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原创幼儿大班科学活动《沉下去浮上来》

来源:华拓网
大班科学活动《沉下去浮上来》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动脑探索。 2、通过探索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3、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二、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乒乓球、雪糕棍、玻璃瓶、钥匙、装满水的药瓶、硬币、空塑料碗、橡皮泥。水槽、塑料盘。 2、记录材料:记录表、笔。 三、活动过程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老师的塑料袋中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好玩的东西,现在我就把它们请出来和你们见面。

2、教师出示塑料袋中的物品,幼儿一起说出这些操作材料的名称。 3、教师:如果把它们放到水中,它们会怎样?是会沉下去还是会浮上来?

(二)大胆猜想,预测沉浮

1、教师出示猜测记录表,并讲解使用方法。

2、教师介绍沉浮的表示方法,沉下去的东西用“↓”表示,浮上来的东西用“↑”表示,既没有浮出水面,又没有沉到水底,在水中悬着的东西用“ ”表示。

3、教师请幼儿分别猜测回答,结果记在黑板猜测记录表上。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教师:小朋友们刚才的表现真棒,猜测结果已经记在黑板上了,下面我们就来亲自动手试一试,看看实验的结果和你们刚才想的一样吗?

2、操作前教师提示注意事项:

(1)东西在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来。

(2)每组有一个小朋友专门负责记录结果,不要弄湿记录表。 (3)东西放入水中记录好结果后拿出来再放另一个东西。 3、教师带领各组幼儿到指定位置,幼儿分组进行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实验完毕,教师引导幼儿把东西放回原处,把手擦干,坐回前面座位,记录表贴到黑板指定位置。教师请幼儿比较记录表与猜测的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分别改正。 (四)沉浮变变,放飞思维

教师:通过上面的操作,我们明白了有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浮在上面的,有些东西却是沉在水底的。小朋友们都做得非常好,下面是两个小难题,你们想办法让沉的物体浮在水面,让浮的物体沉入水中,大家有信心和勇气去迎接挑战吗?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吧。 挑战第一关(让物体沉下去)

1、教师:刚才小朋友们把盖着盖儿的空玻璃瓶放入水中它会浮起来,你们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2、幼儿说出自己的办法,教师请幼儿上前实验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看来,只要想办法把瓶子变重,就可以使它在水中下沉。 挑战第二关(让物体浮上来)

1、教师:在第一关中,小朋友们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真是聪明的孩子。老师相信,接下来的第二关你们也会顺利通过的。(拿起橡皮泥),噢,第二关是让大家想办法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 2、幼儿说出自己的办法,教师请幼儿上前实验。

教师小结:看来,只要把一团实心的橡皮泥捏薄,做成空心的碗形、船形,或把它放在一个能浮起来的东西里面,就可以使它浮在水面上。 (五)拓展延伸,丰富经验

1、教师: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浮在水面的物体,你们可以想办法使它们沉入水底;沉入水中的物体,你们也可以想办法使它们浮在水面。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哪些物体能沉入水中。

3、幼儿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寻找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哪些物体能沉入水中,并在家长的带领下亲自动手试一试。 四、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在课前筛选了实验材料,尽量挑选那些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物品,还充分考虑了这些材料的使用效果。课的开始,我利用黑塑料袋中的实物吸引幼儿的兴趣,导入活动,又通过幼儿的猜想—实验验证—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

过程,让幼儿明白了物体的沉浮现象。然后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整节课环环相扣,结构严密,不断生成的新问题,不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处。另外,我还设计了带有图片的记录表,让幼儿一目了然,边观察边记录,避免有价值的科学信息丢失,为幼儿交流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又养成了幼儿记录的良好习惯。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有些地方重复啰嗦。而且随机教育把握不够好,这些还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

通过本次活动,我知道了设计活动要结合幼儿发展水平及年龄特点来设计,在组织过程中中教师应是引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要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兴趣。相信经过这样精心准备的组织教学,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会有更大的进步。 附:

记录表(采用图片的形式代表物体,弥补幼儿不识字的不足。原创自拍。)

幼儿记录表:(每组一张) 猜想记录表:(教师在前面黑板上贴出来)

物 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