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个故事开始之前,我并没见到哪里写到这是一本故事集,所以就默认故事里的“我”即是作者本人。看到第二个故事时,觉得有点不对;看到第三个,哦这些“我”应该不是一个人。是不是提前有个前言或者小序,提一下基本的设定比较好?
除了上面的叙述主体疑惑,有时一个故事里的相关人物时间线似乎也有点出入,没有合理交代,就还不太严谨。另外,故事里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反应,凭我个人的直觉,有不太合乎常理的地方。作者兀自叙述,缺乏铺垫和解释,令我怀疑故事真实性。不知这些故事的主体来源,是“他人”的真实故事,还是作者自己构建写就的。
且不论故事的来源。一个故事本身,就能在读者心中留下痕迹和感受了。好几个故事的结尾,作者表达了自己想升华的内容。故事书当然不总是单纯地只讲故事,也可以加入作者主观的感受,作者个人化的表达。我喜欢看到有作者独特气息的观点和感受。
在本书里我稍微觉得,这些故事的结尾部分,作者本身的特色不多,想泛化来给读者看以引发共鸣的升华意图比较明显,有点冗长和取悦的意思(“强行宽慰读者”那种)。作者是否可以更有自信一点,少一些“替”读者去总结分析的部分呢。
《守河之人》、《江河一夏》、《没有答案》,想触动人心的点太过明显,其实一个朴素的故事本身已经自有其分量,明显的伏笔和结尾点题似乎流于小学生作文。读者需要被点拨才能共情吗?也可能是,我不是符合需要的读者。
《自欺欺人》这个故事之尴尬啊,我一开始以为是大学生写的,后来看到时间线过到五年十年后,这个“我”还是落脚于宿命,为不明所以的“爱”和“牺牲”感慨,像青春片一样动辄加上怀孕和割腕的情节,数次分手最终结婚,任性、欺骗、闹剧、宣誓云云,“一生的欺骗”,“以
命抵命”,“捱过下半生”。
哎,没啥人物的成长,没有成熟的注解,作者的主观视角也软弱无力,用尽量大的概念强行给角色的人生加配重量。我想问问,这种任性、欺骗、揭露和屈服,有什么好郑重其事的?直面自我和敢于真实才他妈难吧,可是你们也没有啊。几个人物作茧自缚,倒真的是符合标题自欺欺人。
回头看,《他乡之客》也有这个问题,是个关于逃避的空心故事。都有一种中二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走进一股画地为牢的冷气,缺乏人生信念。年轻人容易轻慢地以为看透了人生,接触过生离死别了就自动认命,轻易地不屑其他。
我为什么闲得要看这样一本书?犹豫了下。到《大雪一夜》我明白了,我不是这本书的受众,就不看了,告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