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当车轮碾过通往奇台县的最后一段山路时,车窗外的风忽然挣脱了城市的喧嚣,携着一捧混杂着松针清苦、麦田余温与雪山寒气的气息扑进来——那味道像一枚褪色的旧邮票,瞬间把我拉回2018年盛夏与2021年初秋的记忆里。我知道,江布拉克到了。这是我第三次踏访这片天山脚下的秘境,从前它是挂着4A铭牌的“璞玉”,如今再赴约,它已换上5A的荣光,连山间的风,都似被细细打磨过,多了几分妥帖的精致。
车子刚抵景区入口,变化便撞进眼底,带着时光沉淀后的惊喜。2021年来时,入口还是简陋的石质门楼,风一吹便扬起碎石路上的尘土,游客中心的玻璃门沾着雨痕与指印,像蒙着一层旧纱。可此刻,新的游客中心如一枚白色贝壳嵌在林海间,木质纹理与玻璃幕墙相映,既藏着山野的质朴,又透着现代的利落。门口的电子导览屏滚动着各景点的实时人流与海拔气温,连停车场都铺了平整的沥青,划着雪白的车位线,角落里立着几座新能源充电桩——这细微处的考量,恰如5A景区的注脚:让自然之美,多了份触手可及的温柔。
记得2018年第一次来,我跟着旅行团挤在大巴里,盘山公路窄得像条绸带,会车时司机总要探出头反复确认,满车人却顾不上紧张,都扒着车窗为“空中麦田”惊呼。那时沿途的观景台屈指可数,想停下车拍张照,得在蜿蜒的山路上找许久安全的角落。这次自驾却全然不同,双向两车道宽敞得能容下风的穿梭,每隔几公里便有一座木质观景台,搭着遮阳棚,摆着供人歇脚的长椅,旁边立着的解说牌用图文勾勒着“天山麦海”的地理脉络——蓝白配色的指示牌沿山路延伸,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对着褶皱的地图反复核对路线。
我和司机小王的第一站是“天山麦海”,这是江布拉克最动人的名片,也是我前两次来最牵念的风景。虽错过了盛夏的金色麦浪,却邂逅了冬麦破土的惊喜:一畦畦嫩绿从褐色的土地里钻出来,像给山野缀了层细碎的绿绒,顺着山势起伏,一直铺到天山脚下。那绿不是盛夏的浓墨重彩,而是带着秋凉的清浅,与远处雪山的莹白相映,倒比麦浪翻滚时多了份素雅的诗意。
我忽然想起2018年第一次来,麦田边没有护栏,游客踩着麦垄走进深处,留下零星的脚印,虽添了几分野趣,却也让这片“空中麦田”多了些伤痕。如今,麦田周围立起了半人高的木栅栏,原木色与土地相融,既不遮挡视线,又妥帖地护住了新苗。栅栏上挂着“守护空中麦海”的木牌,偶尔能看到穿蓝色马甲的工作人员踱步而过,轻声提醒游客不要跨越——这份克制的守护,让风景少了份随意,多了份值得珍视的完整。
从天山麦海往深处走,便到了“松翠谷”。如果说麦田是开阔的诗篇,松翠谷便是幽静的散文。几十年树龄的云杉拔地而起,树干粗壮得需两人合抱,枝叶交织成密不透风的绿伞,阳光穿过缝隙,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撒了把碎金。2021年来时,这里还是泥泞的土路,下雨后鞋尖总沾着沉甸甸的泥,走起来步步打滑。如今,步道已换成防滑的青石板,顺着溪流蜿蜒,沿途架起几座木质小桥,桥板带着年轮的纹路,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倒成了与山野的对话。溪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几片金黄的杨树叶飘进水里,像小船似的顺着水流漂远,引得几只山雀落在枝头,叽叽喳喳地追着看。
走到松翠谷尽头,视线忽然开阔——远处的天山主峰豁然现身。2018年那次来,云层像厚重的棉絮裹住雪山,只漏出一点山顶的白,透着几分朦胧的神秘。这次却运气极好,天空蓝得像被水洗过,雪山的轮廓清晰得能看见山脊的褶皱,山顶的积雪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像给天山戴上了一顶镶着碎钻的白帽。我们在观景台的长椅上坐下,风带着雪山的寒气吹过来,却不刺骨,只让人觉得胸腔里的浊气都被涤荡干净,连呼吸都变得轻快起来。
正午时光,我们向着“黑涝坝”出发——这是江布拉克深处的高山湖泊,前两次因时间仓促,总没能抵达,成了心里的遗憾。通往黑涝坝的路虽蜿蜒,却平整得很,沿途的灌木早已换了装束,红的像火,黄的像金,绿的像翡翠,层层叠叠地铺在山坡上,像是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偶尔能看见几头牦牛在草地上踱步,黑色的鬃毛在风里飘拂,见了车子也不躲闪,只慢悠悠地甩甩尾巴,一派与世无争的闲适。
半个多小时后,黑涝坝终于出现在眼前。那是一汪椭圆形的湖水,绿得像块被天山雪水浸润过的翡翠,周围的树木倒映在水里,把湖水染成了五彩的调色盘——金黄的杨树叶、赤红的灌木、翠绿的云杉,连同头顶的蓝天,都在水里漾着细碎的波光。湖边的木栈道绕湖一周,木板上刻着防滑纹路,走在上面,能听见脚步与木板碰撞的轻响。我们在湖边的石头上坐下,看着阳光在湖面跳跃,听着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忽然觉得时间慢了下来,那些平日里的焦虑与匆忙,都被这湖水与风声轻轻抚平。若不是惦记着山顶的日落,真想在这里待到暮色四合,看湖水从翠绿变成深蓝,再映上满天星辰。
往山下走时,夕阳已挂在西山顶上。车窗外的风景渐渐被染成橘红色——麦田的绿、松树的翠、灌木的红,都镀上了一层暖光,连远处的雪山都变成了金红色,像披了件镶金边的袍子。我们在一处观景台停下,这里视野开阔,能将整个山谷的日落尽收眼底。2018年那次下山,我只能在路边找个安全的角落停车,匆忙拍几张照片便赶路,连夕阳沉落的完整过程都没看清。如今,有了专门的观景台,我们能安安静静地站着,看夕阳一点点沉进山后,把天空从橘红染成粉紫,再变成墨蓝——直到最后一缕光消失,山风渐渐凉下来,才恋恋不舍地转身。
回到景区入口时,夜色已漫上山坡。游客中心的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透过玻璃门洒在地上,像给夜色铺了层温柔的毯。回望身后的江布拉克,虽已看不清山间的风景,可白天的画面却清晰如昨:嫩绿的冬麦田、翠绿的黑涝坝、挺拔的云杉、莹白的雪山,还有那些带着温度的细节——观景台的长椅、青石板的步道、哈萨克姑娘的歌声……
从4A到5A,江布拉克的变化从不是冰冷的铭牌升级,而是对自然的敬畏、对游客的尊重。它没有因商业化失去本真,反而用更完善的设施,让人们能更从容地拥抱这片土地的美。就像久别重逢的老友,再次相见时,它不仅记得从前的模样,还带着更好的自己,让人忍不住期待,下一次相遇,又会有怎样的惊喜。
车子驶离山路时,风从车窗缝里钻进来,依旧带着松针与麦田的气息。我知道,这次的江布拉克之行,会像2018年、2021年的记忆那样,被妥帖地存放在心底,在往后的日子里,每当想起,便会有一缕山间的风,带着温柔的时光,轻轻拂过心头。(秦州牛)

花图旅游网
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