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7例恶性组织细胞病细胞学分析

来源:华拓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医学文摘・检验‘jI 】小2007 第2L鳖笙 盟 2 7例恶性组织细胞病细胞学分析 李玉闽’ 林 芳 郭笑如 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 Hb<60 g/I 者8例,61~90 g/I 者14例了‘91~ MH),简称恶组,是原发于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中 组织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 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器官和组织出现形态异常 的恶性组织细胞灶性增生。由于恶性组织细胞累及 的器官和组织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 异性,因此,在疾病的早期极易漏诊或误诊。我们 对27例MH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液学检查结果进 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7例MH患者均为我院1980 ̄2005年门诊及 住院患者,其中男l5例,女12例,年龄17~72 岁(平均43.3岁)。全部病例经临床资料及血常规 和骨髓检查综合分析确诊。患者均以发热为首发症 状,大多数呈间歇性或持续高热或过高热;出现贫 血者22例,淋巴结肿大者6例,肝肿大者23例, 脾肿大者22例。 1.2方法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瑞一姬染色骨髓片2 张、外周血片2张和经ACD抗凝的外周血浓缩涂 片2张,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分析;部分患者进行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观察,计算 阳性率及积分值;动态观察分析部分患者血常规和 骨髓检查的变化。 2结果 2.1外周血常规 2.1.1 白细胞(WBC)计数27例MH患者中, WBC计数<1×10。/i 者2例,(1~2)×1O。/I 者11例,(2.1~3.9)×10。/i 者lO例,(4.0~ 6.O)×10。/i 者4例。 2.1.2血小板(PLT)计数27例MH患者中, PI2F计数≥100×10。/i 者2例,(50 ̄99)×10。/I 者7例,<50×10。/I 者l8例。 2.1.3 血红蛋白(Hb) 27例MH患者中,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龙岩,364000) 110 g/I 者4例,>111 g/I 者1例。 2.1.4自细胞分类27例MH患者中,中性粒细 胞核左移者21例(78 9/6),其中出现幼粒细胞者 14例(52 ),可见有核红细胞者5例(18 ), 单核细胞比例增高(>O.08)者15例(56 )。 2.2外周血浓缩涂片检查 27例MH患者中,15例(56 )找到异常组 织细胞,8例(30 )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2.3末梢血片NAP染色 NAP染色正常积分值范围为35 ̄80分;统计 11例MH患者NAP阳性率为8 ~42 ,积分值 为8~46分,其中积分值减低(<235分)有1O例 (90 ),积分值正常1例。 2.4骨髓细胞检查 27例MH患者中,骨髓细胞增生明显活跃3 例(1l ),增生活跃l7例(63 ),增生减低7 例(26 );巨核细胞增多3例(11 ),正常16 例(59 /o4),减少8例(30 );粒细胞系增生减低 16例(59 ),正常8例(30 ),增高3例 (11 );红细胞系增生减低lO例(37 ),正常3 例(n 9,6) 增高l4例(52 9,6);4例可见浆细胞 增多(O.02"--,0.04);9例可见单核细胞增多(> 0.03),部分患者易见不典型单核细胞。本组患者 骨髓涂片中均找到恶性组织细胞,恶性组织细胞与 骨髓有核细胞的比例相差悬殊(O.O2~O.53)。恶 性组织细胞类型中,25例以异常组织细胞为主, 此类细胞胞体较大,外形多不规则,常有伪足样突 起或拖尾;胞浆量较其他原始细胞丰富,呈蓝色或 深蓝色,有时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及紫红色嗜 天青颗粒;核大,核形多样化,可圆形、椭圆形或 极不规则,染色质呈细网状,着色不匀,核仁l~ 3个,大而清晰,以涂片尾部或边缘处多见,此型 细胞是诊断MH的重要依据。2例以淋巴样组织细 胞为主。】4例找到多核巨组织细胞,此类细胞胞 体巨大,外形不规则,胞浆量丰富,呈深蓝色或蓝 色,无颗粒或仅有少量 ̄f14',紫红色颗粒或空泡,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2 ・ l1围医学文摘・榆验 临床2007年第2l卷第 含3~6 f-大小不一的核或更多,染色质呈细致网 态多样、畸形显著、成堆且彼此游离的恶性组织细 状结构,核仁清晰可见,此型细胞是诊断MH的 重要依据。16例可见吞噬性组织细胞,此类细胞 胞。因此,当少量异常组织细胞浸润骨髓,粒、红 两系仍大致正常时,要注意多观察几张骨髓涂片, 胞体常较大,外形不规则,一个或二个圆形胞核常 偏于一侧,染色质疏松,核仁隐显不一,胞浆中可 见吞噬的红细胞、幼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 尤其在涂片尾部或边缘处,以提高异常细胞的检出 率;当骨髓被大量异常组织细胞浸润,抑制了正常 的造血系统,并且破坏了血液一骨髓屏障,使正常 造血细胞减少,幼稚细胞进入血液。血液学改变往 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等。1o例可见核分裂象; 晚期患者骨髓涂片易见篮状细胞。 3讨论 1939年国外学者SCOTT和SMITH首先报告 恶性组织细胞病,此后国内外陆续有报道。MH是 临床上预后极差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不 规则高热,抗生素或激素治疗无效,肝、脾、淋巴 结肿大,有贫血、出血,组织和器官进行性衰竭。 因此,对MH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颇为重要, 而确诊MH须靠骨髓或活组织病理检查。 在血或骨髓涂片中找到恶性组织细胞是MH 最重要的特征。本组所有病例的骨髓涂片均找到恶 性组织细胞,大多数以异常组织细胞为主,其中 14例(52 )找到多核巨组织细胞,16例(59 ) 可见吞噬性组织细胞。吞噬性组织细胞在反应性噬 血细胞综合征中易见。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以 吞噬血细胞活跃的巨噬细胞增生为细胞学特征,常 与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EB病毒 等)和细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结核杆菌和布鲁 菌等)感染有关[1]。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最重要 的特征是在骨髓涂片中发现成熟的组织细胞良性增 生伴有活跃的吞噬各种血细胞现象。反应性噬血细 胞综合征患者骨髓中吞噬血细胞型组织细胞多在病 程早期即可出现,且消失较快,其预后取决于原发 病的严重程度,一般经治疗后病情好转。骨髓中噬 血细胞越活跃,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性越 大,MH的可能性越小【2]。提示正确识别骨髓涂片 中的噬血细胞,并根据组织细胞的成熟程度、噬血 细胞活跃程度是诊断和鉴别诊断MH和反应性噬 血细胞综合征的重要依据。 骨髓穿刺检查可对MH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因MH的病变常呈灶性分布,l~2次行骨髓穿刺 检查不一定能找到恶性组织细胞,不能排除患MH 的可能,需多次、多部位的骨髓穿刺检查方可提高 对MH的阳性检出率。本组个别病例骨髓涂片分 类异常组织细胞与骨髓有核细胞的比例较低(P< 0.05),但在涂片尾部或边缘可找到大小悬殊、形 往是MH最早或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其通常表现 为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外周血出现幼 稚细胞。本组27例MH患者血液学检查发现全血 细胞减少者21例(78 ),Hb伴WBC减少者2 例(7 ),Hb伴PI 明显减少者3例(11%); 在疾病的早期即出现贫血者22例(81 Ao),多数为 中度/或重度贫血;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核左 移者21例,其中出现幼粒细胞者14例,可见有核 红细胞者5例,单核细胞比例增高(>0.08)者 15例。本组病例经ACD抗凝血浓缩涂片找到幼稚 型的异常组织细胞或多核巨组织细胞15例 (56 A),血细胞形态学所见对确诊MH具有重要 o意义。l1例MH患者末梢血片NAP染色检查, 有1O例患者的NAP积分值减低(<3O分),而反 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外周血涂片NAP染色 常呈强阳性反应,NAP积分值常明显增高或正常, 故NAP染色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异常组织细胞数量与病程及预后密切相关,在 观察过程中血片或骨髓片中有组织细胞进行性增 多,提示可能为MH。本组病例中仅8例在短期内 同时复查血常规、骨髓象,发现异常组织细胞比例 随病情进展呈逐渐增高趋势,粒、红、巨系受抑更 加明显,外周血中三系血细胞减少更趋严蚕。 本文通过对27例MH患者骨髓、外周血及外 周血浓缩涂片、NAP染色等结果的综合分析,认 为MH诊断应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细胞形态为依 据,动态观察血常规和骨髓象,并排除反应性组织 细胞增多症r3 ]。对不明原因的发热而不能以感染 性疾病解释者,尤其是伴有全血细胞进行性减少和 肝、脾、淋巴结肿大者,均应高度怀疑为MH。积 极寻找恶性组织细胞,多次、多部位反复骨髓穿刺 涂片检查可提高阳性检出率,找到大量异常组织细 胞或多核巨组织细胞,有助于MH的及时诊断与 治疗。外周血直接涂片往往难以发现异常组织细 胞,外周血抗凝浓缩白细胞涂片可大大提高异常组 织细胞的检出率,对MH的诊断有一定帮助;此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 文摘・揄 监 生 ! 笙 鳖笙 』 ・ ・ 外,NAP染色亦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MH与反 [2]王淑娟.对恶性组织细胞病诊断的再认识EJ:J.中华 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辅助指标。总之,综合血液 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14—16. 学和病理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特别是动态观察中的 [3]张安.恶性组织细胞病3O例分析EJ3.中国医学科 变化)结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学院学报,1981,3:167 l7O. [.143恶性组织细胞增多(恶组)的鉴别诊断.第二届全国 血细胞学学术会议纪要EJ3.中华内科杂志,1988, 参考文献 27(11):704. [1]李家增,王鸿利,韩忠朝.血液实验学[M]。上海: (收稿日期:2006—08—30)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55. 《中国医学文摘・检验与临床》使用说明 《中国医学文摘・检验与临床》是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出版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中的一个分 册。简介如下: 1.本刊1987年创刊,双月刊,大16开本,64页,每年1卷,今年为第21卷,国内外公开发行。 2.收录文献均采自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卫生期刊及学报,共193种,每卷第1期公布引用期刊名录。 3.年终编制全年累积主题索引及累积著者索引。读者可按分类、主题及著者三种途径查找所需文献。 4.文体:采用文摘、简介、题录、综述及研究通讯等形式。 5.著录格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793—83)的规定排列。 标准格式:文摘顺序号题目/作者//刊名.一年,卷(期).一起页~止页(“,”后转页页码)文 摘正文。图×表×参×(文摘员姓名) 6.文摘顺序号为6位数,前二位为年号(07表示2007年),后四位为文摘顺序号,全年连续编号。 7.本刊所采用医学名词参照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推荐的科学技术名词丛书《医学名词》。 8.读者如需索取原文,请汇款至本刊编辑部即可复制。 《中国医学文摘・检验与临床》编委会成员名单 主编吴健民 副主编杨振华沈霞陶其敏孙自镛周汝麟邹立君 编 委龚非力 金慰鄂徐勉忠 曾令兰魏文宁李方和唐望先王昌富 宋卫青汪辅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