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哈佛“禁招令”悬而未决,全球顶尖大学已进入“扩招时代”

哈佛“禁招令”悬而未决,全球顶尖大学已进入“扩招时代”

华拓网 2025-05-26
导读在大学扩招的时代,终身学习更应成为常态。文丨Alice 编丨KK 进入2025年,顶尖大学扩招的消息接连刷屏。耶鲁宣布“历史性扩大本科招生规模”,斯坦福紧随其后;清华、北大也在同步调整部分专业的录取人数,香港高校也面向内地学生提供更多名额。一时间,“扩招潮”成为舆论的焦点,曾经以高门槛、低录取率著称的精英大学,正在集体放下高冷姿态,主动迈入扩招时代。但热闹背后,一些更值得关注的问题随之浮现:扩招意味着录取更容易了吗?顶尖大学的门槛真的放低了吗?在这一轮变化中,谁是受益者,谁又可能被淘汰?全球大

在大学扩招的时代,终身学习更应成为常态。

文丨Alice 编丨KK

进入2025年,顶尖大学扩招的消息接连刷屏。

耶鲁宣布“历史性扩大本科招生规模”,斯坦福紧随其后;清华、北大也在同步调整部分专业的录取人数,香港高校也面向内地学生提供更多名额。

一时间,“扩招潮”成为舆论的焦点,曾经以高门槛、低录取率著称的精英大学,正在集体放下高冷姿态,主动迈入扩招时代。

但热闹背后,一些更值得关注的问题随之浮现:

扩招意味着录取更容易了吗?顶尖大学的门槛真的放低了吗?在这一轮变化中,谁是受益者,谁又可能被淘汰?

全球大学进入扩招潮

最近,斯坦福大学迎来了半世纪以来首次大规模扩招。

4月10日,斯坦福大学校长乔纳森·莱文(Jonathan Levin)在教务委员会会议上宣布,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该校将每年增加约150名新生和转学生名额。

这一举措不仅打破了斯坦福长期维持的精英招生传统,也标志着全球顶尖大学正在集体迈入一个「扩招时代」

事实上,斯坦福大学并不是第一所宣布扩招的名校。

今年2月,耶鲁大学也表示,自2025年起将每年增加100名本科新生,每届新生规模将达到1,650人,预计本科生总数将达到6,600人。

这是耶鲁自1969年以来的第三次扩招,也是近年来藤校中少见的扩招举措。

芝加哥大学在去年曝出财政压力时计划削减研究开支、冻结教职招聘、精简后勤服务,同时也透露出扩招的打算。

普林斯顿大学早在2022年就率先启动一项为期四年的扩招计划,预计增加约500名本科生。

不只是美国大学,国内高校也开启了扩招模式。

根据教育部2024年提出的政策目标,当年全国本科扩招人数就达到1.6万人。

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进一步宣布,2025年将再增加2万个“双一流”高校招生名额。据教育部2024年提出的政策目标,当年全国本科扩招人数就达到1.6万人。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宣布2025年将增加150个本科招生名额,扩招率约4.43%。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985大学分别扩招150人。

中国农业大学是扩招力度最大的高校之一,计划新增500个本科名额,扩招率高达13%。

与此同时,中国香港高校也加快争夺内地优质生源的步伐。

香港教育局宣布,自2025年起,包括岭南大学、香港恒生大学在内的6所自资院校将内地学生招生限额从原本的10%-20%上调至40%。

香港中文大学2024年在内地扩招100人,增长幅度达30%;香港大学计划在2025/26学年将内地高考生名额从360人进一步提高到400人。

从藤校到北清复交,从境外到内地,名校扩招潮来的轰轰烈烈,但背后却不仅仅是招生人数提高这么简单。

扩招背后,

教育公平、科技转型与生存焦虑

的三重博弈

名校扩招本来是罕见之举,因为对这些金字塔顶端的学府来说,名额的稀缺性就是维系学校声望的一部分。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顶尖大学放下架子主动扩招,释放更多名额,这并不是偶然。

1.人口变化,国内外名校都在抢生源

根据出生人口变化趋势,2016年、2017年是新世纪的出生人口高峰,各地高考将在2035年前后迎来高峰。

加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高,为满足适龄学生的需求,高等教育确实需要扩大招生规模。

优质本科扩容,也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但问题的另一面是,人口高峰过去后,高等教育将面临招生缺口。

从1997年-2010年美国出生率持续下降,这就导致了2020年以后的大学大学适龄人口锐减,很多大学招不到本地学生,难以继续维持。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生源成为中外高校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主动出击,扩大招生规模,争夺优质生源,精英大学也从过去的筛选者变成了竞争者。

2.财务危机,国外大学既需要学生来填补学费

如果说生育率下滑是外部压力,那么财政危机就是关乎高校生死存亡的最后防线。

斯坦福大学在宣布扩招时,明确表达了对联邦政府削减研究经费的批评。

校方指出,在癌症科学、机器人技术、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正处于“取得重大突破的边缘”,现在却面临资金骤减的困局。

这番表态赤裸裸地点出了美国高校的现实:扩招的背后,也是一场不得不启动的“财政自救”。

对于美国私立大学来说,政府拨款微薄,基础建设和科研开支庞大,维持学校运营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学生学费。

而一旦研究经费收紧,扩招无疑是财经危机中最佳的应对方式。

目前哈佛、宾大等60多所大学都面临联邦政府经费削减,耶鲁、斯坦福可能只是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高校通过扩招来减轻财政危机。

3.专业调整,理工科发展需要大量人才资源

扩招不仅是人数的增加,更是教育方向的转型。

不论是中美高校,这一轮扩招几乎都集中在理工科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方向。

清华大学扩招的同时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

北京大学新增招生计划将重点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紧密结合学校规划发展方向。

而同一时间,复旦大学等高校却在压缩文科招生规模,侧面反映出当前高校资源分配正在向理工科的明显倾斜。

这一趋势并不是对文科的全盘否定,而是国家发展进入产业转型期后的必然反映。

在“卡脖子”技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下,高校也必须回应社会对高精尖人才的巨大渴求。

4.教育公平的考量,为更多学生提供机会

对于精英大学而言,扩招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教育公平。

斯坦福校长Jonathan Levin指出,过去50年间,学校在师资力量、校园面积、研究能力、申请人数等方面持续扩张,唯独本科招生规模几乎原地踏步,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长期以来,精英大学维持着极小的录取规模,在社会上产生了机会稀缺、门槛畸高的结构性不平等现象,许多优秀学生被拒之门外。

因此,扩招也是对精英教育机会稀缺性的一次挑战。

从斯坦福到清华,这场扩招潮的背后源于生源焦虑、财政紧张、产业转型和公平诉求的多重压力。

可以看出,顶尖高校也在不断调适中寻找平衡。

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真正值得关注的,不只是扩招了多少人,更是扩招往哪些方向,扩招又为谁打开了大门。

扩招浪潮下,

该如何把握“时代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扩招带来了希望,但申请竞争依然激烈。

以耶鲁为例,2025fall申请季中,耶鲁的早申录取率为8.9%,整体录取率降至3.9%。

耶鲁大学目前国际学生占比约为11%,如果按照扩招比例推算,真正流向中国大陆学生的新增名额,屈指可数。

从去年开始,美国大学还逐步恢复标准化考试要求。这意味着,没有高分标化成绩的申请人将自动被筛除在候选名单之外。

其他地区,如中国港澳等地的高校也悄悄提高门槛。

其实,大学扩招的背后,不仅是录取名额的增加,更是高等教育深层次的调整。

对学生来说,高等教育的意义并不只是考上大学,更重要的是要从改革和调整中读懂这场时代变革所蕴含的机会与方向。

第一,瞄准新兴赛道,用兴趣对接时代方向

当前大学扩招集中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生物医药、量子计算、新能源等前沿学科,本质上是高校对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的响应。

这既是学生们专业选择的提示信号,也是个人志趣与时代需求对接的机会。

相比一味追逐传统热门的专业,将视野投向具备发展潜力的交叉学科,往往能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与政策红利。

第二,构建长期思维,进入大学不是终点

扩招为更多人提供了进入名校的“入场券”,但未来真正的机会,取决于你能否在大学阶段继续构建竞争优势。

在这个时代,没有哪一扇门会永远敞开,也没有哪一种路径能一劳永逸。

我们要重新理解“人才”二字,不是只有成绩优秀才是人才,而是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潜力,关键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才”。

家长的角色也应从“管控成绩”转向“激发潜力”。放下对名校的执念,更关注孩子是否具备长期发展的内驱力、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未来不会再有100%稳定的工作,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想象力、创造力与跨界整合能力,拥有多元智能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在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的领域,技术更新周期短、淘汰机制强,决定命运的不再是上什么大学,而是能否持续进化。

而扩招,代表着高校应对全球化人才竞争、应对教育结构转型的改革,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优胜劣汰机制、以及重塑教育观念和“人才标准”的机会。

真正的人才,不是只有成绩优秀,关键是能否发掘出自己的独特潜力和优势,具有终身学习和持续进化的能力。

总之,在大学扩招的时代,终身学习更应成为常态。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