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人教部编版)历史 第三、四单元综合练习卷(无答案)
第三、四单元 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小华正在通过因特网下载东罗马四分五裂、奥斯曼土耳其扩张、君士坦丁堡的沦陷等资料。由此我们可判断小华学习和探究的历史问题是( ) A.大化改新 B.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C.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D.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2.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 ) A.战后社会改革 B.实行幕府统治 C.建立法西斯专政
D.大化改新
3.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实行民主政治 B.实行查理•马特改革 C.进行大化改新 D.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4.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欧化”是指( ) A.农奴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种姓制度
5.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吸纳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国家。古代学习中国,进行“大化改新”,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你认为日本的这一次改革发展是学习借鉴了中国哪一历史时期的文明成果(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6.“阿拉伯”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属于阿拉伯民族。下列与这一民族有关的是( ) A.创立伊斯兰教 B.修建金字塔 C.发明阿拉伯数字
D.开通丝绸之路
7.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根据以下信息判断,它是哪一宗教( )
①它的创立者是穆罕默德 ②它的经典是《古兰经》③它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 ④它是我国今天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共同信仰。
1 / 5
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人教部编版)历史 第三、四单元综合练习卷(无答案)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8.这是西亚地区一个独特的民族,穆罕默德创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这个“独特的民族”指的是( ) A.古代阿拉伯
B.古代印度 C.古代日本 D.古代中国
9.人类早期文明大多兴起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下列大河流域主要文明成果错误的是( )
A.尼罗河流域﹣﹣金字塔 B.两河流域﹣﹣伊斯兰教 C.印度河流域﹣﹣种姓制度
D.黄河流域﹣﹣分封制
10.622年他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他是( ) A.耶稣 B.穆罕默德 C.孝德天皇 D.释迦牟尼 11.与如图所示资料卡上信息相符合的是( )
A.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B.日本大化改新 C.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改革 D.伯利克里改革
1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在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 A.维护封建贵族的利益 C.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3.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是罗马教廷所在地,为其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 A.罗马帝国分裂 B.丕平献土 C.基督教创立 D.查理•马特改革
14.现在有许多西方节日传入我国,如“圣诞节”、“复活节”等。这些节日与下列哪一宗教有关( )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15.谚语是历史的最好写照。下列描述中,能较好地反映欧洲封建社会统治情况的是( )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条条大路通罗马”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2 / 5
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人教部编版)历史 第三、四单元综合练习卷(无答案)
D.“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16.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17.中世纪德国流行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最有利于( ) A.教会 B.封建主
C.国王 D.市民阶级
18.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是(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教会和世俗封建主势力得到空前的加强 B.促使封建主日益贪婪,加紧对市民的剥削
C.形成了早期资本主义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D.提高了西欧国际社会的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19.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事件是( ) A.罗马进入帝国时期 B.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C.斯巴达克起义 D.西罗马的灭亡
20.“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是某帝国的历史命运给予我们的启示,该帝国是( )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C.东罗马帝国 二.材料题
21.材料一: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救世主”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号召大家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
材料二:一座石碑,上面用楔形文字刻着一部法典,下面这段材料就是法典的一部分。 “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本人许可,就把奴隶头上的奴隶标志剃除,那理发师的手应该砍掉。”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对阿拉伯半岛统一起促进作用的是什么宗教? (2)4世纪时,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的是什么宗教? (3)材料二中的法典是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
(4)结合材料说说这部法典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怎样?
3 / 5
D.亚历山大帝国
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人教部编版)历史 第三、四单元综合练习卷(无答案)
22.不断创新学习是一个国家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必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并向老师学习。
一《作坊里的曰本》
(1)材料一中,日本向“老师”学习后进行了哪次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日本向“老师”学习了什么“先进才智”?
材料二:希腊人在区区数百年间,竟然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古代文化,这无疑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希腊的文化成就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合乎历史规律的能动创造。
(2)古希腊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关系是怎样的?古希腊文化辉煌灿烂,曾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请就文学、科学两个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材料三: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于世纪之后,拜占庭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3)依据材料三概括拜占庭帝国被历史大潮所淘汰的主要原因。
23.读《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示意图,将下列所述城市的中文名称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1)A.伊斯兰教的圣地 B.拜占庭帝国的都城
4 / 5
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人教部编版)历史 第三、四单元综合练习卷(无答案)
(2)试从地理位置说明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原因。
24.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赐给)……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田令》)
材料二: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请回答:
(1)这是哪个国家的改革法令? (2)这次改革历史上称为什么? (3)文中的改革是仿效哪国何时的制度? (4)这次改革有何意义?
(5)你从该国的此次改革中得到哪些启示? 25.根据信息提供,回答一下问题
公元395年1月,信使骑着快马在驿道上飞奔,他们传递着一个惊人的消息,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在米兰“驾崩”。不久,帝国最高当局根据皇帝的遗嘱,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帝国版图划分为东西两部分,由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统治。十八岁的长子阿卡狄乌斯统治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庭)为首都;年仅十岁的次子霍诺利乌斯则接任西罗马的皇位,以拉韦纳(在今意大利东北部)为首都,但名义上的首都仍是罗马。从此以后,东、西罗马帝国分治的局面便正式固定下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只注重保存传统文明,不吸收外来文明,不注重创新发展 B.国家四分五裂,国力衰弱
C.统治者连续几个世纪征战,造成民穷财尽 D.外族入侵,无力抵抗而亡
(2)中世纪的拜占廷帝国曾傲立于世界。但此后几百年,帝国内忧外患不断,13世纪西方军队东征,政权风雨飘摇。l5世纪中期,终被消灭。请问,该帝国是何时被谁灭亡的? (3)从拜占庭帝国的1000余年的兴衰过程,你有什么感悟?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