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第一古刹 白马寺

来源:华拓网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资料来源:白马寺官网 作者: 白马寺官网 时间: 2012-09-05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位于古都洛阳东十二公里处,北依巍巍邙山,南望清清洛水,在古柏苍松掩映之下,钟声常鸣,法香远溢,一派佛门“净土”特有的清幽气象。白马寺被中外佛教界公认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发祥地,具有光辉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白马寺由东汉初创迄今,绵延近2000年。王朝更迭,历代重修,日渐隆盛,其影响远播海内外,留下了大批世界级珍稀的历史文物:白马寺山门,开创了佛教寺院山门建筑之先例;天竺二高僧墓,白马寺独具的佛教圣迹;清凉台上,译出的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历代传颂;汉代焚经台,佛法得以弘传的标志。自此佛教就在中国弘传流布并日趋兴盛。佛日的光辉照耀着东土震旦,

上化帝王,下洽黎民,甘露普被,法泽长流。中国第一古塔——齐云塔,“岌若岳峙”,造型别致;23尊夹纻干漆造像,元代珍品,传世珍宝;40余方碑刻,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物;集南北古建之大成的建筑群,具有雄厚博大的东方艺术特色;古建筑与西侧仿古商业街相映生辉,牌坊与山门风格一致,亭廊绿地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整个环境清净宜人。寺院管理井然有序,僧伽自奉戒律,上下和敬,学修并重,海众乐道,蔚成风气,实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古刹。

齐云塔

2010年5月白马寺印度风格佛殿正式落成。这是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白马寺印度风格佛殿坐西朝东,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建筑面积3450平方米,主体建筑大佛殿高约30米,供奉着一尊高4.5米的释迦牟尼坐像。

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建于20世纪90年代。2010年泰国友人瓦塔纳和高僧拍特实铁哥颂再次访问白马寺后,为进一步促进中泰佛教文化交流,决定捐资对佛殿进行翻修、扩建。扩建工程当年动工,主要包括扩建已有大殿,新建钟鼓楼、四面佛、凉亭、舍利塔、接待室、博物馆、法物流通处及具有泰国建筑风格的门楼、围墙等。截至目前,除舍利塔和博物馆仍在抓紧建设外,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扩建工程基本完工。泰国风格佛殿是继印度风格佛殿之后,又一座由外国友人在白马寺捐资建造的大

型佛教建筑群,整个工程预计年底完工。

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哲学、建筑、音乐、美术及人民的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腾、兰二位高僧赴东土弘扬圣教,不唯传来佛法真理,而且在中印两国人民之间播下和平种子,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佛教传到东土,不但在中国成为一大宗教,而且远播日本、朝鲜、越南等地。近代,还相继传到欧洲和美洲,为汉语系佛教盛传于世界,度脱人天,利益无尽。追本归源,白马驮经之功,自是千秋不朽。腾、兰二高僧,被尊为东土佛教鼻祖,应是当之无愧;而洛阳白马寺作为世界著名伽蓝,尊为“释源”、“祖庭”,自是理所当然。由此可知,白马寺在中国佛教早期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重大的作用。故有“祖庭十古”之说: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中国第一古塔——齐云塔

中国第一次西天取经——永平求法

最早来华传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

最早传入中国的梵文佛经——贝叶经

中国第一译经道场——白马寺清凉台

第一部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祇戒心》

第一座传戒道场——白马寺

第一个汉人出家和尚——朱士行

此“祖庭十古”,保证了洛阳白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第一,而且永远炳彪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编辑:新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