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佛教”是一种宗教,不如将它认定为“佛陀的教育”。大家都知道,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释迦牟尼”。东汉永平年间,佛教正式通过官方的渠道传入中国。佛教最为核心的意义在于以般若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之道。而之所以将诸佛立像供养,是为了启迪众生向着圆满具足的佛格不断修行,达到大智、大悲、大能的境界。佛像作为自照照人的镜像,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教导我们,通过觉证与洞鉴自觉觉他,参透宇宙运行的规律,达到彻底地解脱。佛陀不能够判我们上天堂或者入地狱,一切的果由我们自己所造的因来决定。也正是由于因小果大,所以佛教劝导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再说“佛法”。“佛法”最基本的意思是佛所说的教法。也是佛陀及其后继者通过不断地自我修证、自我觉察所得到的法则,这些法则通过实践的锤炼,成为了凝结着无上般若的法则,这是佛教中最为精华和概要的部分。我们如果依之去修行,可以改变自己人生的轨迹。释迦牟尼的出家最初是为了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之道。为了最终解脱的理想,因此要参悟“苦谛”(苦)、“集谛”(苦的原因)、“灭谛”(苦的消灭)、“道谛”(灭苦的方法)。以上四圣谛出自于“缘起论”,这也就是佛法最为基础的部分。为什么要学习佛法、了解佛法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必须要掌握因果的规律。要知道你今天起心动念,明天会造成什么果;今天你枉费自己的健康、时间,明天又会造成什么果;要知道人生是一个过程,那个婴儿和老人都同时存在在你的身体里,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一样,只是异时的共存而已。这样就能够以正面的态度来面对你的人生,面对人生的每一天、每一个结果。
三说“佛学”。佛学就是佛陀的学问。佛教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其流传的过程当中产生了许多许多的思想、学问、典籍,它们共同汇集成为今天我们所说的佛学。佛子以及爱佛之人对于佛教、佛法的研究,包括他们对于佛教历史、派系、观念流变的研究,对于高僧的传录,学者对于典籍的阐释,诸如此类,都在佛学的范畴之中。因此,常人都会面对佛学的瀚海,望洋兴叹。人们时常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这些经典因为时间与知识构成的缘故,已经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隔阂,它们并没有办法直接改变我们的生活,它们诘屈聱牙、不可卒读,他们对于这个大千世界讳莫如深,让我们可望而不可及。这就需要有人来阐释它,不断地完善它,让它们与我们这个时代结合、深化,在佛学的海洋中获得新的发展。我们在禅修中不断地要求大家要向内察,要观照自己的心灵,要把自己放空以得到更为博大的胸怀。那么我们为什么这样来告诉大家呢?因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如是说,因为《景德传灯录》如是说,因为无数高僧大德如是说,因为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这样的修炼法门的有效的。
所以,佛学需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它也需要不断地与实践相结合来进行流动的阐释。这样,佛教才能够不断地前进、发展。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或者困惑,这个时候就应该好好地去领悟一些关于人生解脱之道的基本原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取法于佛学。当我们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懂得一些大道、规律,这时候我们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入木三分。否则,我们将永远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而没有办法透析其实质。当你不懂得大道之时,就永远只是隔靴搔痒,不能够进入问题,那又谈何解决问题呢?当我们的内心没有光明,我们便永远处于黑暗之中,你便不会明了,便要心生惊怖、挂碍、憎恨、简慢,而这光明恰需要佛学智慧的种子来点燃。
更多关注妙用堂佛事用品公众号