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扬州大学考研的团队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扬州大学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扬州大学899中西音乐史】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
1.诸宫调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代的大型说唱形式,由北宋汴京勾栏说唱艺人孔三传所创。它的音乐特点是将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来演唱,体制宏大、曲调丰富,能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诸宫调的脚本韵文为长短句,散文是口语。其对元杂剧的形成影响深远,被誉为 “北曲之祖”。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作品,此外元代王伯成的《天宝轶事》等,不过后两者都已残缺不全。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说唱艺术进入成熟时期,在音乐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2.减字谱
减字谱是古代汉族古琴常用的记谱法,又称指法谱,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基础上革新创造而来。它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严格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特点是 “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晚唐至两宋进一步发展,宋末至明清趋于成熟。减字谱的出现,让琴家能够整理大量琴谱传于后世,它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对保存传统的古琴演奏技法、准确表现古曲有重要意义。
3.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形成于清代初期,最初主要流行于鲁西北农村,后传播至华北、东北等地区。它早期被称为 “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犁铧片而得名。山东大鼓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演唱、双人对唱等,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另有三弦、四胡等乐器伴奏。其唱腔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能够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和故事。山东大鼓的曲目题材广泛,涵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爱情故事等,在长期发展中涌现出众多流派和著名艺人,对我国北方曲艺的发展影响深远,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4.评剧
评剧是中国北方重要戏曲剧种,发源于清末河北唐山,由民间说唱“莲花落”与民间歌舞“蹦蹦”融合发展而来。起初叫“平腔梆子戏”,后称评剧 。其唱腔为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等多种板式,以唱功为长,吐字清晰,唱词通俗,演唱质朴自然,表演极具生活气息。20世纪20年代起蓬勃发展,涌现白玉霜、新凤霞等名家,诞生《花为媒》《刘巧儿》等经典剧目,深受大众喜爱,流传范围广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沈心工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作者。1902年赴日学习,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回国后在南洋公学等校任教。他编创了大量学堂乐歌,如《体操-兵操》等,还出版《学校唱歌集》等。其作品题材丰富,旋律流畅,歌词通俗易懂,注重教育性,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传播新思想有重要作用,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1947年在上海病逝。
西方音乐史
1.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音乐流派,一战后尤为盛行。一战给社会带来巨大创伤,人们对浪漫主义音乐过度的情感宣泄感到厌倦,新古典主义应运而生。它秉持“回到巴赫”的理念,抵制浪漫主义后期的浮夸,力求恢复古典音乐的均衡与理性,追求形式美。在创作上,它采用古典曲式结构,如奏鸣曲式、赋格等,同时融入现代作曲技法。像斯特拉文斯基的《浦契涅拉》,就运用18世纪素材,展现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对20世纪音乐多元发展影响深远 。
2.法国六人团
法国六人团是 20 世纪初法国的一个音乐团体,成员包括奥里克、迪雷、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和塔耶费尔。他们受新古典主义思潮影响,反对印象主义的模糊与复杂,追求简洁、清新、自然的音乐风格。在创作上,常采用通俗的音乐语言和民间音乐素材,融入现代音乐技法,作品具有独特的法国风味和时代特色。六人团于 1920 年得名,在 20 世纪 20 至 30 年代活跃,举办音乐会、发表作品,对推动法国现代音乐发展及国际音乐交流有重要意义,为法国音乐注入了新活力。
3.强力集团
强力集团又称“五人团”,是19世纪60年代在俄国形成的进步作曲家团体,成员有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他们以格林卡为榜样,致力于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强调音乐的民族性和真实性,主张从俄国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人民生活中汲取素材,运用民间音乐的旋律、节奏等元素进行创作,反对当时俄国音乐界盲目崇拜西欧音乐的倾向。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对俄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品如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都诺夫》等。
简答题
中国音乐史
1.相和大曲
相和大曲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乐种,它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型歌舞音乐形式,盛行于汉魏时期。
从结构上看,相和大曲由 “艳”“曲”“解”“趋”“乱” 等部分组成。“艳” 一般在曲前,其音乐婉转抒情,节奏舒缓,起到引子的作用,以优美的旋律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营造出特定的音乐氛围。“曲” 是大曲的主体部分,包含多段歌曲,每段歌曲后常有 “解”,“解” 的节奏较快,情绪热烈,与前面的 “曲” 形成鲜明对比,使音乐富有变化。“趋” 或 “乱” 则在大曲的结尾部分,“趋” 的节奏比较急促,“乱” 的音乐则较为复杂,通常会将多种乐器的演奏和人声的演唱相结合,把整个大曲的音乐推向高潮,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和情感震撼。相和大曲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集歌唱、舞蹈、乐器演奏为一体。其歌词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劳动、战争、思乡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相和大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相和歌的音乐传统,还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对后世的歌舞音乐、戏曲音乐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音乐结构、表演形式和创作手法等都被后世所借鉴和传承。
2.曾文忞的音乐创作
曾志忞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贡献显著,其音乐创作有诸多亮点:
乐歌编创:1903年,曾志忞在中国留学生江苏同乡会于东京编印的《江苏》杂志上,发表了《练兵》《游春》等6首乐歌,这是目前所见最早公开发表的一批学堂乐歌。这些乐歌的乐谱采用五线谱和简谱对照的形式,既便于向国人传授西洋音乐知识,又考虑到当时大众对简谱更易接受的实际情况,为学堂乐歌的广泛传播与教学提供了便利,推动了近代音乐教育在学校中的开展,让更多学生接触到新的音乐形式和理念 。
理论研究成果助力创作理念革新:1904年,他从日文转译了英国人编著的《乐典教科书》,为国人带来西洋和声学知识。同年在《新民丛报》上刊载的《音乐教育论》,是我国最早一篇系统阐述近代音乐教育问题的论文。这些理论成果不仅丰富了当时音乐领域的知识体系,也为他自身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使其创作能站在更前沿的视角,融合中西方音乐元素,探索适合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方向 。
社团活动推动创作交流:曾志忞在日本和上海时期均组织过音乐社团。1904年发起组织亚雅音乐会,1907年夏在上海举办夏季音乐讲习会。在这些社团活动中,他与音乐爱好者相互交流、学习,拓宽了音乐创作思路,同时也为其作品的传播提供了平台,通过社团成员的实践演唱和演奏,检验作品的实际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创作 。
3.20 年代20世纪音乐教育事业建设
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建设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取得了显著发展: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教育改革展开,音乐教育也迎来重塑。教育部颁布《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和《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了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及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作用,为音乐教育事业搭建了基本框架,让音乐教育有了明确的方向与规范 。
6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受“文化大革命”冲击,音乐教育也未能幸免。但仍有勇敢的教育工作者坚守岗位,坚持开展音乐教育,在艰难环境中为下一代音乐素养的培养默默努力,使音乐教育的火种得以保存 。
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音乐教育逐渐复苏。教育部对音乐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完善,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均衡性,注重全面素质培养,涵盖理论知识、歌唱技巧、乐器演奏和创作能力等多个方面,音乐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得到进一步拓展 。
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音乐教育也取得新进展。教育部分别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标志着音乐教育进入新阶段。新标准更突出音乐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体验,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让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实践 。
20世纪的音乐教育事业建设在曲折中不断前进,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西方音乐史
1.法国新艺术音乐
法国新艺术音乐是 14 世纪在法国兴起的音乐流派,它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变革紧密相连,是对中世纪音乐传统的一次重大突破与革新。
从时间范围来看,“新艺术” 一词最早出现在 1320 年,由法国音乐理论家维特里在其著作《新艺术》中提出,标志着新艺术音乐时代的开始,这一时期大约持续到 14 世纪末。在代表人物方面,除了维特里,还有马肖,他是新艺术音乐的集大成者。马肖的创作涵盖了多种体裁,包括经文歌、弥撒曲、叙事歌等,其作品展现了新艺术音乐的典型特征。
新艺术音乐在音乐特点上极为突出。在节奏方面,引入了更为复杂多变的节奏模式,突破了中世纪音乐较为规整的节奏限制,出现了等节奏经文歌,通过固定节奏型与变化的旋律相结合,增强了音乐的动力性与表现力。在记谱法上也有创新,发展出了更精确的记谱方式,能够记录更多的节奏细节,为音乐创作和传承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在和声上,开始尝试使用一些新的和声组合,使和声色彩更加丰富,音乐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得到提升。
法国新艺术音乐在音乐史上意义非凡。它打破了中世纪音乐长期以来的相对单一和保守的局面,为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新的节奏、记谱法和和声等元素的运用,为后世音乐风格的演变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续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发展,是西方音乐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重要阶段。
2.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极具特色,高度融合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传统作曲技法。他擅长在作品中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无论是深沉的忧郁、炽热的激情,还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都能通过他的音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他众多的音乐作品中,交响乐占据重要地位。如《第四交响曲》,以其戏剧性的冲突和深刻的情感表达闻名,通过宏大的管弦乐编制营造出震撼人心的音乐效果。《第五交响曲》同样经典,“命运” 主题贯穿全曲,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的芭蕾舞剧音乐也广为人知,《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这些作品旋律优美,充满童话色彩,将舞蹈与音乐完美融合,至今仍是各大芭蕾舞团的经典保留剧目。
其创作特点鲜明,旋律优美且富有歌唱性,易于传唱。在配器上,他对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了如指掌,能巧妙地组合运用,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响效果。和声运用也极为细腻,常通过和声的变化来推动音乐的发展,增强情感表达。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跨越多种体裁,以独特的风格、深刻的情感和高超的技艺,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无数瑰宝,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述题
中国音乐史
萧友梅对音乐教育和音乐事业的贡献
萧友梅,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对中国音乐教育和音乐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音乐教育方面,萧友梅是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1921 年,他担任国立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导师;1922 年,协助蔡元培建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这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专门音乐教育机构,次年还创办了中国现代第一个管弦乐队——北大音乐传习所附设小型管弦乐队,并自任指挥。1927 年,在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支持下,萧友梅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后学校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先后担任教务主任、校长。在长达 20 年的教育工作中,为中国培养了现代最早的一大批音乐专门人才,为中国现代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在音乐教材编写上,萧友梅成果丰硕。他编写了《风琴教科书》《钢琴教科书》《小提琴教科书》等一系列音乐教材,为音乐教育提供了系统且规范的教学蓝本,推动了音乐教育的专业化进程。
在音乐创作领域,萧友梅是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他一生创作了 100 多首歌曲,代表作有《问》《国立音乐院院歌》《五四纪念爱国歌》等,还创作了上海交通大学、北洋大学等大学的校歌。其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如《问》通过对人生山河的感慨和发问,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感情;《五四纪念爱国歌》是我国第一首以“五四”为题材的歌曲。此外,他还创作了大提琴曲《秋思》等器乐作品,是中国第一首室内乐、第一首管弦乐、第一首铜管乐的作曲者,跨越业余作曲进入专业音乐创作领域。
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萧友梅是积极的探索者。他著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和《中国历代音乐概略》等学术论著,是第一位用比较的方法对中西音乐进行研究的音乐学者,还撰写了中国第一份介绍欧美音乐教育机构的调查报告。
萧友梅以其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成就,在中国音乐教育和音乐事业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音乐发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
西方音乐史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音乐风格和音乐创作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约14世纪至17世纪),音乐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创新。
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旋律上,以级进为主,歌唱性强,与歌词的抑扬顿挫紧密相连,有时会采用形象的图解来表达歌词中的特定含义。节奏方面,引入了可计量的节奏,不过在宗教声乐中,律动感并不明显,而世俗音乐拍点更为鲜明,律动感强烈,宗教音乐的节奏更侧重于情感表达。调式上,采用扩展至12个调式的中古调式,尽管和声体系尚未完全成型,但在终止式中已开始展现和弦的功能性,并通过谐和与不谐和的和弦组合来表现情绪和音响紧张度的变化。音乐织体以4声部模仿式复调为典型,16世纪甚至出现了5个或更多声部的复调,同时局部主调和声的思维也开始显现。
音乐创作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态势。声乐依然是核心,但世俗音乐开始引入独唱和小型乐器,乐器音乐也有所发展。曲式方面,结构自由且多样化,复调模仿式曲式逐渐取代与诗歌紧密结合的分段式结构,分节歌形式也较为常见。
在体裁上,主要包括复调形式的弥撒曲,它是宗教音乐中重要的大型声乐体裁;宗教性质的经文歌,有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器乐舞曲则展现出世俗音乐的活力;利切卡尔等复调器乐作品,推动了乐器音乐的发展;世俗歌曲如牧歌和尚松等也占据重要地位,牧歌多表达爱情等世俗情感,尚松具有独特的法国风格。
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众多杰出的音乐家及其作品。如约瑟夫·科蒂耶,被誉为“音乐之王”,其音乐作品以复调音乐为主,作品复杂精妙。克劳迪奥·蒙特弗第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音乐家,作为歌剧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奥菲欧》等作品为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威廉·伯登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音乐家,其以复调音乐为主的作品代表了英国当时的音乐水平。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风格与创作,既继承了中世纪音乐的某些元素,又大胆创新,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音乐形式、风格、乐器制作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