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说明:1.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距今约70万——20万年,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直立行走,会使用火并能保存火 种,结成群体生活。”这是对哪一远古居民的描述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猿人
2.某台湾旅行团要来大陆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去 A. 黄帝陵
B. 大禹陵
C. 秦始皇陵
D. 中山陵
3.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天子之无忧,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
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科举制
4.战国时期最能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是 A. 老子的道家学说 C. 墨子的墨家学说
B. 孔子的儒家学说 D. 韩非子的法家学说
5.秦国能够成为战国后期富强的封建国家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 商鞅变法
B. 大量荒地的开垦 D. 大力兴修水利
6.通过一些成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下列成语反映了楚
庄王参与争霸的历史的是 A. 围魏救赵
B. 卧薪尝胆
C. 问鼎中原
D. 纸上谈兵
7.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A. 反对各族的斗争 C. 各族之间的战争
B. 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流 D. 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8.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 社会十分贫困 C. 大臣陆贾的建议
B. 秦朝灭亡的教训 D. 汉高祖的英明决策
第1页 共7页
9.以下有关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A. 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城
B. 第一次出使,途中被何奴捉住,扣留十年才得以逃脱 C. 大月氏听从了他的劝说,愿意与西汉夹击匈奴 D. 第二次出使是在公元前119年
10.丝綢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2014年
的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应处于此“经济带”上的是 A. 陕西西安
B. 河西走廊
C. 新疆地区
D. 黑龙江省
1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发展缓慢。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
素是
A. 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 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C. 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D. 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12.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由此
可推断当时已开通了 A. 陆上丝绸之路 C. 南方丝绸之路
B. 海上丝绸之路 D. 西方丝绸之路
13.监察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秦汉时期的官职中具有监察功能的
是 ①御史大夫
A. ①②④
②司隶校尉 B. ①③④
③剌史
④太尉 D.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14.三国时期,一位商人要做丝绵生意,你认为他购货的最佳地点是 A. 洛阳
B. 建业
C. 成都
D. 长安
1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 使用汉语
B. 让鲜卑人采用汉姓 D. 让汉人用鲜卑习俗
C. 采用汉族的官制
1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 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B. 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利益 D.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2页 共7页
17.下列对“丝綢之路”的认识,错误的是 A. 加强了汉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B. 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 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条通道
D. 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18.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
闻名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 蔡伦——改进造纸术
B. 司马迁——创制“五禽戏”
D.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C. 华佗——发明“麻沸散”
19.曹操在《萬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
人肠。”他描写的这一惨景发生在 A. 东汉初年
B. 东汉末年
C. 三国
D. 西晋
20.“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
为后人塑造了一位可望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而《洛神赋图》形象地再现了以上情景。《洛神赋图》的作者是 A. 郦道元
B. 屈原
C. 顾恺之
D. 王羲之
二、非选择题。(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距今约六七千年,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
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二 黄河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台阶的窄长
门斗,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
材料三 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
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别生活着哪一原始居民?(4分)
第3页 共7页
(2)材料一中的水稻和粟分别是由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种植的?(4分)
(3)从材料二看,黄河流城的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为什么要这样建造?
(4分)
(4)根据材料三,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为什么要这样建造?
(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日“皇帝”。命为制,令
为诏,除隘法。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 上。”为了协助“王”处理政务,秦朝在中央设立
了由“三公”及“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在地方,全国设36郡,郡下设县,郡守 和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命。
材料三 战国时期,各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
文字异形”。王统一后,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1)材料一中的“王”是谁?“初并天下”是什么意思?发生于何时?(6分)
(2)材料二反映出秦朝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2分)
第4页 共7页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王”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的统一有什么作用?(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罗嗦,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1)歌词中的“三国”是指哪三国?最终这三国的结局如何呢?(3分)
(2)“用阴谋阳谋”指的是在三国故事中运用了各种各样的计策,你能列出三个吗?
(3分)
(3)曹操与刘备曾经“煮酒论英维”,在三国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位英雄人物?请说明
理由。(4分)
(4)东汉末年“尔虞我诈\"的战役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它有什么影响
呢?(4分)
第5页 共7页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
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 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摘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帝乃谕群臣日:“联世居幽期,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
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还定迁都之计。
——《资治通鉴》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哪两次改革?(2分)
(2)据材料一概括改革的主要内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迁都”产生的影响。(2分)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6分)
第6页 共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B 11 C 2 A 12 B 3 C 13 C 4 D 14 C 5 C 15 D 6 C 16 A 7 B 17 C 8 A 18 B 9 C 19 B 10 D 20 C 二、非选择题。(60分)
21.(1)黄河流域生活着半坡人、长江流域生活着河姆渡人。 (2)水稻由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粟由半坡原始居民种植。
(3)半地穴式房屋。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4)干栏式建筑。南方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 22.(1)秦始皇(赢政);秦完成统一;公元前221年。 (2)中央集权制度。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
凿灵渠。
(4)这些统一的措施,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巩固了国
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团结。
23.(1)魏、蜀、吴。蜀被魏所灭,魏被西晋取代,吴被西晋灭亡。 (2)草船借箭、苦肉计、反间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
(3)诸葛亮。运筹帷幄、神机妙算,重视农业生产,忠心报国,鞠躬尽瘁等。 (4)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4.(1)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2)实行什伍连坐;奖励耕织。
(3)加快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进程。也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人,同时使洛阳
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4)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
和措施;商鞅与孝文帝改革的决心与斗争精神等。
第7页 共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