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学资料:了解存钱罐

来源:华拓网


教学资料:了解存钱罐

在我国汉代就已经有了存钱罐。在西安大学博物馆里的几件汉代的存钱罐可见古人也讲节俭。存钱罐在汉代叫“陶扑满”,多为折肩小底罐或小圆形罐。存钱罐的腹部都有一小眼,古人将一系绳的小棍从中穿进去,然后一拉,再将存钱罐绑在墙壁上。使用钱时,则将顶部或底部敲破。

这几件存钱罐中有两个的顶部还刻有“日利千万”和“宜富”字样。据悉,西大博物馆还征集了几件唐代的存钱罐,其中有一个里面还留有一枚未被取走的铜钱。

20世纪50年代初,在湘潭古城,玩具摊上还在卖这种蓄钱的小陶罐,它的妙处是硬币可以放入,却无法取出。因此小孩子平日将父母给的零花钱从小孔中塞进去,到快过年时,钱贮满了,便打烂小陶罐,拿了钱去作快乐的消费。

扑满最早的记载文字,见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它还有许多别称,如:悭囊、闷葫芦、储钱罐。

扑满常被诗人写入诗中,或增添浓郁的生活气息,或被引申出新的含义。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催租行》中写道:“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从中可见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陆游则以此设喻,说明过度地聚敛钱财必会招致灾祸,“钱能祸扑满,酒不负鸱夷”。记得一位高僧诗人曾写过一首叫做《扑满子》的咏物诗,诗中说,扑满子“只爱满我腹,争知满害身,到头须扑破,却散与他人”。

当满族人聚集兵马,杀入关内,结束了汉族人为统治中心的明王朝,在300多年中,汉族的有志之士,无不试图推翻满族人的政权。清末由爱国志士组成的南社,就曾以“驱

逐鞑虏”为己任,鼓吹革命。而“扑满”二字,被生发出新的意味,即砸碎清王朝。南社爱国诗人苏曼殊,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日本到达苏州,“当时苏曼殊曾画过《扑满图》扇面一页赠包(笑天)。扑满是泥制的贮钱罐,丢入铜钱只进不出,只有等积满后扑碎了它才可取出。但这幅图却是一语双关,扑满者,扑灭满清也,寓藏着强烈的民族革命意识”。

如今,存钱罐的材料和造型丰富了许多,或小猪,或小虎,或小牛,憨态可掬,让人爱不释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