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96219U*
(10)授权公告号 CN 201596219 U(45)授权公告日 2010.10.06
(12)实用新型专利
(21)申请号 201020113561.X(22)申请日 2010.02.09
(73)专利权人北京泰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南彩彩达三街1
号(72)发明人许永松 于海明 韩阳 赵杰
刘巧囡(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246
代理人龚燮英(51)Int.Cl.
A61M 25/00(2006.01)A61L 29/08(2006.01)A61L 29/04(2006.01)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包括刚性的近端段、硬度渐变的过渡段和柔软的远端段及与所述远端段连接且比所述远端段更加柔软的头端,所述头端的外径锥度变化缩小,所述微导管具有贯通所述近端段、过渡段、远端段和头端的直径不变的光滑内腔。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由于具有超柔软的头端,因此适应于细小及弯曲的血管特别是脑血管,能够顺利到达血管特别是脑血管的病变部位,减小对血管的伤害;由于具有直径不变的光滑内腔,能够保证弹簧圈等其他器械通过微导管时能够有极高的顺畅性。CN 201596219 UCN 201596219 UCN 201596220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包括刚性的近端段、硬度渐变的过渡段和柔软的远端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远端段连接且比所述远端段更加柔软的头端,所述头端的外径锥度变化缩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的外形为“S”型、“J”型或角度大于0度小于90度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上设有相互分离的两个显影标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显影标记由铂金或铂钨合金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导管具有贯通所述近端段、过渡段、远端段和头端的直径不变的光滑内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段和过渡段由有内到外的圆环状的光滑内层、金属编织层、刚性外层组成,所述远端段和头端由有内到外的圆环状的光滑内层、金属缠绕层、柔软外层组成,所述头端的金属缠绕层的缠绕间距大于所述远端段的金属缠绕层的缠绕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段和过渡段的光滑内层以及所述远端段和头端的光滑内层均由聚四氟乙烯或聚全氟乙丙烯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段的外径不变,所述过渡段的外径锥度变化缩小,所述远端段的外径不变,所述近端段的外径大于所述远端段的外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长度为3cm~10cm,硬度为20D~35D;所述远端段长度为30cm~50cm,硬度为30D~45D;过渡段长度为5cm~20cm,硬度从所述近端段到所述远端段逐渐减少;所述近端段长度为80cm~100cm,硬度为50D~80D。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导管的外表面上涂有由聚氧化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或透明质酸组成的亲水涂层。
2
CN 201596219 UCN 201596220 U
说 明 书
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
1/3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特别是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
[0001]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介入治疗在国内迅速发展,微导管作为血管内介入治疗穿过病变区域不
可缺少的器械,还存在一些难点,譬如,血管在较细而且弯曲的情况下,一般的微导管就很难到达病变位置,使后续的介入手术无法进行。
[0003] 专利号为US6355027和US6296631的美国专利文献公开的微导管都分为近端段、远端段及硬度渐变的过渡段,但这种传统结构的微导管Tip(远端段的头端)无法达到一个超软的程度,对于细小曲折的脑血管难以穿越,或穿越困难。
[0004] 专利号为US6652508的美国专利文献公开的微导管近端是由一个金属海波管组成,海波管远端带有一系列的螺旋形槽,可以在不改变导管外径的前提下降低硬度,远端柔韧段塑料导管与近端海波管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近端刚性、远端柔软的微导管,这样的微导管虽然近端的推送性很好,但其与远端柔软部分的硬度过渡太大,导管整体在血管内的通过性并不好,这种微导管不适合用于细小柔软的脑血管。
[0005] 专利申请号为2004/0153049的美国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多层结构的微导管,包含光滑内衬,编织骨架及外层,但由于该微导管远端部分的骨架和近端没有什么区别,只有一种编织结构,会较大的影响导管远端的柔软度,而且该微导管的内层材料在不同段的硬度和韧性也不一样,虽然会在整体上改变远端和近端的硬度差别,但会影响弹簧圈等其他器械在管内的运行的畅通性。
[0006] 专利申请号为2004/0147903的美国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外径细小且柔软的可适用于脑血管的微导管,其Tip虽然柔软也有一定强度,不过这种微导管的前端和后端内腔不一样,对于输送液态的栓塞材料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而对于输送微弹簧圈,双内腔的微导管的通畅性不太好。
[0002]
实用新型内容
[0007]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适应于细小及弯曲的血管内的微导管,其能够顺利到达血管特别是脑血管的病变部位,减小对血管的伤害。[0008]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包括刚性的近端段、硬度渐变的过渡段和柔软的远端段及与所述远端段连接且比所述远端段更加柔软的头端,所述头端的外径锥度变化缩小。[0009] 作为优选,所述头端的外形为“S”型、“J”型或角度大于0度小于90度的形状。[0010] 作为优选,所述头端上设有相互分离的两个显影标记。[0011] 作为优选,所述两个显影标记由铂金或铂钨合金制成。[0012] 作为优选,所述微导管具有贯通所述近端段、过渡段、远端段和头端的直径不变的
3
CN 201596219 UCN 201596220 U
说 明 书
2/3页
光滑内腔。
[0013] 作为优选,所述近端段和过渡段由有内到外的圆环状的光滑内层、金属编织层、刚性外层组成,所述远端段和头端由有内到外的圆环状的光滑内层、金属缠绕层、柔软外层组成,所述头端的金属缠绕层的缠绕间距大于所述远端段的金属缠绕层的缠绕间距。[0014] 作为优选,所述近端段和过渡段的光滑内层以及所述远端段和头端的光滑内层均由聚四氟乙烯或聚全氟乙丙烯制成。[0015] 作为优选,所述近端段的外径不变,所述过渡段的外径锥度变化缩小,所述远端段的外径不变,所述近端段的外径大于所述远端段的外径。[0016] 作为优选,所述头端长度为3cm~10cm,硬度为20D~35D;所述远端段长度为30cm~50cm,硬度为30D~45D;过渡段长度为5cm~20cm,硬度从所述近端段到所述远端段逐渐减少;所述近端段长度为80cm~100cm,硬度为50D~80D。[0017] 作为优选,所述微导管的外表面上涂有由聚氧化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或透明质酸组成的亲水涂层。
[001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微导管具有超柔软的头端,因此适应于细小及弯曲的血管特别是脑血管,能够顺利到达血管特别是脑血管的病变部位,减小对血管的伤害;由于具有直径不变的光滑内腔,能够保证弹簧圈等其他器械通过微导管时能够有极高的顺畅性。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是图1中近端段沿A-A向的横截面示意图;[0021] 图3是图1中远端段沿B-B向的横截面示意图。
[0019]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0023]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包括刚性的近端段2、硬度渐变的过渡段3和柔软的远端段4及与所述远端段连接且比所述远端段更加柔软(超软)的头端5,所述头端5的外径锥度变化缩小(略微变化)。近端段2与底座1连接。这种外径锥度变化的超软的头端5既可以减小在血流中的阻力以达到轻松的穿越,又可以将对血管内壁的损伤降到最低。
[0024] 所述头端5的外形可以为“S”型、“J”型或角度大于0度小于90度的任意形状,根据实际需要选定。
[0025] 所述头端5上设有相互分离的显影标记6和显影标记7,它们铂金或铂钨合金制成,相距约3cm,显影标记6和显影标记7可以方便医生操作。[0026] 所述微导管具有贯通所述近端段2、过渡段3、远端段4和头端5的直径不变的光滑内腔,能够保证弹簧圈等其他器械通过微导管时能够有极高的顺畅性。即整个微导管具有从近端段2至头端5的贯穿的圆环状的光滑内层21,光滑内层21由聚四氟乙烯或聚全氟乙丙烯制成。所述近端段2和过渡段3由有内到外的圆环状的光滑内层21、金属编织层22、刚性外层23组成,所述远端段4由有内到外的圆环状的光滑内层21、金属缠绕层42、柔
4
CN 201596219 UCN 201596220 U
说 明 书
3/3页
软外层43组成,所述头端5同样由光滑内层21、金属缠绕层42、柔软外层43组成,区别是所述头端5的金属缠绕层42的缠绕间距大于所述远端段4的金属缠绕层42的缠绕间距,从而使得头端5比远端段4更柔软。
[0027] 金属编织层22(金属骨架)和金属缠绕层42的材料可以是不锈钢、镍钛合金、铬、钴合金等合适的金属,金属编织层22为网格编织形状,以提高近端段2的刚性,从而具有良好的推送性。金属缠绕层42为缠绕的螺旋形状,且所述头端5的金属缠绕层42的缠绕间距大于所述远端段4的金属缠绕层42的缠绕间距,以提高头端5的柔软度,使得头端5能更好的顺应血流方向,更容易到达细小弯曲血管的病变位置。[0028] 刚性外层23选用硬度稍高、强度较大的材料,如尼龙12、PEBAX、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柔软外层43可以选用硬度较低、柔韧性好的材料,如尼龙、聚氨酯、氟塑料等,最好其选用的树脂能与DMSO等有机溶剂兼容,这样就可以安全的输送某些含有机溶剂的液体栓塞材料,如Onyx胶。
[0029] 所述近端段2的外径不变,所述过渡段3的外径锥度变化缩小,所述远端段4的外径不变,所述近端段2的外径大于所述远端段4的外径。从而使得微导管在外径上从近端段2至头端5是曾逐步缩小趋势的。
[0030] 所述头端5长度为3cm~10cm,硬度为20D~35D;所述远端段4长度为30cm~50cm,硬度为30D~45D;过渡段3长度为5cm~20cm,硬度从所述近端段2到所述远端段4逐渐减少;所述近端段2长度为80cm~100cm,硬度为50D~80D。[0031] 所述微导管的整个外表面上涂有由聚氧化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或透明质酸组成的亲水涂层,使得其在血管中更容易穿行。[0032] 本实施例的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特别是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比远端段4更软的头端5,相当于多设置了一段,因此适应于细小及弯曲的而管特别是脑血管,能够顺利到达血管特别是脑血管的病变部位,减小对血管的伤害;而且,由于具有直径不变的光滑内腔,能够保证弹簧圈等其他器械通过微导管时能够有极高的顺畅性。
[0033]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5
CN 201596219 UCN 201596220 U
说 明 书 附 图
1/1页
图1
图2
6
图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