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策略

来源:华拓网
“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

育兴趣的培养策略

摘要:“双减”政策的提出在于减轻学生的压力及负担,做到高效教学。而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倘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便可使学生更好地享受体育学习过程,进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形成相应能力。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须将学生的兴趣培养重视起来,根据学生的特征设计教学活动。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教师未掌握双减背景下开展小学体育教学并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培养的方法,所以,本文就此进行研究,旨在为教师带来一定启发,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并帮助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较大兴趣。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教学;体育教学;兴趣培养 1.小学生的学习特征 1.1机体发育特征

小学生处于机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其特征在于:头脑内部组织、身体技能快速发展,如:骨骼生长加快、神经系统得到优化等,且长期会处于好动、兴奋状态。

体育教学以体育运动为主,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表现自己的时间,所以有利于学生的生长与发育,实现劳逸结合目标。

1.2心理发育特征

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征有:心智发育程度不健全,无法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同一件事物上;自我意识较强,希望他人给予自己肯定;情绪起伏较大;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

“双减”政策是在新课标背景下提出的,其将学生放置于主体地位,所以,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时,教师需对小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了解,基于体育教学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其可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了解知识、获得独特体验,从而对体育锻炼产生较大兴趣。

2.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策略 2.1丰富体育教学模式

丰富的体育教学模式可带给学生新颖之感,使其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并充分参与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而在教学模式丰富化方面,教师可将以下几个方面当做入手点:①确保教学活动中有全新内容,借助其激发学生兴趣。②做到练习形式多元化,通过氛围营造实现寓教于乐。③搭建实践平台,确保学生可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其中获得快乐。

例如在进行跑步教学时,教师便可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因此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因为跑步教学相对枯燥,倘若教师一直采用规范起跑姿势到加速跑的教学模式,将会使学生无法对跑步学习产生兴趣,并产生身心疲惫的感觉,从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造成直接影响。比如,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但在进行情景创设时,教师须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当做入手点,确保学生可对其产生一定兴趣,从而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又如,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利用起来,直观呈现运动员跑步比赛的视频,通过慢放功能使学生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有效观察、深入分析,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跑步过程中存在怎样的问题,为其更好地完成动作提供保障。但是,在丰富教学模式时,教师需树立正确意识,即: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虽可在学生的兴趣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盲目使用教学方法会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可见,通过丰富体育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一定热情,使其潜能得以激发,并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而且,多数学生表示,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其学习压力、负担较轻。

2.2明确体育教学对象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无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考虑,导致体育教学中存在对象不明确的问题。所以,想要提高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培养,教师就需明确体育教学对象。

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小学生的特点在于:好奇心旺盛、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活泼好动等,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时,教师需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探究,确保学生可参与教学活动,并对其产生较大兴趣。例如在进行跳高教学时,教师便可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当做入手点,基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方法选择,做到分层教学。通常而言,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三组,并在不同场地设置不同高度,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跳高练习。在学生进行跳高练习时,教师需对其练习情况进行观察,并进行相应指导。如此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便可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质量也可得到提高。而且,多数学生可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对其产生一定兴趣。由此可见,明确体育教学对象,并做到因材施教,可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负担,实现高效教学。

2.3确定体育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的确定是小学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双减”政策下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需对教学目的进行分析、思考,从而为学生的兴趣培养提供保障。

就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在确定了体育教学目的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设计,确保学生可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对体育运动产生较大兴趣。比如,学生对游戏较为感兴趣,教师便可将体育运动渗透于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边玩边学,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负担的同时为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培养提供保障。教师还可给予学生适当评价,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渴望他人给予自己鼓励、表扬的。所以,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确保其树立自信心,愿意自主自发的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其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供保障,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如此,便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由此可见,确定

体育教学目的后开展教学活动,可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较大兴趣,从而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培养,可达到双减目标,并使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但是,教师需从丰富教学模式、明确体育教学对象、确定体育教学目标三个方面入手,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进行巧妙引导。如此,才可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为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供保障;才可使学生感知体育运动的魅力,对其产生一定兴趣;才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素养进行有效培养;才可达到双减目标,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燕晶, 薛倩瑞. 双减政策下中学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灌篮, 2021(33):2.

[2]张子龙, 王星星.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策略探究[J]. 中华少年, 2019(26):1.

[3]王宁康.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探究[J]. 儿童大世界(下半月), 2019, 000(004):224.

[4]黄浩.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研究[J]. 速读(上旬), 2016, 000(012):205.

[5]黎春华. 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中学生篮球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22):3.

[6]邱晓川.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探究[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0(4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