音的三个要素中,音调和响度是很容易混淆的两个因素.
12.(4分)(2008•贵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但我们看到蝴蝶翅膀在振动时,却听不到因翅膀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 低于 20Hz(选填“低于“、“高于”).这种听不到的声波有很强的破坏性,在这次“5•12”汶川大地震时,600多公里之外的贵阳也有不少市民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就与这种声波有关,我们将这种声波称为 次 声波.
【分析】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
【解答】解: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在5次/秒左右,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所以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故答案为:低于;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次声特点的掌握情况.
13.(4分)(2008•长春)如图是被水环抱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鸭蛋”,产生这种视觉效果的原因是 平面镜成像(或光的反射) ,漂亮的“蛋壳”闪着耀眼的光芒,这是 镜面 反射(选填“镜面”或“漫”).
第13页(共27页)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以及镜面反射的定义.
【解答】解:由于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剧院在水中成一等大的虚像,所以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鸭蛋”; 由于镜面反射,所以漂亮的“蛋壳”闪着耀眼的光芒. 故答案为:平面镜成像,镜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以及光的反射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4.(4分)(2016秋•江津区校级期末)为了捉到一条鱼,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光的 折射 现象,猩猩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要 浅 一些(选填“深”或“浅”).此时光由 水 射向 空气 .
【分析】光在透明介质界面会发生折射,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水中的鱼反射出的光,光由水斜射向空气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折射光线进入猩猩的眼睛时,猩猩感觉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逆着光线看去,好像是从光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处射来的,看到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即变浅了),所以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 故答案为:折射;浅;水;空气.
【点评】考查光的折射定律及应用,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眼睛看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5.(4分)(2017•澧县三模)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55.22%,且急剧低龄化,如图所示, 乙 (选填“甲”或“乙”)图表
第14页(共27页)
示近视眼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佩戴 凹 (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
①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②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由甲图象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该眼睛是远视眼,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乙图中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该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的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故答案为:乙;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也是中考的热点.
16.(4分)(2008•桂林)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的,其优点在于:一是利用 漫反射 使教室里各座位上的同学都能看到画面;二是白布能反射 所有 颜色的光,使同学们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分析】一:光滑的表面会发生镜面发射,粗糙的表面会发生漫反射; 二:根据白色等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吸收所有的色光来解答此题.
【解答】解:一:投影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是让银幕发生漫反射,使得在每一个方向的同学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像;
二:银幕用白色的布做成是让银幕反射所有的光,使人能看到多彩的像. 故答案为:漫反射;所有.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以下两点:(1)白色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吸收所有的色光;(2)光滑的表面会发生镜面反射,粗糙的表面会发生漫反射.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道好题.
第15页(共27页)
17.(2分)(2011•莆田)莆田是枇杷之乡,旺季时果农常用枇杷酿制枇杷酒.某枇杷酒(ρ酒=0.9×103kg/m3)包装盒上标明酒的体积为500mL,那么,瓶中所装酒的质量是 0.45 kg.
【分析】已知酒的密度,酒的体积,由公式m=ρv可求出酒的质量.
【解答】解:已知ρ酒=0.9×103kg/m3,酒的体积V=500mL=500cm3=500×10﹣6m3, 则瓶中所装酒的质量m=ρv=0.9×103kg/m3×500×10﹣6m3=0.45kg. 故答案为:0.45.
【点评】题考查了公式m=ρv,应用物理知识求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平时要留心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多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8.(4分)(2016秋•江津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2.33 cm.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2cm对齐,估读为12.00cm,右侧在14.3cm与14.4cm之间,靠近14.3cm,估读为14.33cm,所以物体的长度:L=14.33cm﹣12.00cm=2.33cm. 故答案为:1mm;2.33.
【点评】物理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
第16页(共27页)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每图2分,每空1分,共27分)
19.(4分)(2009秋•开县期末)如图所示,一束光经过一个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A,取掉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B,请在方框内画出透
镜.
【分析】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透镜有发散光线的作用.根据入射光和折射光的方向,判断光线被会聚了还是发散了.若光线被会聚则填凸透镜,若光线被发散则填凹透镜.
【解答】解:如图所示,使用该透镜后,会聚点右移,延迟了光线的会聚,说明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应是一凹透镜.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先确定光线经透镜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再确定透镜的类型.
20.(4分)(2016秋•江津区校级期末)已知点光源A和它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试在图中画出此平面镜的位置.
【分析】要想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先由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可确定A点的像点,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第17页(共27页)
【解答】解: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点为点光源的像点A′,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则平面镜MN在AA′的垂直平分线上,如图: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定律相结合的作图题,要记清楚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这两点是作此类题的根本依据.
21.(4分)(2016秋•江津区校级期末)(1)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 量程 ;然后要看清它的 分度值 ,这样才能正确测量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水的温度,如图甲所示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D 图. (3)如图乙中温度计的读数是 26℃ .
【分析】(1)(2)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①测量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③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3)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解答】解:
(1)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看清楚该温度计测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即温度计的量程,同时还要看清楚温度计每小格的示数,也就是它的分度值;
第18页(共27页)
(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所以只有D符合要求;
(3)图中所示温度计,分度值是1℃,液柱表面在26℃所以示数为26℃. 故答案为:(1)量程;分度值;(2)D;(3)26℃.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方法;温度计是初中物理最基本的测量工具,需要掌握;
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是中考常考的知识点之一,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学习中要多加注意.
22.(3分)(2008•南通)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光屏的中央 .
(2)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放大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3)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远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远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远离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凸透镜物距不同时,成像的情况不同,以及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
【解答】解:(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光屏的中央.
(2)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所以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
第19页(共27页)
(3)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远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远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透镜.这是因为:凸透镜是会聚透镜,去掉凸透镜的时候,光线会聚的弱,所以应该使光屏远离透镜. 故答:光屏的中央;放大;远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了解和掌握.
23.(7分)(2013秋•赤峰期末)下面是小方和小王设计的“测食用油密度”的实验方案,请完善他们的方案,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则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调节.
(2)用托盘天平测量合金块质量的操作情况如图乙所示,请你指出其中的两点错误:① 用手直接拿取砝码 ;② 砝码和被测物体的位置放反了 . (3)小方的方案: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食用油,再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为V1;其测得的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
;
(4)小王的方案: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3,然后将烧杯内的适量食用油倒入量筒内,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m4,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V2.其测得的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
;
(5)按 小王 的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误差可能小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案,测得的密度值 偏大 (填“偏大”、“偏小”);
第20页(共27页)
烧杯和食 用油的总 质量烧杯和剩 余油的总 质量倒出油的 质量倒出油的 体积油的密度 ( kg/m3) (g) (cm3) (g) (g) 100 47.4 52.6 50 1.052×103
(6)图丙是按小王的实验方案进行某次实验的情况,将实验的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上表中.
【分析】(1)使用天平测量质量之前要调平,调平的原则是相对指针,平衡螺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使用天平测量质量之前要进行调平:使游码对齐标尺零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
测量时,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估计被测物体质量,用镊子夹取适当的砝码放在右盘,必要时调节游码使横梁平衡.
(3)根据实验步骤求出油的质量与体积,然后由密度公式求出油的密度. (4)根据实验步骤求出油的质量与体积,然后由密度公式求出油的密度. (5)分析两种方案所造成的实验误差,然后选择实验方案.
(6)由图丙所示读出天平的示数,量筒的示数,求出所测油的体积,然后由密度公式求出油的密度.
【解答】解:(1)已知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有三点:①用手取放砝码;②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却放在左盘.
(3)由实验步骤可知,所测由的质量m=m2﹣m1,则油的密度ρ=
=
.
(4)由实验步骤可知,所测由的质量m=m3﹣m4,则油的密度ρ=
=.
(5)在小方的实验方案中,向量筒中倒油的过程中,烧杯上油有残留,所测油的体积偏小,所测油的密度偏大,使实验存在较大误差;在小王的实验方案中,
第21页(共27页)
不存在该问题,因此小王的实验方案好.
(6)由图示可知,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是20g+20g+5g+2.4g=47.4g,倒出油的质量m=100g﹣47.4g=52.6g;
由图丙所示量筒可知,油的体积V=50ml=50cm3;油的密度ρ==1.052g/cm3=1.052×103kg/m3.
故答案为:(1)左;(2)①用手直接拿取砝码;②砝码和被测物体的位置放反了.(3)
;
=
(4)烧杯和食 用油的总 质量烧杯和剩 余油;(5)小王;偏大;(6)如表所示. 倒出油的 质量倒出油的 体积油的密度 ( kg/m3) 的总 (g) (cm3) 质量(g) (g) 100 47.4 52.6 50 1.052×103 【点评】本题考查了天平的调节、使用方法、天平的读数,量筒的读数,求密度,实验方案的选择等问题,是实验的常考问题,难度不大,一定要掌握;使用天平时,为防止砝码被腐蚀或污染,取放砝码必须使用镊子,严禁用手直接去拿.
24.(5分)(2016秋•江津区校级期末)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第22页(共27页)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刻度尺 和 秒表 .
(2)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 较小 ,(选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 便于测量时间 .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 偏 大 (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0.3 m/s.
【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或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否则是变速直线运动;
(4)图中AB和BC的路程相同,时间不同,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速度. 【解答】解: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
第23页(共27页)
由图可以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所用的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4)观察图可知,AB和BC的路程相同,上半程运动时间为3秒,下半程运动时间为2s,由速度公式v=可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Bc==0.3m/s.
故答案为:(1)v=;刻度尺;钟表;(2)较小;便于测量时间;(4)大;变速;(5)0.3.
【点评】本题考查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等问题;“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
四、计算题(第25题6分,第26题7分,共13分)
25.(6分)(2010•河池模拟)一辆汽车从河池市出发,沿南都高速公路前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在A地,小明同学看到高速公路边有“距南宁120km”的提示牌,此时小明发现时间是10:15;车子行驶一段时间后,到达B地,小明又看到一个如图告示牌“距南宁60km”,这时时间显示是10:45. (1)汽车从A地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这辆汽车的行车速度约为多少?是否符合限速规定?
=
【分析】(1)到达AB两地的时间差就是汽车从A地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 (2)从两次看到的告示牌得出汽车行驶的距离,利用速度公式求汽车行驶速度,根据限速标志回答.
【解答】解:(1)t=10h45min﹣10h15min=30min=0.5h; (2)s=120km﹣60km=60km,
第24页(共27页)
v===120km/h,
∵由图可知,限速为100km/h, ∴不符合限速规定,超速行驶.
答:(1)汽车从A地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是30min; (2)这辆汽车的行车速度约120km/h,超速行驶.
【点评】本题关键:一是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二是学会认识交通标志牌.
26.(7分)(2015秋•龙海市期末)一只容积为3×10﹣4m3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块投入瓶中,当乌鸦投入了25块相同的小石块后,水面升到了瓶口,求: (1)原来瓶内水的体积; (2)瓶内小石子的总体积; (3)石块的密度.
【分析】(1)(2)已知瓶内所盛水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瓶内水的体积,瓶子的容积减去瓶内水的体积即为石块的总体积;
(3)知道一块石子的质量可求25块石块的总质量,然后利用密度公式求出石块的密度.
【解答】解:(1)由ρ=可得,瓶内水的体积: V水=
=
=2×10﹣4m3;
(2)瓶内石块的总体积:
V=V容﹣V水=3×10﹣4m3﹣2×10﹣4m3=1×10﹣4m3; (3)25块石块的总质量: m=25m′=25×0.01kg=0.25kg, 石块的密度: ρ==
=2.5×103kg/m3.
答:(1)原来瓶内水的体积为2×10﹣4m3;
第25页(共27页)
(2)瓶内石块的总体积为1×10﹣4m3; (3)石块的密度为2.5×103kg/m3.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知道水的体积和石块的体积之和为瓶子的容积.
第26页(共27页)
参与本试卷答题和审题的老师有:331306;wgshoo;九洲风云;2107959882;fhp826;商翠荣;dongfeng;sdpyqjy;wdsxg;空气凤梨;739830;haiyan;wscdd;山东张洪霞;wdnyx2011;bzlbx;190438938;pywl;llm;951574352(排名不分先后) 菁优网
2017年6月16日
第27页(共2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