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阅读材料(之三):机会成本

来源:华拓网
MBA經濟學閱讀材料(之三)

趙世勇 撰寫 2016年秋季學期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个选择问题

⊙ 经济学上说到成本,为什么叫“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同⼀个概念吗?

■ 经济学认为,资源都是稀缺的。⼀种资源,它的⽤途往往不⽌⼀种。⽐如,⼀块⼟地,既可以⽤来耕种(不妨称为“⽤途A”),也可以⽤来盖房⼦(“⽤途B”)。但是这两种⽤途之间是冲突的,也就是说,你要⽤来耕种,就没法⽤来盖房⼦;反之亦然。因此,你在决定如何使⽤这块⼟地的时候,必须进⾏权衡。你必须做出选择,换个⾓度说,你必须放弃。你选择耕种,就必须放弃盖房⼦;你选择盖房⼦,就必须放弃耕种。也就是说,你选择⼀个机会的同时,放弃了另⼀个机会。你选择⽤途A的机会成本,是你放弃了的⽤途B的价值;你选择⽤途B的机会成本,就是你放弃了的⽤途A的价值。所以,你看,“选择”和“放弃”其实是⼀回事,是⼀枚硬币的两⾯。本质上讲,成本是⼀种代价,做⼀件事的成本也就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如果你为了做这件事付出的代价很⼤,或者说,你不做这件事的价值很⾼,那么你做这件事的成本就很⾼。所以,经济学认为,没有“选项”(alternatives)就没有成本,没有“机会”(opportunities)就没有成本,⼀切成本都是机会成本。回到你⾯临的选择A和B,如果你是理性的,你⼀定会选择那个价值较⼤的,换句话说,你⼀定会选择那个机会成本(代价)较⼩的。

⊙ 那如果我面临的机会超过两个,比如说三个,那机会成本怎么算呢?

■ 很好的问题。如果你这块⼟地有三个⽤途,分别为A、B和C。如果你选择了A,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B和C中价值较⼤的那个。举例来说,A、B、C三项⽤途给你带来的价值分别100万元、80万元和50万元。那么,你选择A的机会成本就是80万元,⽽不是130万元(80万+50万)。因为如果你不选择A的话,你最多得到80万元,⽽不是得到130万元,也就是说,你选择A最多放弃80万元,所以你选择A的机会成本就是80万元。 这个时候,你肯定会选择价值最⼤的A,或者说,你选择A的机会成本是最⼩的。选择B的机会成本是100万,选择C的机会成本也是100万,只有选择A的机会成本80万是最⼩的。所以说,当你⾯临两个选项的时候,你会选择那个机会成本“较⼩”的;如果你⾯临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选项,你会选择所有的选项中机会成本“最⼩”的那个。

第 1 ⻚页

⊙ 如果我这块⼟地只有⼀种用途,比如说只能用来耕种,⽽不能用于其他用途,那是不是说,我耕种这块⼟地的机会成本就是零呢?

■是的,可以这么说。这个时候你使⽤这块⼟地的机会成本为零。因为你即使不⽤于耕种,这块地也不会给你带来收⼊。那么你⽤于耕种,⾃然也不会放弃什么价值。当然了,你种植作物还需要其他显性的成本,⽐如种⼦、化肥等,这些是你种植作物所必须⽀付的成本,⽽不是使⽤⼟地的成本了。

⊙ 我想,这就是经济学上的成本概念和会计学上的成本概念不同的地⽅了。

■ 是的。我们最好⽤⼀个例⼦来解释这⼆者之间的区别。⽐如你原本在⼀家外企⼯作,年薪10万元,但是你想尝试⼀下⾃⼰创业,所以你辞职开了⼀家餐馆。这家外企很需要你这样的⼈才,⽼板说,随时欢迎你回来。你开餐馆后,第⼀年的收益(revenue)是20万元,⽀付的雇员⼯资、房租、⽔电费、原料费等共计11万元。从会计上来看,你的利润是9万元(20万-11万),这9万元叫做“会计利润”(accounting profit)。表⾯上看,你盈利了,赚了9万元,但从经济学上来看,你实际上亏了。因为你要开餐馆,你必须从外企辞职,你辞职,等于放弃了10万元的年薪,这10万元年薪也是你开餐馆的机会成本。因此,在计算你开餐馆的利润的时候,这10万元也应该减掉,因此,你开餐馆的真正利润是-1万元(20万-11万-10万),也就是说,你实际上亏了1万元。这样算出来的-1万元的利润叫做“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这个10万元叫做开餐馆的“隐性成本”(implicit cost),这就是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根本区别。当然,我们这样分析,是假定你对这两份⼯作是同样喜欢的,或者说,你只在乎钱,不考虑⼯作的其他⽅⾯,⽐如成就感或舒适度等,这是为了分析问题的⽅便。 ⊙ 你这样说我懂了。也就是说,使用自⼰的劳动⼒也要算作成本的。

■ 你说对了,除⾮没有单位愿意雇你,⽽且你除了开餐馆外,别⽆他路。在这种情况下,你开餐馆倒是没有这部分“隐性成本”了。因为你别⽆选择,所以你开餐馆的机会成本就⽐较低,从⽽你就更愿意去开餐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改⾰开放初期的时候,很多个体户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其中很多⼈是刑满释放⼈员,社会地位低下,⽆法在国有单位找到⼯作,别⽆选择,为了活命,只有⼲个体。这些社会底层⼈⼠⼲个体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可结果是中国改⾰开放以来最早的“万元户”都是从这些个体户中产⽣的。再⽐如, 90年代初⼀些政府官员和知识分⼦下海经商,很多是因为犯了政治错误,仕途升迁⽆望,学术前景黯淡,从⽽“下海”的机会成本⼤⼤降低了。这些⼈后来很多都成了商界精英和最早的百万富翁。

⊙ 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 是啊。从这⾥你可以看出,机会成本决定⼈们的⾏为。

不不同的⻆角度,机会成本不不同

⊙ 是不是说使用自⼰的任何资源都要算机会成本?

第 2 ⻚页

■ 机会成本概念的要点不在于资源是不是⾃⼰的,⽽是看资源的⽤途是不是超过⼀种。如果资源的⽤途超过⼀种,使⽤这个资源就有机会成本,跟资源是谁的没有关系。当然了,具体情况下,⼆者或许稍有不同,但是本质并⽆不同。⽐如,你投资⼀个项⽬,⽤⾃⼰的钱还是⽤银⾏贷款都有机会成本。

⊙ 使用银⾏的钱有成本,这好理解,因为要付给银⾏利息。用自⼰的钱又不用付利息,也有机会成本吗?

■ 当然有了,你别忘了,你⾃⼰的钱如果不⽤于投资的话,⾄少可以⽤来存银⾏啊!如果你的钱只有存银⾏和投资项⽬两种⽤途的话,使⽤⾃⼰的钱的机会成本是存款利息,使⽤银⾏的钱的机会成本是贷款利息。当然,现实世界中,贷款利息⾼于存款利息(存贷利差是银⾏利润的主要来源),所以,使⽤银⾏贷款的机会成本⾼于使⽤⾃⼰的钱的机会成本,但这个问题本质上不在于⼆者的差额,在于使⽤⾃⼰的钱也有机会成本这个要点。所以为了分析⽅便,经济学⼀般假设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是相同的,这样既做到分析⽅便,又不影响问题的本质。 ⊙ 按照这个逻辑分析,住在自⼰的房⼦里也有成本喽?

■ 当然了。因为你要是⾃⼰不住的话,可以租给别⼈啊。所以你住⾃⼰房⼦的机会成本,就是你这套房⼦租给别⼈居住的话,你能收取的房租,不要以为你住⾃⼰的房⼦就是免费的。 ⊙ 我懂了。看来经济学的思维⽅式的确有些不同。

■ 对的。 从⼀定意义上说,经济学是⼀种思维⽅式(way of thinking),它给你提供了⼀个看问题的⽅法和视⾓。同样的⼀个问题,你⽤经济学的视⾓去看⼀下,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 我还有⼀个困惑。比如存款年利率是10%,我用自⼰的银⾏存款20万元投资了⼀个⼀年的项目,那么我投资的机会成本是22万(20+20×10%)呢,还是2万(20×10%)?

■ 这是⼀个⾮常好的问题。这取决于你这笔钱是⽤于消费还是⽤于投资,或者说你是从消费的⾓度还是投资的 ⾓度来看。从投资的⾓度看,这笔钱的机会成本只是利息,2万元。因为表⾯上看你投下了20万元,似乎应该算是成本,但是你使⽤这20万元所放弃的只是它的利息,这20万并没有消失,它化作资本(⽐如机器设备)继续在你的企业中。所以,你“使⽤”(借⽤)这笔钱的机会成本,仅仅是它另外⼀种⽤途的价值(存款利息),⽽不是这笔钱本⾝。这就好⽐,你“使⽤”(租⽤)⼀套房⼦的成本是房租,⽽不是房⼦本⾝的价值。你“使⽤”(雇⽤)⼀个劳动⼒的成本是它的⼯资,⽽不是这个⼈的总价值。

⊙ 也就是说,我只是“借用”了我自⼰的钱。

■ 哈哈,你也可以这样理解。说法虽不同,道理却⼀样。

⊙ 难怪经济学上会把⼯资、房租、地租、利息放在⼀起讨论,原来他们在本质上⼀样的。

■ 是的。从这些要素(劳动⼒、房屋、⼟地、资⾦)的“使⽤者”(user)的⾓度看,他们都是机会成本(cost);从这些要素的“所有者”(owner)的⾓度看,他们又都是收⼊(income)。从这些要素的市场交易来看,这些又都是价格(price)。

第 3 ⻚页

⊙ 那从消费的角度看呢?比如我花30元买了⼀件衣服,那么我买这件衣服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 从消费的⾓度看,如果你⽬前只需要购买⾐服,没有别的需要,那么你花30元购买这件⾐服的机会成本就是30元。因为你购买这件⾐服放弃了30元,这30元⼈民币对你的价值就是30元(因为你没有别的东西要买)。当然,如果严格说的话,你花30元买⾐服的机会成本是30元加上其利息。 ⊙ 那么我不买这件衣服(从⽽持有这30元)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呢?

■ 等于⾐服对你的价值。你持有30元意味着你放弃了这件⾐服,那么这件⾐服对你的价值就是你持有这30元的机会成本。⽐如这件⾐服对你⽽⾔值50元(你最多愿意花50元买这件⾐服,或者说你的保留价格是50元),那么你不买这件⾐服的机会成本就是50元。

⊙ 那孟⼦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舍鱼⽽取熊掌者也”。意思是说,熊掌的价值⼤于鱼的价值,或者说,选择熊掌的机会成本小于选择鱼的机会成本。孔曰“杀身以成仁”,孟曰“舍⽣⽽取义”,成仁取义的机会成本何其⾼也!

■ 着实⽆奈。⼈⾯临两难选择,⼏乎⽆⽇⽆之。冯⼩刚电影《唐⼭⼤地震》中的母亲,不得不在⾃⼰的⼀双⼉⼥当中选择⼀个,因为当时的救援⼈员只能救⼀个。⽆论母亲选择哪个,都意味着放弃另⼀个,这是何其痛苦的选择啊。

⊙ 那唐僧取经到了⼥⼉国呢?唐僧本来是可以选择留下来的,哈哈。

■ 是的。唐僧留下来的话,可以满⾜世俗的最⾼愿望,但却要放弃取经的宏图⼤业,放弃曾经许下的宏誓⼤愿。后来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写下了“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诗句,这背后的⽆奈实则⼈⽣常态,只不过表现形式不那么极端罢了。中国⼈说,“有得必有失”,失去的东西就是得

到⼀个东西的机会成本,也就是代价。中⽂讲“舍得”、“舍不得”,舍了就可以得,不舍也就不得。实在是洞察了其中真意。

⊙ 这真是“⼈间世常难遂⼈愿,且看明月又有⼏回圆?”两全其美,实在少之又少。边塞诗⼈王昌龄写过⼀首《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丈夫⼀旦封侯,就没有时间陪自⼰赏春踏青了。柳⾊今天有她欣赏,但是她的美丽谁来陪伴呢? ■ 是的。⼀枚硬币总有两⾯。有誉于前,就很难⽆毁于后(所谓“誉之所来,谤亦随之”);有乐于⾝,就很难⽆忧于⼼。正如⼯作的机会成本是休闲的价值,休闲的机会成本是⼯作的价值(⼯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你更容易看到⽼⼈排队,⽽不是年轻⼈排队。因为⽼⼈已经退休,不排队反正也没什么事,年轻⼈则不同,排队要影响⼯作,机会成本要⾼得多。我在北京⼯作的时候,有⼀家报纸叫《北京娱乐信报》,每天早上在地铁站外⾯免费派发报纸,我就发现,很多⽼⼈都在那⾥排队领取免费的报纸。

机会成本决定⼈人的⾏行行为

⊙ 报纸免费,那报社如何赚钱?

第 4 ⻚页

■ 报社主要的收⼊来源是⼴告,⽽不是报纸本⾝的收⼊。报社提价⼀般是通过提⾼⼴告费的⽅式,⽽不是改变报纸的价格。《北京娱乐信报》免费发放,是因为这样做读者就会更多,从⽽其⼴告费就会更⾼,看似吃亏,实则盈利。《信报》主要的读者群是乘坐地铁的年轻⼈,⽽不是⽼⼈。所以,⽼⼈来排队领取是《信报》事先没有想到的。毫不奇怪,过了⼀段时间以后,《信报》的发放挪到了地铁站⾥⾯,只有刷卡进站的⼈才能领取到《信报》。 ⊙ 我确实理解了成本对⼈的⾏为的决定作用了。

■ 我再给你举两个例⼦。第⼀个例⼦,你有没有注意到,在澳门过斑马线的时候,私家车⽐出租车更有可能让你先⾏?

⊙ 是这样,⽽且赌场的车更可能让你先⾏。哦,我明白了,因为出租车司机赶着挣钱,每⼀分钟都很重要。⽽私家车路上的时间并没有那么重要,他只要不迟到就可以了。⽽赌场的车更不需要计较这⼀分钟,⽽且赌场的车还要注意自⼰赌场的形象,因此让⾏⼈先过的可能性更⼤。因此,总⽽⾔之,出租车司机让⾏⼈的机会成本最⾼,因此他们让⾏⼈的可能性最小。

■ 你分析得很对。我给你举第⼆个例⼦。我读⼤学的时候,学习英⽂蔚然成风,因为不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将拿不到学位。当时⼀个⾼年级的学长问我:“你知道最好的学习英⽂的⽅法吗?”我说:“请赐教。”他⽤很肯定的语⽓告诉我:“背字典。”看我有些困惑,他解释道:“我有⼀个朋友,因犯了事被抓到监狱⾥去了。进去的时候,只带了⼀本⽜津英汉字典。他在狱中坚持不懈背字典上的单词,⼏年后出狱的时候,英⽂⽔平了得!”因此,他得出结论:学习英⽂应该背字典。你觉得他的逻辑有什么问题吗?

⊙ 他忽略了机会成本。因为即便是做同⼀件事,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机会成本。

■ 正是如此。⼈在监狱,除了背字典,可⼲的事情⾮常少,背字典在很⼤程度上是为了消磨时间(kill time),因为可做的事情⾮常少,他背字典的机会成本就很⼩,⼏乎为零。

⊙ 可是⼀个⼤学⽣,在⼤学里,他能够做的事情太多了,背字典的机会成本可就太⾼了。我认为,⼤学⽣背字典不是最好的学习英⽂的⽅法,效率不⾼,也很枯燥。

■ 我同意你的观点。这就好⽐,你可能见过⼀个没有双⼿⽽⽤脚画画成了名的⼈,但你不能据此要求所有想学画画的⼈都把⼿砍了吧?这个逻辑的荒谬之处正在于此。说句题外话了,我觉得⼤学⽣肯定是要有意识地增加词汇量,但不应该采⽤背字典的⽅法,⽽应该采取“摘苹果”的⽅法。 ⊙ 什么叫“摘苹果”的⽅法?

■ 你摘过苹果吗?摘苹果都是先摘⼿边的,因为最⽅便,也最快;然后摘树底下的,最后爬梯⼦摘树梢的,这样摘可以保证在给定的时间内摘得最多。背单词也是⼀样,先背最常⽤的,然后次常⽤的,这样做的机会成本最⼩,也最有效率。

⊙ 看来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同样的事,机会成本也就不同。

■ 是的。司马迁说:“……⽂王拘⽽演《周易》;仲尼厄⽽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为什么这些⼈都是在困厄的情况下写出不朽

第 5 ⻚页

著作?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处当时的情境,已经没有别的选择机会,发愤著述的机会成本陡然降低。

⊙ 也就是说,通过改变⼀个⼈的机会,进⽽改变他做事的机会成本,也就可以改变他得⾏为。 ■ 是的。中国古语说“穷寇莫追”、“围城必阙”,也就是说,当⼈们依然有机会逃⾛的时候,往往不会拼命,但如果你穷追不舍、围城如同铁桶⼀般,断了⼈们的退路,那他们只好鱼死⽹破、⽟⽯俱焚了,到头来两败俱伤,于你不利啊。 ⊙ 此所谓“置之死地⽽后⽣”啊!

■ 是啊。巨⿅之战中项⽻“破釜沉⾈”正是“置之死地⽽后⽣”的绝佳案例。项⽻如果不破釜沉⾈,那么⼠兵就有两个选择:拼命作战和逃跑,逃跑可以⽣还,作战可能战死。那么拼命作战的机会成本就太⾼了。破釜沉⾈之后,⼠兵的退路没有了。拼命作战尚有⼀线⽣机,否则必死⽆疑。此时,⼠兵拼命作战的机会成本就降为零了。也就是说,项⽻破釜沉⾈⼤⼤降低了⼠兵拼命作战的机会成本,这是巨⿅之战取胜的关键。我读过⼀则调侃经济学家的笑话,也能反映机会成本的理念。这个笑话说,⼀位经济学家和⼀位数学家去储蓄所存钱时,碰巧遇到四五个武装匪徒抢劫银⾏,在储蓄所内的储户也同时遭殃,并被要求把钱包和其他如⾸饰等值钱的物品交出。经济学家见状⽴刻从⼜袋⾥摸出⼀张100美元的钞票并把它交给了数学家。他⼩声解释说:“这是我两年前向你借的100美元,现在还给你。”

⊙ 哈哈!在遇到劫匪的情况下,反正这100美元也保不住了,把钱还给别⼈的机会成本为零啊! ■ 是啊,所以做⼀件事的成本取决于你还有什么机会,没有机会了,也就没有成本。我再问你⼀个问题:为什么⼈们吃⾃助餐(buffet)的时候往往吃得很饱?

⊙ 因为多吃不多花钱啊,也就是说多吃⼀盘的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为零。

■ 正是。在⼀般饭馆⾥点菜,你多点⼀盘的机会成本就是这盘菜的价格,因为你不点的话,就不⽤⽀付这个钱。但是在吃⾃助餐的时候,你多吃的机会成本为零,因为你少吃,⼈家也不会退钱给你。这个时候,⼈们就会倾向于多吃。这其实就是需求定律,当⼀个⼈做⼀件事的机会成本下降的时候,他就更愿意做。换句话说,可以通过改变⼈的机会成本的办法来改变⼈的⾏为。

⊙ 难怪有好事者把自助餐的英⽂“buffet”翻译为“包肥”——“包你吃肥”,哈哈!看来成本对⼈的⾏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是的。⼈的⾏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经济因素(成本)⽆疑是⾮常具有决定性的。我给你举个例⼦。⽐如前些年有些机构呼吁,为了环境,让⼈们到超市购物的时候,⾃带环保购物袋,⾃觉抵制超市塑料袋。效果如何,⼤家都知道,没有多⼤⽤的。后来国家出台法规,超市开始为塑料袋收费,你再看效果,相当明显,尽管⼀个塑料袋只有⼏⽑钱。这也就是为什么19世纪伟⼤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说,影响⼈类⾏为的根本因素只有两个——宗教的和经济的。我深以为然。

1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是19世纪经济学界的领军⼈物。他任教于英国剑桥⼤学,在那⾥他提出了供给需求模型,⽤于解释单个市场上数量和价格的决定。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影响了半个世纪的经济学教学。

第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