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手术材料准备
1、常规脑血管造影器材
2、6F、8F动脉鞘、长鞘和导引导管、球囊导管 3、200cm、300cm微导丝、Rebar18/27导管 4、各种型号扩张球囊 5、各型号颅内外支架
6、取栓支架Solitaire?各型号
7、Navien导管(更适合血栓负荷量大时) 个体化实施麻醉方案建议:
① 全麻:剧烈烦躁病人,影响操作,应立即全麻,但应预防血压过低。 ② 清醒镇静。
③ 混合麻醉:早期局麻下造影,取栓支架到位后,实施全麻,术后观察时宜使用较浅的镇静麻醉。 (二)导引装置
1、导引导管尽可能靠近病变。
2、中间导管Neuron灌注导管、? Navien 导管适合于大负荷血栓病例,发挥支撑、保护和抽吸作用。 3、颅外近端、颅内远端的串联病变时,先处理近端病变(球囊扩张或支架),导引导管应越过近端病变。
操作步骤以取栓支架 Solitaire?FR ?为例:
1、微导丝带微导管(一般使用微导丝,微导管),通过病变,确定病变长度,更换Rebar 导管(18或27)到达病变处。
注意:
根据病变血管直径,选择Rebar导管。
一般2~3mm血管使用4mm支架和Rebar18导管;3~血管使用6mm支架和Rebar27导管。
2、确定血管病变长度,选择长度合适的支架。
支架长度应覆盖闭塞病变两端:4×15/20mm;6×20/30。 3、Rebar导管接冲洗。
4、送入取栓支架到合适的位置。 5、定位并释放支架。
6、造影了解取栓支架情况、有无前向血流。 7、撤取栓支架前:调整Rebar导管、抽吸。 4、复合病变
远、近端病变处理顺序: 先处理近端病变 ① 防止新的血栓脱落
② 导引导管越过病变,提供更好的支撑 ③ 便于取栓
5、血管狭窄的处理 指南推荐:
急诊颅内外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的有效性尚不肯定(IIb类推荐,C级证据)。
以下情况可考虑使用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治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或夹层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IIb类推荐,C级证据)。 颅外段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血管成形术: 目前主要用于卒中的预防而非急性期的治疗。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用于急性卒中:
① 卒中发生是由于颅外段的颈或椎动脉的血流减少或中断所致,如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或夹层造成的动脉完全或者接近完全的闭塞;
② 当颅外段颈动脉严重闭塞妨碍导管进人颅内血管中的血栓时,需要在对
远端的颅内闭塞干预前行颅外颈动脉血管成形术。 6、抗血小板、抗凝 ① 血管闭塞机械开通后:
可于术后开始给予持续抗血小板治疗;当术前有慢性狭窄,术中内膜损伤,或原位血栓形成血管有再闭塞时,术中可给予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抑制剂,最佳剂量尚不确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 ② 需行血管成形术时:
可于术前或植入支架后即刻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的负荷剂量口服或鼻饲,术后持续给予阿司匹林100~3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 1~3个月。 7、术后血压管理
对于静脉溶栓后接受介入治疗患者,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80/100 mmHg以下,以避免rt-PA后脑出血发生。对未接受静脉溶栓而直接行介入手术再通患者,为预防可能发生的过度灌注,应将血压控制在相对较低的范围内。术中突然出现血压异常波动,应警惕颅内出血或急性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建议应在手术过程中,每3~5 min测量患者血压,根据患者心脏功能、血管情况、侧支循环等多因素综合评估,寻求适合个体患者的血压阈值。闭塞血管开通后,血压应控制比基础血压低20~30 mmHg,但不能低于90/60 mmH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