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际贸易期末复习重点

来源:华拓网
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商品、技术或劳务交换的贸易活动。

2.对外贸易:指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活动。 3.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商品的国际贸易,即商品在国家间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生产要素的流动,拉平各国间的要素价格,弥补国家间要素流动性的不足,减少国家间各种生产要素分布不均所造成的要素价格差异。

4.关税:是指一国海关对通过本国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税收。关税是设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海关征收的。 5.名义保护率:指一国由于实现关税保护而引起的国内市场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的部分与国际市场价格的百分比。 6.有效保护率:是指一种加工产品在各种保护措施的作用下可能带来的增加值的增量对其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加工增加值的百分比。 7.要素丰裕度(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是针对国家而言的,它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8.非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是指各国政府采用的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对对外贸易进行干预的行政性、法规性措施和手段的总和。 9.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一国政府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自己限制自己商品的出口数量和金额。

10.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一国政府不直接限定进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而是通过对进口商品制定各种严格的条件来间接的限制商品的进口。

11.进口配额制:进口配额又称进口限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如一季度、一年)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

12.绝对配额制:即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限额,达到这个数额后,便不允许进口。

13.关税配额:对商品的进口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在规定的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

14.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出口国“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15.倾销: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16.技术性贸易壁垒:一国政府通过所规定的复杂苛刻的工业产品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来提高进口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17.绿色壁垒: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通过制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包装、绿色环境标准、绿色补贴、绿色卫生检疫等手段,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 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制:又称进出口的国家垄断,是指国家对某些商品的进出口规定由国家直接经营,或者是把某些商品的进口或出口的垄断权给予某个垄断组织。

14.出口信贷:一个国家为了鼓励商品出口,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通过银行对本国出口厂商或国外进口厂商提供的贷款。

15.关税同盟: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方通过签署协议,彼此之间减免关税,并对非成员方实行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绝对成本学说的基本观点

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国内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国家之间 3.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俄林的区际贸易理论要主观点:

1.区际贸易是指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贸易。 2.地区是进行贸易的最基本的单位。

3.国际贸易仅是区际贸易的一种,是由区际贸易的发展而演化出来的。二者所适用的规律及4.贸易理论都有很多共同之处。 国际贸易的四点特殊之处:

(1)国界不同于地区之间的界限,它构成了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障碍;

(2)各国的货币制度不同,不同货币制度下的商品贸易有着本身的特殊规律; (3)各国都有自己特殊的经济利益,这些利益影响着各国贸易政策的制定; (4)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不同的经济特点使各国的对外贸易也各不相同。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一)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三)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四)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的结论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供给)的差异→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商品生产成本的差异→商品价格的差异→国际贸易产生。 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结果 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使国内的生产要素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2、使国内的分配发生变化 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使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2、使世界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趋于均等 要素禀赋理论的四点结论

第一,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国家之间商品(要素)价格的差别。 第二,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和各种产品所需要素比例的差异(导致价格的差异),使各国分别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或成本优势。 第三,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条件下,一国将生产和出口较密集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第四,国际商品贸易可代替要素流动,可以解决要素国际间分配不均,导致商品、要素价格(包括工资)趋于均等化。 (H-O-S定理)

李斯特理论的核心——生产力理论 生产力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为了使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国家必须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生产力来源于“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两大因素 工业的作用比农业的作用要大得多

以部门经济为标准,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 原始未开化时期 畜牧时期 农业时期 农工业时期 农工商时期

保护贸易政策的具体内容

保护的目的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保护的重点

1、农业不需要保护

2、 没有强有力竞争者时,幼稚工业也不需要保护 3 、幼稚而有发展前途的工业,建立时需要大量投资而且生产的是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的工业才需要保护 保护的手段 递增关税 保护的期限 最多30年 超保护贸易论的主要论点

(一)对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

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所说的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包括劳动和资本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能得到充分使用的假设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传统贸易理论在分析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平衡的问题时忽略了外贸顺差的重要性 (二)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

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 有效需求的不足是由三大基本心理规律造成的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流动性偏好规律

只有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才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鼓励个人消费和投资 增加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

政府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争取外贸顺差,这是增加有效需求的又一重要途径 旧的国际分工格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三方面的侵害:

得到投资大部分利益的是资本输出国家而不是资本输入国家 出口生产的专业化阻碍了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经济落后国家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科技进步的利益得不到平均分配 工业制成品价格的垄断性 工会组织的作用不同

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

技术革新使原料的耗费降低

利用保护贸易政策改善外围国家的被动环境 利用保护贸易政策改善需求弹性

利用保护贸易政策提高本国工业化程度,以彻底改变“外围”的地位 建立区域性共同市场,以利于外围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主张“中心国家”向“外围国家”开放市场 关税的作用

1、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

2、保护和促进本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3、调节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 4、筹集国家财政收入

非关税壁垒与关税措施相比的明显特征: (一)有效性。 (二)隐蔽性。(三)差别性和歧视性。 (四)灵活性。 反倾销的实施条件 1、存在倾销; 2、存在实质损害;

3、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技术贸易壁垒盛行的原因

1.关税的大幅度削减及传统数量限制措施被抑制促使技术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式武器。

2.科技水平的差异导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强化。

3.世界贸易组织某些协议中的例外规定给技术壁垒的设置大开方便之门。 出口信贷的特点

1.出口信贷必须联系出口项目,即贷款必须全部或大部分用于购买提供贷款国家的出口商品;

2.贷款利率一般低于银行普通贷款利率,其差额由出口国政府补贴;

3.出口信贷的贷款金额通常只占买卖合同的85%左右,其余10%-20%由进口商先支付现汇。

4.出口信贷的发放与出口信贷保险相结合,以避免或减少信贷风险。

俱往矣,数淡定人物,还看三零二 润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