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5年苏州科技大学考研618音乐学基础真题解析!(独家)

2025-02-07 来源:华拓网

最懂苏州科技大学考研的团队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苏州科技大学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苏州科技大学618音乐学基础】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1.山歌

山歌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重要体裁,通常是人们在山野、田间等自然环境中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多与劳动、爱情、生活等相关,歌词常具有即兴创作的特点,旋律高亢、嘹亮、节奏自由,往往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能鲜明地反映出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如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四川的爬山调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山歌形式,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2.张寒晖

张寒晖是中国杰出的作曲家、戏剧活动家。1902 年出生,他在音乐创作上成就颇高,代表作《松花江上》以其悲愤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生动地展现了东北沦陷后人民的苦难,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抗日热情,成为抗日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贴近时代、贴近人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6 年病逝于延安。

3.程砚秋

程砚秋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他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以独特的程腔和水袖功等表演技巧著称。其表演风格深沉含蓄、幽咽动人,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塑造了众多经典的女性形象。在剧目创作上,他编演了《锁麟囊》《春闺梦》等一系列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剧目,对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等江南地区。它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主要演奏乐器,如二胡、琵琶、扬琴、笛、箫等,演奏风格清新淡雅、细腻委婉。曲目多来自于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如《欢乐歌》《云庆》《行街》等。江南丝竹音乐具有很强的即兴性,演奏者常根据现场氛围和自身感受进行即兴发挥,体现了江南文化的温婉与灵动。

5.《费德里奥》

《费德里奥》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唯一的一部歌剧作品。这部歌剧创作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体现了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莱奥诺拉为营救被囚禁的丈夫,女扮男装化名费德里奥打入监狱,最终成功解救丈夫的故事。其音乐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和英雄主义色彩,如著名的咏叹调《啊,这心灵的时刻》等,展现了贝多芬高超的作曲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6.《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的古曲之一,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笛曲,后被改编为琴曲等多种形式。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全曲分为十段,主题旋律在不同的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故称为 “三弄”。其旋律清新流畅,节奏明快,运用了泛音、滑音等多种演奏技巧,生动地描绘出梅花傲雪凌霜、坚韧不拔的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7.乐府

乐府最初是古代封建王朝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始于秦代,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大规模发展。其职责包括收集、整理民间歌谣和乐曲,同时也负责创作和改编音乐,以供宫廷祭祀、宴会等活动使用。后来,“乐府” 逐渐演变成一种诗歌体裁,即乐府诗,这些诗歌具有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都是乐府诗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8.协奏曲

协奏曲是一种音乐体裁,通常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多为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抒情性强;第三乐章常为快板,回旋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在演奏过程中,独奏乐器与乐队相互呼应、配合,既展现出独奏乐器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音色,又体现出乐队的丰富表现力和整体音响效果,如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等都是著名的协奏曲作品。

9.施特劳斯

施特劳斯家族是奥地利著名的音乐世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老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爱德华・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 “圆舞曲之父”,创作了《拉德茨基进行曲》等经典作品。小约翰・施特劳斯成就更为突出,被称为 “圆舞曲之王”,其代表作《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圆舞曲以优美的旋律、华丽的风格,展现了维也纳的浪漫风情,深受人们喜爱,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简答题

1.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美育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他提出 “以美育代宗教” 的著名观点,认为宗教虽在历史上曾有过美育的功能,但随着时代发展,宗教的排他性和迷信色彩逐渐显现弊端。而美育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它能打破人我界限,培养人们的美感和高尚情操,更能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所以应当用美育取代宗教,成为提升国民精神境界的重要方式。

在实施途径上,蔡元培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来推进美育。家庭教育中,注重营造温馨和谐、富有艺术氛围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学校教育里,他倡导将美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不仅开设专门的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还强调在其他学科中挖掘美的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美、欣赏美;社会教育方面,他认为应建设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和演出,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享受艺术之美。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旨在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塑造健全的人格。美育不仅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还能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发展,使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一思想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为后世美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在格鲁克所处的时代,歌剧创作存在诸多问题。当时的歌剧过于注重炫技,咏叹调冗长且脱离剧情,音乐与戏剧之间的关系失衡,剧情往往沦为音乐展示的陪衬,观众更关注歌唱家的演唱技巧而非歌剧的整体艺术表达。

针对这些弊病,格鲁克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主张 “质朴真实” 的原则,强调音乐应当服务于戏剧,两者需紧密结合。在歌剧创作中,他简化了音乐织体,去除了那些不必要的华丽装饰,使音乐更清晰地传达剧情和人物情感。比如减少了咏叹调中炫技性的花腔段落,让旋律更贴合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剧情发展。同时,格鲁克也非常重视序曲的作用,将序曲作为引导观众进入剧情的重要部分,使其与歌剧的整体风格和剧情紧密相连,成为歌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配器上,他力求精准,通过精心编排乐器组合,增强音乐对戏剧氛围的烘托效果。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改革理念和实践为后世歌剧创作指明了方向,启发了许多作曲家重新思考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推动了歌剧朝着更注重戏剧表现力、更具思想内涵的方向发展。他的改革之作,如《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等,成为歌剧史上的经典范例,为歌剧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歌剧真正成为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兼具音乐的美感与戏剧的感染力 。

3.昆腔的艺术特点

昆腔,又称昆曲、昆剧 ,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唱腔婉转细腻:昆腔的唱腔讲究 “水磨腔”,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宛如潺潺溪流,细腻且富有韵味。在演唱时,咬字发音极为讲究,通过对每个字的头、腹、尾进行细致处理,使得唱腔如珠落玉盘,清晰悦耳。其行腔婉转曲折,大量运用装饰音,一个简单的音符可以通过叠腔、擞腔等技巧,衍生出丰富多变的旋律,充分展现出汉语的音韵之美,将人物的情感细腻地表达出来。

伴奏丰富和谐:昆腔的伴奏乐器多样,以笛为主,辅以箫、笙、琵琶、三弦等弦乐器,以及鼓、板、锣等打击乐器。笛子的清亮音色作为主奏,引领旋律走向,箫、笙等乐器与之呼应,和声丰富,营造出悠远空灵的音乐氛围。弦乐器的拨弹为旋律增添了灵动的色彩,打击乐器则在关键节点掌控节奏,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各种乐器相互配合,和谐统一。

表演载歌载舞:昆腔的表演注重身段动作,舞蹈性极强。演员的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经过精心设计,与唱腔紧密配合,形成独特的舞蹈语汇。通过丰富的手势、细腻的台步以及优美的身段造型,如 “云手”“卧鱼” 等经典动作,演员不仅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还能生动地展现剧情的发展和情感的变化,真正做到了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使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舞蹈艺术的魅力。

文学性高:昆腔剧本多出自文人之手,文辞典雅优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唱词常引用诗词典故,讲究格律平仄,注重意境的营造,与音乐、表演相得益彰,让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的同时,感受文学之美。

昆腔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