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国初二初中语文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来源:华拓网
全国初二初中语文同步测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书写

1.给加点字注音。

不辍(________) 慰勉(________) 劳碌(______) 勉强(______) 周济(_______) 溺死(________) 祖籍(________) 竭力(______) 佃农(______) 妯娌(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fù)(yù)___________,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2)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wéi)(fù)(bù)(rén)_______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3)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hèng)(mán)_______,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jié)(yī)(suō)(shí)_________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āi)(tòng)_____是无 法补救的。

二、选择题

1.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1)母亲这样整日地(______)着。(A.劳累 B.劳碌)

(2)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______)一家人生活。(A.支持 B.支撑) (3)母亲(______)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A.管束 B.管教)

(4)母亲(______)(A.沉重 B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______)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A.时代 B.时期)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C.这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情真意切。

D.母亲不仅吃苦耐劳,又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妇女,她鼓励孩子去开创新的生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C.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D.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三、语言表达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母亲是个好劳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她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建设书香型校园,就是要鼓励学生们读经典的书。

②一所学校可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能为我们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 ③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阅读则可以启迪智慧。 ④这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知识、扩展视野,更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启迪。

⑤读到好书,就如同和名师交谈,与伟人对话,可以让我们汲取智慧,受益终身。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①⑤④③② D.③①④②⑤

四、综合性学习

学校准备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班级准备出一期小报,要求每人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中搜集有关“诚信”方面的名言警句,请写出一句你搜集到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边是福建省消费委员会的图标,结合诚信的主题,说一说这图标的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1.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

②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③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

【2】第①段中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的语句是:

【3】

【4】第③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 ) A.具体生动的记叙 B.富有感情的描写 C.深沉的抒情 D.充满感情色彩的议论

【5】

【6】文章的两个“尽忠”的内容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由爱母亲升华到爱 _____ ,爱_______, 决心献身革命事业。

【7】

【8】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9】

【10】画线句子“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对换,为什么?

2.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依次是:

【2】“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3】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 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

C.写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 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

【5】简要说说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 3.阅读《黄土》,回答问题。 黄 土 邹志安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上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徙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1】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2】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3】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4】试把本文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进行比较,看看两文之间有什么相似点。(提示:可以从记叙内容、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

全国初二初中语文同步测试答案及解析

一、书写

1.给加点字注音。

不辍(________) 慰勉(________) 劳碌(______) 勉强(______) 周济(_______) 溺死(________) 祖籍(________) 竭力(______) 佃农(______) 妯娌(_______) 【答案】 chuò wèi lù qiǎng jì nì jí jié diàn zhóu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强”是多音字。qiáng:强壮、强健。qiǎng:强使、强迫。jiàng :强嘴、倔强。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fù)(yù)___________,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2)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wéi)(fù)(bù)(rén)_______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3)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hèng)(mán)_______,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jié)(yī)(suō)(shí)_________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āi)(tòng)_____是无 法补救的。

【答案】 (1)富裕 (2)为富不仁 (3)横蛮 节衣缩食 (4)哀痛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横蛮、哀痛”的字形。

二、选择题

1.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1)母亲这样整日地(______)着。(A.劳累 B.劳碌)

(2)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______)一家人生活。(A.支持 B.支撑) (3)母亲(______)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A.管束 B.管教)

(4)母亲(______)(A.沉重 B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______)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A.时代 B.时期) 【答案】 B A A B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选择合适词语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区分近义词的不同意思。(1)劳累:着重于“累”,疲劳,泛指劳动、工作或旅行等的劳累,常用于口语中。劳碌:着重于“碌”,忙碌,干得又多又累,常用于书面语与口语中。(2)支持包含支撑,但是支持还有“应付、供应、支援”的意思,支持的可以是精神上的(工作、选择),而支撑的一般是实际物体。可以说:我支持你的工作。但不能说:我支撑你的工作。(3)“管束”是遏制自由行动或言论,“管教”是赏罚严明的教育。(4)沉痛:某人某事令大家刻骨铭记,却因已不在的惋惜和遗憾,发自的一种痛心,常用作悼词。沉重:某事不能如意完成做到,或者完成某事需要很多心力。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无奈的心情或是表示负责任。时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具有一定特征的、较长的时间。时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时期。根据词意选择词语即可。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C.这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情真意切。

D.母亲不仅吃苦耐劳,又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妇女,她鼓励孩子去开创新的生活。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或成语的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词语或成语的意思。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D.“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用在此句不恰当。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文化气

息。

C.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D.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A项句式杂糅,删去“其原因”或“造成的”;C项前后不一致,删去“能否”;D项语序不当,将“读者”和“深受”交换位置。

点睛:辨析与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要分析句子的结构,从而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三、语言表达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母亲是个好劳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她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好”连用,意思为“劳动能手”; (2)干农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不同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1)此句的“劳动”与“好”连用,意思为“劳动能手”;(2)此句的“劳动”的意思是干农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2.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建设书香型校园,就是要鼓励学生们读经典的书。

②一所学校可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能为我们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 ③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阅读则可以启迪智慧。 ④这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知识、扩展视野,更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启迪。

⑤读到好书,就如同和名师交谈,与伟人对话,可以让我们汲取智慧,受益终身。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①⑤④③② D.③①④②⑤

【答案】D

【解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提阅读的好处,即“阅读则可以启迪智慧”,①④通过读经典来进一步阐述③句的观点。③①④密不可分,因此选D。

四、综合性学习

学校准备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班级准备出一期小报,要求每人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中搜集有关“诚信”方面的名言警句,请写出一句你搜集到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边是福建省消费委员会的图标,结合诚信的主题,说一说这图标的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略 (2)图案的主体部分是“3.15”和福建开头字母“F”与“J”变形组成的火炬,象征“3.15”维权旗帜。火炬又有照明、传续的意义,寓意光明和发展之势,意味着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和全社会共创诚信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图案的下半部分是一只高举火炬的手,象征着消费者使用手中的选择权,响应诚信,拒绝伪劣。

【解析】(1)本题考查名言积累。本题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写出一句与诚信有关的名言即可。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作答此类题目,需要仔细看图,分清图案由几部分组成的,然后结合图案的使用场合分析各部分的寓意和整体寓意即可。图案的主体部分是“3.15”和

福建开头字母“F”与“J”变形组成的火炬,象征“3.15”维权旗帜。图案的下半部分是一只高举火炬的手,象征着消费者使用手中的选择权,响应诚信,拒绝伪劣。

五、现代文阅读

1.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

②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③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 【答案】 【解析】

【2】第①段中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的语句是:

【答案】她勤劳一生。

【解析】【考点】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此处找出总领全文的中心句正确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 【答案】 【解析】

【4】第③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 ) A.具体生动的记叙 B.富有感情的描写 C.深沉的抒情 D.充满感情色彩的议论

【答案】C

【解析】【考点】本考点重点考查对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理解辨别;恰当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分析体味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和效果。常见题型有:判断识别相关语句属于何种表达方式;根据语境要求和表达方式,补写出恰当内容;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5】 【答案】 【解析】

【6】文章的两个“尽忠”的内容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由爱母亲升华到爱 _____ ,爱_______, 决心献身革命事业。

【答案】民族人民

【解析】【考点】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

【7】 【答案】 【解析】

【8】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答案】“无法补救的”指在母亲去世前未能见母亲一面;“能做到的”指“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解析】【考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9】 【答案】 【解析】

【10】画线句子“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对换,为什么?

【答案】不能。“创造了”是已经创造,“创造着”是正在创造,两者有时间先后的顺序问题,调换了就不符合这一时间发展顺序了。

【解析】【考点】赏析词语表达作用的一种考查形式,就是分析换用后表达效果,学生先说出原词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和否定换用后的含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如不符合实际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2.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依次是:

【答案】B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易错点在于正确理解成语的含意,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掌控具体的语境。“性格”与“和蔼”搭配;“相处”与“和睦”搭配。据此分析可作出选择。

【2】“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答案】排比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细读划线句可知,这一句话格式工整,语义相关,这是排比的修辞方法。

【3】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选文的结构特点,阅读选文,这篇选文①--⑥热情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不怕困难、同清贫苦人、节俭和对我们的管束,⑦写了母亲的高贵品质和对我的教育影响。故选:D。

【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 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

C.写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 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

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选文热情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不怕困难、同清贫苦人,支持革命的高贵品质和对我的教育影响。故选:C。

【5】简要说说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 【答案】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和描写。本段一到六句对母亲的言行进行了介绍,这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最后一句对母亲作出评价,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据此分析可作答。

3.阅读《黄土》,回答问题。 黄 土 邹志安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上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徙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1】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答案】象征了“我”的父亲,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农民,象征了博大宽容。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答题时既要答出标题的含义,也要将标题的象征意义分析出来。从全文内容可以看出,父亲最大的特点是普通,“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因为二者有着极其相似之处,所以黄土象征了“我”的父亲,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农民,象征了博大宽容。

【2】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答案要点是: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③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结合文章②~④段写父亲的事可以看出,父亲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父亲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父亲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但他精神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点睛: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3】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答案】广大农村还很落后,生活水平很差,人们精神贫困。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快速找到描述父亲与广大农民共性的段落,从中筛选出相关语句加以简括即可。文章第⑥段指出,我们身边能活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少,“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这句话实则表明了,中国农村的现状是:落后,生活水平很差,人们精神贫困。

【4】试把本文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进行比较,看看两文之间有什么相似点。(提示:可以从记叙内容、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

【答案】可以从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上比较,可以从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表等方面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比较的方向,根据对两则文本的理解,比较阅读后可知,两者的语言都是朴素平实的,本文的父亲象征了广大的劳动人民,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其中的母亲也代表了广大的劳动人民。据此分析可作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